經濟學:為什麼武功祕籍在武俠小說裡如此重要?

原標題:在文學作品中讀懂經濟學 為什麼武功秘籍在武俠小說裡如此重要?

作為人類最基本的行為之一,經濟行為幾乎滲入了各種文學著作中,並且絕大部分都是作者“無意為之”。與亞當·斯密同時代的曹雪芹或許對經濟學一竅不通,但從《紅樓夢》中也可以悟出許多經濟學道理;金庸和古龍同為經濟學門外漢,但他們的武俠小說中卻都有許多經濟學思想;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除了是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還反映了多年來金融史中的不少核心問題……

經濟學家梁小民在新作《讀經濟學書》中,從各種類型的著作裡挖掘出其中所蘊含的經濟學理論,為閱讀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著帶來了全新視角,其中就包括《紅樓夢》、武俠小說和莎士比亞作品。本期“閱讀”,我們摘編整理了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編者

賈府的經濟轉型

——《紅樓夢》中的探春改革

文學家看《紅樓夢》,把賈府視作一個封建大家庭,或稱讚其愛情永恆,或揭示其階級鬥爭,或指責其鉤心鬥角,或指出其興亡之道。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賈府是一個經濟單位,愛情也好,鬥爭也好,都是以經濟為基礎的。賈府的繁華是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賈府的衰落是經濟轉型失敗的結果。一部《紅樓夢》也折射出了今天所說的轉型經濟學的許多道理。

一開始,王熙鳳作為賈母最寵愛的代理者和接班人,作為賈母的代表治理賈府,這是她權威的來源。但也應該承認,王熙鳳這個“鳳辣子”的確也是一個能人。她敏銳地看出寧國府的五大弊病: “人口混雜,遺失東西”“事無專管,臨期推諉”“需用過費,濫支冒領”“任無大小,苦樂不均”“家人豪縱,有臉者不能服鈐束,無臉者不能上進”。她針對這五大弊病採用了有效的措施。但一旦這種權威不存在,計劃經濟就難以為繼了。所以,賈母的葬禮辦得極糟。王熙鳳低聲下氣地求眾人:“大娘嬸子們可憐我吧!我上頭捱了好些說,為的是你們不齊截,叫人笑話。明兒你們豁出些辛苦來罷!”權威失去,又沒有激勵機制,求人就不是命令,無人服從。仍然是同一個王熙鳳,沒有了權威,再求人也玩不轉,最後吐了血,還無濟於事。

計劃經濟下集中資源所做的大事,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不一定是有利於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的好事。有些還是沒有成本與收益計算而造成的有計劃的浪費。賈府集中一切資源辦秦可卿葬禮和元妃省親,都不考慮成本,只求一時輝煌。結果事情是辦得風光了,但資源浪費了。賈府畢竟也面臨資源稀缺,當有限的資源用於風光時,它的衰落也就是遲早的事。

探春的改革就是企圖走轉型之路,有其成功之處,但她的失敗同樣教訓深刻。這是《紅樓夢》更有意義的啟示。

探春的改革旗號是“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界者,竊堯舜之詞,背孔孟之道”。她打破了傳統孔孟之道的義利觀,將利置於首位。這一改革是通過承包制來實現的,即把池塘、園子承包給別人。她認為承包制的好處在於:“一則園子有專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也不用臨時忙亂; 二則也不至作踐,白辜負了東西;三則老媽媽們也可藉此小補,不枉成年家在園中辛苦;四則也可省了這些花兒匠、山子匠並打掃人等的工費,將此有餘以補不足,未為不可。”

這種改革的效果還是顯著的。生產者有了積極性:“因近日將園中分與眾婆子料理,各司各業,皆在忙時。也有修竹的,也有護樹的,也有栽花的,也有種豆的,池中間又有駕娘們行船夾泥的,種藕的。”同時,生產者的責任心也加強了。丫鬟春燕說:“這一帶地方上的東西,都是我姑媽管著,他一得了這地,每日起早睡晚,自己辛苦還不算,每日逼著我們來照看,生怕有人糟蹋……老姑嫂兩個照看得謹謹慎慎,一根草也不許人亂動。”李紈把這種承包制改革的成功總結為“使之以權,動之以利,再無不盡職的了”。

但是,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探春的改革從根本上並沒有成功。因為承包制是一個經濟實現轉型的開始,但也僅僅是開始而已。如果沒有以後更艱難的許多改革,轉型必定不能成功。激勵機制僅僅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區別之一,但還不是最重要的區別。在激勵機制背後有更深層的差異,而探春的承包制改革並沒有涉及這些深層次的問題。探春是在維護賈府原有經濟體制的情況下進行改革的。產權仍然是賈府主子們共有的公有制(在封建大家庭中,所有制對外是一個家族所有的私有制,對內是家庭成員共有的公有制),每個人的產權並不明確。誰的地位高,誰就有權支配這些資產。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是王熙鳳說了算的,現在改革時,作為所有者之一的探春又行使著使用權。但探春並不是唯一所有者,這就決定了別人也可以使用這種權力反對她。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曹雪芹借探春改革分析產權問題,但以今天的眼光看,經濟成功轉型離不開產權改革。

當然就探春承包制的改革而言,本身也有缺點。薛寶釵就批評探春的改革只考慮到承包者的利益,而沒有考慮承包者手下那些普通人的利益。寶釵對承包者說:“你們只顧了自己寬裕,不分與他們些,他們雖不敢明怨,心裡卻都不服,只用假公濟私的,多摘你們幾個果子,多掐幾枝花兒,你們有冤還沒處訴呢。他們也沾帶些利息,你們有照顧不到的,他們就替你們照顧了。”

談武論俠話經濟

——創新是武林的生命

經濟學是分析人類行為的,武俠小世界、人生大社會,武俠中各路英雄的行為也是自覺不自覺地受經濟學原理支配的。因此,刀光劍影的武俠小說中包含了豐富的經濟學道理。

大大小小或強或弱的門派,各懷絕技形形色色的高手,組成了武林這個特殊世界。各個武俠門派和高手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頗像無數大大小小的企業和個人在市場上競爭。所以,可以用經濟學中的市場競爭理論來解釋武林中的爭鬥,也可以透過武俠小說中對武林各派爭鬥的描述來加深對競爭理論的理解與運用。

武林不是一個壟斷市場,如果只有一個武林派別一統江湖,也就沒有武林了。沒有武林各派的爭奪,縱然金庸、古龍有再高的天賦也寫不出這麼吸引人的武俠小說。武林甚至也不是一個寡頭市場。儘管武林中不同時期都有一些顯赫的大門派,如許多書中都有的武當、少林,或者正邪兩派,也有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或張無忌、楊過這樣的超級大俠,但他們都稱不上寡頭,難以像通用、福特、克萊斯勒這樣的寡頭控制美國汽車市場,或像波音和空客那樣的寡頭控制世界大型民用客機市場。說到底,我把武俠定義為壟斷競爭市場。

壟斷競爭市場中企業成功的關鍵是產品差異化競爭,即創造出有自己特色的產品。這就是說,在這種市場上有產品差別才有壟斷,有壟斷才有成功。所以,壟斷競爭市場上企業成功的關鍵是靠產品特色建立自己的壟斷地位。如果把這些話講給武林各派掌門人聽,他們自然會不屑一顧。但實際上他們正是這樣做的。武林爭鬥的目的是建立本派在武林中的至高地位——壟斷地位(儘管也打著什麼主持正義之類的旗號),這種地位是在比武(武林競爭的主要形式)中形成的。他們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則是本門獨特的武功——自己不同於他人的產品特色。其實不僅取勝必須如此,即使只為了在強手如林的武林中生存下來,也要靠自己本門的特色。

在金庸的筆下,各門派的絕活五彩繽紛,精彩紛呈,具有悠久歷史的武當、少林自不必說,丐幫的“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棍法,使一幫叫花子也能馳騁天下,甚至藍鳳凰這樣的小女子也能以防不勝防的施毒術,令天下武林人士膽寒。如果仔細研究一下各門派的武功,那你會驚歎小小武功,有多少創新,又有多少差異。古龍似乎更注重情節的曲折性,武功不像金庸筆下那麼多變。他筆下的英雄,無論小李飛刀李尋歡還是西門吹雪,都以出手快見長:對手什麼也沒看見,已經人頭落地,刀又回到了自己手中。快也是一種特色。在這個競爭的武林中,武功沒什麼太大特色者,如滄州的小門派,就無以生存,遇強敵則潰敗了。讀武俠時人們往往會被各種武功所吸引,聽王語嫣講各派武功,你不能不對這小女子有幾分敬意。在敬佩之餘,你要想到這就是產品差別的創新。

與市場中的產品一樣,已有特色的武功也要不斷創新。洪七公、楊過諸位大俠都是在原有武功基礎上創新出了有特色的天下無敵之功夫,才得以成為一代宗師的。產品特色的關鍵在於創新,一旦扼殺了創新,一個門派也就完了。《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派並不是失敗在嶽不群的個人品質上,而是失敗在劍宗與氣宗兩派的爭鬥,以至於氣宗派從肉體上消滅劍宗派上。華山派死守氣宗的精神,豈有不敗之理?相反,令狐沖正是在學氣宗的基礎上又向劍宗派唯一倖存下來的傳人風清揚學了劍法(並向任我行學了內功),才成為華山派真正的一代宗師。但武林又近乎一個獨裁的領域,各派掌門人是絕對權威,弟子若有創新之想法,就被認為是本門的叛徒,必死無疑。正是這種獨裁抑制了創新。所以,歷史悠久的門派往往是徒有其名,在武林中風光的往往是傳統較少的新門派,或者楊過、令狐沖這類離經叛道的人。創新是企業的生命,也是武林的生命。

創造出武功特色不容易,偷來當然容易,因此,尋找武功秘籍就成為金庸小說中的一大中心。那些成為大俠者也是由於偶然的機遇得到了某一種秘籍,並照此修煉。什麼是秘籍呢?就是練一門功夫的訣竅。用企業的話來說,就是某種特色產品的核心技術。可口可樂的配方、同仁堂某些藥和雲南白藥等的配方,都是和武功秘籍一樣的寶貝。企業有這種配方才能生產出與眾不同的特色產品,壟斷一塊市場。武林各門派有這種武功秘籍才能有自己威震天下的武功。武功秘籍和配方一樣秘不示人,所以,才有人挖空心思去偷。《葵花寶典》之類秘籍對武林好漢們的吸引力之大,令人驚歎。吾等非武林人士,難以體會。為了得到這種秘籍,眾好漢不惜付出生命。這說明武功的好壞在於其是否有特色。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不也如此嗎?形式不同,道理是共同的。

當然,有了秘籍也不一定能練成神功,有的人練不好還會走火入魔。練成神功要有秘籍指點,但還須有基礎。在武俠小說中,這種基礎就是內功。什麼是內功,大概金庸也不大明白,內功尚且可以輸出輸入,更令人莫名其妙。但內功是重要的。你看,楊過與小龍女在古墓中苦練了內功,所以,楊過的劍術,從最早靠好劍,發展到把樹枝作劍,最後進入劍術的最高層次——無劍勝有劍。書中的各路高手,沒有一個不是身懷深厚之內功的。可見武功訣竅或有特色武功的基礎在於內功。企業創造產品特色同樣也需要內功。不過這種內功就不是金庸筆下神神秘秘的東西,而是企業產權明晰和公司治理結構了。許多企業創造不出產品特色,關鍵還在於缺乏內功。產權不明晰,責權利不分,缺乏激勵機制和管理方法,不會有特色產品,正如沒有內功,練不成神功一樣。

企業與武林中各門派,商場上的競爭與武林中爭鬥,它們本質上是一樣的。如果以這種眼光去讀武俠,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武功,對你會有啟發。合上書想想那些絕世武功背後的故事,你會有更多感觸。這樣讀武俠,你的興趣會更濃,讀著也更有味,借用其中的三招兩式,也許有助於你的成功呢!

莎士比亞的經濟觀

——從人性角度揭示各種醜惡

莎士比亞生活於16—17世紀,這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原始積累時期。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和罪惡並存的時代,莎士比亞不可能不把他的各種思想反映在劇作中,這各種思想中當然有對經濟問題的見解。同時,作為文藝復興的巨人,莎士比亞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關注人性,而從經濟學的角度說,莎士比亞重要的貢獻之一正在於對人性的認識。

《哈姆雷特》中有一段讚美人的著名臺詞:“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中世紀的傳統思想是壓抑人性的,一個“原罪”的罪名讓人沒完沒了地懺悔。文藝復興正是要解放這種被壓抑的人性。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之口對人的讚美應該是當時的時代最強音,這種對人的讚美也成為古典經濟學和以後經濟學的指導思想。也只有從這個角度才能理解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意義。

莎士比亞劇作中,更多的還是對人性的讚美,對為私利而從事經濟活動的肯定。《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大團圓的喜劇,這個劇本讚美的正是一種開拓精神。敢於冒風險從事海外貿易的安東尼奧無疑是一位正面人物,他具有的冒險精神正是那一代企業家共有的。在中世紀,這種人是受到譴責的,在莎士比亞的劇中,這種人是受到稱讚的。所以,莎士比亞對他不幸蒙受損失給予同情。最後不僅鮑西亞以智慧使他免受割下一磅肉之苦,而且,還讓他的船隊安然回來,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在安東尼奧的身上表現出莎士比亞對那一代企業家開拓精神的讚美。人類的利己之心表現為商業上的進取精神,這是那個時代的價值觀,也是莎士比亞在多處所稱讚的。

當然,莎士比亞也看到了人性中惡的一面。原始積累時代,一方面是社會的巨大進步,另一方面也充滿了罪惡。莎士比亞思想最深刻的是他的悲劇,這些悲劇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性中貪婪(《李爾王》)、野心(《麥克白》)、嫉妒和輕信(《奧賽羅》)、陰謀(《哈姆雷特》)等醜陋的一面,《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更是一個集人性缺點的典型。從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角度我最欣賞這些悲劇,很少有作者能如此深刻地揭示人性的這些缺點。比起《烏托邦》作者莫爾這類空想社會主義者來說,莎士比亞是從人性的角度來揭示那個時代的各種醜惡現象的。解放人性是歷史的偉大進步,但與此同時也解放出了人性中惡的一面,這正是當時時代的特徵。人性是永恆的,人不僅有抽象而永恆的人性,而且正是這種人性引起了社會的巨大進步與罪惡。

如何才能避免人性給社會的傷害呢?《威尼斯商人》中給出了一個良方:法律。像夏洛克這種良心大大壞了的人,在社會中的確存在,對付他們的辦法只能是法律。所以,莎士比亞設計的解救安東尼奧的方法就是,夏洛克可以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但不能違約掉下一滴血。在這種法律面前,夏洛克無計可施了。正義戰勝了邪惡,莎士比亞把對人性中惡的一面的制約寄託在法律身上,這也是經濟學家的共識。斯密就強調,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首先是立法與執法,以此來保護公民不受侵犯。只有法律可以保證人性中無法克服的缺點不至於造成對他人和社會的傷害。稱莎士比亞有法治思想不能說無中生有。

莎士比亞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劇作,無論是悲劇、喜劇,還是歷史劇,無論是敘述歷史,還是講故事,都反映了那個變化時代的現實。《威尼斯商人》中安東尼奧的船隊遇險,反映了經濟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他的其他劇中也反映出當時的經濟狀況與人情世故。只要戴著經濟學的“有色眼鏡”,你就可以看出許多與經濟學有關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