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杜甫相比誰的文才更勝一籌,為什麼?

1前1


我想對於歷史比較瞭解的人,應該都不會對杜甫與李白感覺到陌生吧,二者都具有十分出眾的才能,所創作的作品至今還得以流傳,現如今他們所創作的一些作品在教科書中也有一定的記載,甚至大多數人都曾背誦過二人所創作的作品,二者可謂是我國曆史上最具名氣、也是能力最佳的兩位詩人。一些人認為,二者為同一時期的詩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也都有一定的交際。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就如同追星一般,杜甫對於李白十分的推崇與崇拜。換句話來說,前者簡直就是後者的粉絲。

根據相關的記載所表明,杜甫雖然如今的名聲較盛,但是在當時其根本沒有得到展現能力的平臺與機遇,也沒有受到民眾的重視與認可。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人,其實之所以其如今擁有這般顯赫的名聲,還是在於元稹為其所書寫的墓誌銘。但是這都是其去世幾十年以後所發生的故事了。

而李白則與之相比存在較大的出入,其一生喜好遊山玩水,更是在這過程中結交了許多朋友,也創作了許多作品。因此前者對其則是十分的崇拜,不僅在平日裡總是閱讀後者所創作的作品,後者所寫過的主題,他也要寫。後者所停留的位置,他也會前去。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出他所擁有的一顆虔誠內心。我想大家應該都不會對後者所創作的一首詩感覺到陌生吧,這首詩就是早發白帝城。這首詩如今記錄在我國的教科書中。一些人不僅曾對其有過一定了解,甚至直到如今還能流利背誦。

但是我想雖然這首詩被世人所熟知,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曾瞭解這首詩在創作時,作者所處的背景環境。當時的李白因為種種變故與動亂的發生,受到了一定牽連。自身的官職也因此罷免,更是被派遣至白帝城生活。但是沒想到在其剛剛到達後,就聽聞了赦免的消息。在得知如此的消息後,其表現的十分激動,於是就寫下了這篇久經傳頌的詩。

一次在杜甫也陷入到極為艱難的境地中,也走上了白帝城。在得知這是李白得以赦免的位置。心中的悲傷與對其的思念相互結合,也寫下了一首久經傳頌的詩-登高。其一生所創作的詩,很多都被世人所熟知,但是這首則是其中的一大經典。無論是語言還是手法都為上乘。

二人如今的聲名都較為顯赫,才能也不分伯仲。如果貿然將二人相對比,我想也不會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







乏味的生活1982


唐代詩人最強的當然是崔顥!李白都甘拜下風。


當然了,這是一個抖機靈的答案,但崔顥的《黃鶴樓》確實讓李白都自愧不如: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相關詩句,最著名的則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但實際上,李白關於黃鶴樓的詩句非常多,他多次試圖超越崔顥,但都沒能成功。崔顥的詩,則是意境開闊、氣魄宏大,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搞的李白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說。



後人曾將崔顥的《黃鶴樓》列為唐詩七律的第一位,也有人把杜甫的《登高》列為第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但是杜甫這首詩,還是遠不如《黃鶴樓》更更膾炙人口。


陶式防務評論


有一天腦海裡突然蹦出來一句:“落花時節又逢君”,感覺這句詩的意境真是浪漫到極致。就是搜了搜,竟然是杜甫的詩《江南逢李龜年》,跟我印象中的杜甫差距好大。

印象中杜甫都是一種悽苦的狀況,還有點苦大仇深,這主要是中學課本的鍋。我們平時讀的都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後來經歷過一些事,再看到杜甫寫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就更加無限感慨了。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杜甫應該特別欣賞李白,光《贈李白》就有幾首。

李白的詩讀起來很有力量,杜甫的感覺比較走現實風。



橘南讀書


李白杜甫都是唐朝偉大的詩人,二人在歷史人留下了很多千古流傳的詩詞,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聖,二人在歷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如果比較的話,我覺得李白更勝一籌。

李白有許多著名的傳世名作,如《靜夜思》,可以說中國從古至今幾千年無論大人孩子都會背,而杜甫的作品沒有做到家喻戶曉,他的名篇都是學過語文之後才知道。

李白的性格我也非常喜歡,他是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不畏強權,也沒有被得到賞識和重用,但是他的性格豁達大度,壯志豪情,他遊覽了很多地方的美景,他的詩歌多表現大自然的氣勢磅礴,抒發自己的大胸懷,他灑脫不羈,傲世獨立,想象奇特,他的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堪稱一絕。杜甫的詩卻沉鬱讓人處於鬱郁不快的感覺,是我國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三吏》《三別》表現出了老百姓生活的疾苦。

李白的詩讀起來氣宇軒昂、振奮人心。我認為李白更勝一籌。





臣默讀歷史


文無第一嘛!

一位是豪放的浪漫主義

一位是感懷的現實主義!

都是大神我們可不敢評價!只能說一下自己喜歡誰的風格吧!

年輕時候喜歡李白 ! 仙人之姿 俠客之行 信手拈來,沙場之豪邁悲壯更是令我折服,想當年 一首《戰城南》讀了何止百遍!

現在已經過了年少輕狂,似乎更喜歡老杜了! 《潼關吏》平淡敘述下的悲慘世界!七律之冠的《登高》更是越來越不敢多讀了!

好吧!

如果真要分一個高下的話, 我選李白!畢竟這個答案或許會得罪很多人,但絕對不會得罪杜甫!畢竟!老杜可是老李的忠實粉絲呀!

最後 請大家一起欣賞一下《戰城南》

去年戰,桑乾源,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蕩氣迴腸呀!


府少爺的歷史觀


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高地,李白和杜甫就是高地上的兩座高峰。

李杜二人,文才孰高孰下,歷來爭論不休。

一、

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中最早開始將李白和杜甫進行對比。

他評價杜甫:

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

以往的詩人或才氣逼人,或曼麗雋妙,或長於古體,或長於律詩,但只是擅長其中一種。而杜甫不一樣。他能兼備各種風格和體式,別人能寫出來的,杜甫也能寫出來,別人寫不出來,杜甫仍能寫出來。

他寫“三吏三別”,揭示人民遭遇的苦惱;

他寫《春望》,心憂國家,對春花灑淚,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人民和國家在他心中是重要的,但面對妻子兒女,也充滿濃濃的溫情: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心中思念妻子兒女卻不直言,而是設想著她們在遠方怎麼念著自己,那遙遠的朦朧的場景在杜甫眼前浮現,那是杜甫在憂國憂民之外流露的溫情。

二、

元稹對李白卻評價不高:

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予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子美矣。

雖然有人將李白和杜甫並稱,但是李白作詩沒有章法,寫物抒情比不上杜甫。

當然,這是元稹的觀點。現在看來,李白的才氣本就不是章法所能約束,他的壯浪縱恣亦成就了“詩仙”的風格。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書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詩句隨著感情的變化噴薄而出,幾乎不受格律的約束。文字在李白筆下被隨意驅使,毫無阻滯。

我們常常能在詩中看到一個真率的李白,如同身邊的老友,對讀者敞開了說話:

《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我喝醉了,你就先走吧,今天還未盡興,明天不如抱琴而來,我們一邊撫琴,一邊飲酒,豈不快哉!

三、

李白和杜甫是兩種風格的詩人,一個盡顯詩人之真,一個則呈現詩人之善,兩種風格都不可或缺。如同白酒有白酒的風味,紅酒有紅酒的魅力,想要什麼,大可憑口味取捨。

最後,推薦去讀李白和杜甫的詩集。


小俠記


個人認為,不同詩人擅長的領域不同,李杜二人也一樣。李白的樂府詩,在我心中天下第一無人能及,無論長短,《關山月》《俠客行》《子夜四時歌》,貴在一個渾然天成,清新質樸。李白的古體詩也算是很厲害的了。瑰麗雄奇的《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等,更是非人間凡夫寫的出來。

而杜甫,最擅長的是律詩。杜甫的七律個人認為打遍全唐無敵手。律詩對格律和平仄要求非常嚴格,杜甫已經完全能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水平了。這也是為什麼林黛玉教香菱學詩,讓她先讀杜甫王維。換句話說杜甫就是教科書式的律詩典範。

杜甫的古體詩不比李白差,兩人的方向和特點不同而已。在言事詩方面,杜甫和白居易兩人的粉絲可以撕幾千樓了。李白粉退讓吧,這根本撕不起來,都不是一個方向的。

絕句方面,個人最愛杜牧,心中全唐第一,尤其是詠史。古體詩的話,李賀老哥也能爭一爭。但樂府詩和律詩,李杜二人,真的無敵。誰的詩更勝一籌,這沒辦法比,各有所長,兩個人在各自領域也都是無敵的。但誰地位更高一點,還是有辦法比的。(注意!這是兩回事!)

在世的時候,杜甫遠不如李白和白居易,甚至白居易還要更勝一籌(皇帝給寫悼念詩,欽定“詩仙”,還要啥自行車)。後世評價,杜甫的地位是慢慢提上來的,其中韓愈、白居易等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李杜李杜一直喊著,大家也就默認他倆並列了(開個小玩笑,一些名人、名著合稱,用現在粉圈的話來講,都算是捆綁營銷了……)。當然,再強調一下,不是說杜甫詩寫的不如李白,而是說最開始名氣不如。杜甫很多反映現實的詩歌很符合儒家仁的內核,也就越來越被推崇了。再加上二人正好一個浪漫主義一個現實主義,大部分人也沒去真情實感比過這倆人。

後世白迷和杜粉也都有,比如蘇軾推崇杜甫,王安石更喜歡李白,大家更多時候只是安安靜靜圈地自萌吹捧自家愛豆,提到對家,無非就是“兩個都很好,但我更喜歡XXX”。直到近代出了個一粉頂十黑的無腦白吹和杜黑,吹李白就吹吧,真情實感踩杜甫,還能拿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來踩,真的是……雖說粉絲行為與愛豆無關,但人哪有那麼理性的。本來我更喜歡李白,對杜甫無感的,看了他評價杜甫的文章,慢慢地才去瞭解除教科書外的杜甫,也更加敬佩他了。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唐宣宗欽定的詩仙,文章詩詞文明國內外,腦殘粉更是遍佈整個大東亞文化圈,看過《源氏物語》的都會發現,白居易在平安時期的日本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朝鮮和越南也一樣。我第一次讀詩讀到想哭,就是白居易寫自己女兒的詩。他的詩歌,欣賞門檻低,文學上限高,質樸感人,情真意切。走過路過了解一下,謝謝。







小馬在紐約


李白與杜甫,是盛唐時期最最著名的大詩人,後人尊稱李白為詩仙,尊稱杜甫為詩聖。杜甫的詩《春望》《絕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石壕吏》《兵車行》等等都是響噹噹的名篇。李白的詩《行路難》《南陵別兒童入京》《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月下獨酌》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李白和杜甫在歷史的長河中用他們的身心為我們後人留下的不朽著作,這是我們的寶貴歷史財富。李白與杜甫,一個伯,一個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各有千秋,千百年後無人可超越。他們永遠是歷史長河中讓我們仰望的聖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一葉孤帆行萬舟


李白和杜甫分別有“詩仙”和“詩聖”之稱,都是唐朝愛國大詩人,被後人並稱為“李杜”。如果論誰的文采更高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們的作品是大唐的縮影與見證。

淺談李白(散文)

因為自幼喜歡古詩,尤其是唐詩,感覺就像沐浴過唐代風雨,走過長安街道。對大唐有種似曾相識、莫名其妙的熟悉之感,對哪些大文豪自然是猶如故人。

今天,咱們先說說李白。

談起李白,首先會想到那首《將進酒》,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勸酒詩。如今的勸酒令比如“東風吹,戰鼓擂,今天喝酒誰怕誰;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出血;酒壯熊人膽,不服領導管;天藍藍,海藍藍,一杯一杯往下傳”等,都是比較幽默的。但是李白的那首《將進酒》,喝的更為豪爽、灑脫、酣暢淋漓。

李白的酒裡,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壯志未酬,又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意氣風發。酒杯中彷彿裝著滔滔黃河之水,氣勢磅礴,氣吞山河。他的酒裡不僅有家國情懷,還滲透著千古寂寞與萬古長愁。

李白的朋友中,我是非常羨慕汪倫的,李白路遇汪倫,汪倫是李白的“鐵粉”自然是高興的不得了。於是天天請李白喝新酒。隨著那首《贈汪倫》的後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的名字就這樣在歷史上永垂不朽了。

如果誰能讓我在一首詩裡永世長存,那我也是不吝嗇敬他幾壇酒的。五糧液、茅臺自然是喝不起,二鍋頭還是滿可以的。

李白不僅文采好,還交友廣泛,用當今的話形容,那就是“大哥大”。當年李白領著“小弟”杜甫和高適上山找仙人、尋仙草、煉仙丹,雖然最後是狼狽不堪而歸,但是這種壯舉很值得稱讚。如果三個大文豪搞的蓬頭丐面、灰頭土臉,那絕對是空前絕後的浪漫。

記得小時候村裡沒有空調,我們上學都是帶把扇子。看著扇面上的唯美畫面,偶有靈感,立即揮筆在扇面上提了一首詩,同學看後驚呼我乃“李小白”是也,意思是說我寫的詩與李白寫的可相提並論、爭相媲美、難分伯仲。

對於同學的表揚我是記憶挺深的,哪怕只有幾次,也值得慢慢回憶。其實我寫的詩,與大詩人李白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只是當時太天真幼稚,自然對同學的話深信不疑。

對於別人怎樣評價我的作品,我是不會太在意的。如果有人說我寫的好,我會說藝無止盡,有待提高;如果有人說我寫的不好,我自然會道一句,你寫個水平高的給我看看。

大唐藝術包羅萬象、五彩繽紛,古詩行文流水、渾然天成,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學習唐詩不僅要學習其中的博大與崇高,還要培養出細膩的藝術感受。





李小連自由撰稿人


雙魚座李白,水瓶座杜甫

古代文人成名何其難!在沒現代傳媒的情況下,靠著毛筆在紙上寫詩文的他們,通過口口相傳,仍能「名播海內」,可見優秀到什麼地步。李白就是這樣的人物。當然,杜甫也是。但在生前,跟李白比,他的名氣差多了。

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 744 年),李白和杜甫相遇於東都洛陽。

後來人們對此有至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令人心跳的相遇。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馬上稱為詩聖,一仙一聖的碰撞,太激動人心了。於是就說,李白和杜甫惺惺相惜,從此結下深厚的友誼。

真的是這樣嗎?

年歲小的杜甫對李白的無限景仰是真的,他一生中寫了很多詩獻給李白,比如《飲中八仙歌》《贈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

李白呢?

似心不在焉,寫給杜甫的詩寥寥可數:《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戲贈杜甫》中還把杜甫輕嘲一番:「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不過,《酉陽雜俎》獨家披露了李白寫給杜甫的第四首詩:

李白名播海內,玄宗於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亡萬乘之尊,因命納屨,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白前後三擬詞選,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賦》《別賦》。及祿山反,制《胡無人》,言:「太白入月敵可摧。」及祿山死,太白蝕月。眾言李白唯戲杜考功「飯顆山頭」之句,成式偶見李白祠亭上《宴別杜考功》詩,今錄首尾曰:「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煙歸碧海夕,雁度青天時。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故事有兩個看點:一是放曠不羈的李白叫高力士為他脫靴子;二是李白與杜甫的關係問題。關於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子這件軼聞,只見於《酉陽雜俎》,後被人廣泛引用。但最令人關心的還是李杜的關係。

按段成式自述,他偶然在李白祠亭上見到一首《宴別杜考功》,首尾句如下:「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煙歸碧海夕,雁度青天時。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但即使加上這一首詩,也不過四首而已。何況,南宋學者洪邁認為《戲贈杜甫》一詩並非李白所寫,而是好事者為之。他甚至認為《宴別杜考功》中的「杜考功」也不是杜甫。那麼,按洪邁的判斷,李白只給杜甫寫過兩首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