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入歧途”的智能化:汽車上的偽需求越來越多?

各項“圈外”技術打破行業界限進入車圈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總的來說這絕對是件好事,我們可以切實體驗到新技術給汽車帶來的革命,給生活帶來的方便。汽車“新四化”也無一不是依託於技術的發展。

“誤入歧途”的智能化:汽車上的偽需求越來越多?

  然而隨著技術的普及和破圈,汽車這個籃子也在“創新”的名號下裝進了一些頗具爭議的新功能:有些是商家的營銷噱頭,有些是技術尚未成熟的激進冒險,有些是脫離使用場景的生硬堆砌。如若這些功能真的被證明非常雞肋,那麼對消費者來說多花了錢卻不一定實用,對車廠和行業來說則是一定程度上的資源的浪費。

“誤入歧途”的智能化:汽車上的偽需求越來越多?

  汽車越來越智能了,也越來越花哨了。

  包羅萬千的車機系統

  自從智能移動終端+移動互聯網革了“舊社會”的命,很多東西都被集成在了一部手機裡:錢包,鑰匙,銀行卡,相機,播放器,地圖等等。如今,這一切又被複制到了車機系統中。在主打智能的車輛上,各種屏幕越做越大越做越多,而一些開放性較強的車機系統已經可以兼容絕大部分移動端的應用程序,宛如一部平板電腦或手機——簡單來說,上了我的車,你大可以扔掉手機,它的功能我全都有,它沒有的我也可以有。

“誤入歧途”的智能化:汽車上的偽需求越來越多?

  你可以用車機系統玩遊戲,追番劇,聊微信,炒股票,點外賣,訂酒店……

  聽上去很萬能,但是這些功能在私家車的出行場景中真的屬於強需求嗎?即使是,又是否針對車機做過專門的適配和優化?

  在完全自動駕駛實現之前,汽車還不能進化成完全的移動生活空間,“開車在路上”仍是車主的主要使用場景,而其他乘員雙手解放手機傍身,又是否真的會放著手機不用、非要把自己賬號臨時綁定到車機上,和這塊固定在車上的屏幕較勁兒嗎?而那些所謂的多屏幕交互技術也多數沒有太強的實用性。

“誤入歧途”的智能化:汽車上的偽需求越來越多?

  從車機系統衍生出來的諸多娛樂功能已遭遇無數吐槽,在車裡看一部電影、打一把王者榮耀、叫一份外賣實在是非常低頻的需求。有些車機系統甚至允許中控屏在車輛行駛中播放視頻。

  此外,還有一個典型場景是車內社交,它所面臨的主要是安全和隱私兩大問題。這也是車載版微信歷經千呼萬喚卻仍沒有正式上車的原因。

  從目前公佈的信息來看,車載微信的操作邏輯是語音+實體按鍵,無論發送、接收消息還是查找聯繫人,都通過人與車機的語音對話來完成,不干擾駕駛員的手眼。在車內有多人乘坐時,為了保護使用者的隱私,語音還要考慮定向播報等問題(還需要相應的硬件支持)。

“誤入歧途”的智能化:汽車上的偽需求越來越多?

  即使完美解決了這些問題,車內社交又會怎樣改變人們的駕駛習慣,是否會出現其他隱患——目前“我在開車”還是一個社畜微信離線的正當理由,而這一切普及之後就不一定了。

  智能座艙非常美好,但尚需時日,與真實使用場景的適配、相關技術的成熟都是必要條件。而在這之前強行上馬諸多功能只會徒增負擔和混亂。畢竟電動汽車也是沉默了一百多年後才顯現出翻盤之勢的。

“誤入歧途”的智能化:汽車上的偽需求越來越多?

硬科技:電子後視鏡、隱藏門把手、生物識別解鎖

  接下來看看硬件部分。在講求智能與科技的車輛上,這幾項算上是常客了。

  在奧迪e-tron等車型上亮相的電子後視鏡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它可以降低整車風阻,改善視野盲區,遇到雨雪等惡劣天氣也有著更好的顯示。但攝像頭+車內顯示屏的構造大幅增加成本的同時也帶來了故障率、耐用性等問題。同時,圖形還原與畸變糾正、高光比和鏡頭逆光場景對硬件也非常具有挑戰性。目前來看,其帶來的顯示優勢還不足以彌補成本和使用方面的劣勢。

“誤入歧途”的智能化:汽車上的偽需求越來越多?

  隱藏式門把手似乎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炫酷、降低風阻的同時成本和可靠性面臨考驗。而面對傳統機械式的門把手,也沒有帶來太多使用上的優勢。

“誤入歧途”的智能化:汽車上的偽需求越來越多?

  至於指紋、聲紋、靜脈、人臉等五花八門的生物識別解鎖方式,也隨著應用範圍的普及出現在汽車上。從實際應用場景和實用性來看,主要還是一種追求新鮮的炫技。

“誤入歧途”的智能化:汽車上的偽需求越來越多?

  2020年初疫情來襲,“健康汽車”的概念流行起來,殺菌消毒過濾乃至中醫香氛系統紛紛上線。其中不乏過度營銷的概念。

“誤入歧途”的智能化:汽車上的偽需求越來越多?

  還有自動駕駛領域,應用場景非常有限的L3級讓人非常尷尬,而為了宣傳,很多“半級”的概念也相繼出現,如L2.5,L2.75,甚至L2.99等。

  總的來說,汽車最終還是要落到使用場景中,雖然很多科技領域都迎來了爆炸式的發展,但為了宣傳強行增加科技點、製造需求,就過於本末倒置了。同樣,在面對市場時,消費者也要儘量保持理性的頭腦。(來源:騰訊汽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