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孫仲典(王倫和)

孫仲典同志為革命光榮犧牲已經50多年了,但他那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卻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和懷念。

窮兄弟爺們的貼心人

孫仲典又名孫傳經,原籍山東嶧縣,後遷居臨沂縣八區蘭陵鎮(今屬蒼山縣)西南圩,以裁縫為職業他出身貧苦,自幼就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肚的飢寒生活,親身經受著封建地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深知勞動人民的苦難。他為人正直,忠厚善良熱心幫助別人,村上紅白喜事他都主動幫忙,誰家碰上了天災人禍,他就慷慨解囊,左鄰右舍有什麼事情總愛找他商量:又因他仗義執言,不畏強暴,就是當地的土豪劣紳對他也有幾分敬畏。

1928年蘭陵一帶土匪盛行,農民苦於匪患,整日憂心忡民不聊生。此時西南圩圍牆被雨淋塌了一段,村裡的幾戶地主自恃院深牆高,又有家丁看守,對修復圍牆漠不關心,但小戶人家卻深以為憂。這時窮裁縫孫仲典見此情景,便於大夥商量要修復圍牆,事情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夥兒擁護,大夥兒都說,我們出力倒行,可是踩牆沒有柴草,拉土沒有車啊!孫仲典說,修復圍牆不僅對咱們窮兄弟爺們有好處,對富人也有益,出力算我們的,但柴草、車輛得向地主要。於是他便帶著眾人找到地主王思衡的家裡,講明修復圍牆要用他家的牛車拉土,扯他的麥草踩牆。吝嗇自私的王思衡拒不答應。孫仲典說,走!給他好商議不成,咱們自己動手,有難事算我的。說完,領著大家就走。王思衡見眾意難違,只好答應了。這件事當地群眾深為讚賞,都說孫裁縫真是咱窮兄弟爺們的貼心人。

1938年3月16日日軍飛機3架轟炸蘭陵,死傷40餘人,炸房屋50多間,致使蘭陵一帶人心惶惶,雞犬不得安寧。大小地主士紳關門掩戶,四處躲逃,只剩下小戶人家少吃缺穿,走投無路,躲在家裡恐懼發愁。這時窮裁縫孫仲典又出現在大家面前,他說,窮兄弟爺們都跟著我,咱們一塊跑,死活在一起,有我孫仲典吃的就有你們吃的。這話一點不假,在他的帶領下,大家有了依靠,一直跑到馬頭、郯城、沭陽等地。每到一處他總是忙裡忙外,聯繫找房子,求鋪草,借糧食…。安慰大家不要

怕,等打敗了日本鬼子我們就回家過好日子。並召集大家開會,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在這時間裡,他經常走村串戶向群眾進行宣傳,號召窮苦大眾組織起來,進行抗日救國。他雖然沒有文化,但他的進步思想和樸實的階級感情大大激發了人們的抗日熱情。有一次他帶著老伴、兒媳(孫玲同志,抗日初期參加革命現已離休)到幾十裡以外的村莊去搞宣傳,正逢敵人在村中搜查搶掠,結果他和他的老伴、兒媳都跑散了。

積極響應北伐

孫仲典同志早在軍閥時期就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從事地下革命活動。暴露後被捕入獄(徐州監獄),在獄中和柞城人張葦村(張葦村時任國民黨“一大”中央候補執行委員)相識,1925年初特釋出獄。

1924年國共兩黨進行第一次合作,南方革命軍準備北伐。信息傳到蘭陵,波動了蘭陵一帶的青年人和頭面人物,出獄不久的孫仲典積極響應北伐,便與張葦村、劉敢臣、車志遠、袁永平、王思玷等進步人士取得聯繫,參加了袁永平等人領導的國民自治軍山東遊擊隊,袁永平任司令。在此期間,他廢寢忘食,奔走終日,動員青年農民參軍參戰,說服地主士紳獻槍捐糧。在他們的號召下,各階層人士紛紛響應,當時的大地主王思璜也在他們的感召下率眾起義,並派他的弟弟王思吉、侄子王導民到河南開封受訓(因河南開封是國民革命軍辦事處),就是天齊廟的道士郭合坤也參加了起義軍。不久,便擴展到二、三萬人,形成了一支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隊伍。1925年秋冬;這支起義軍在袁永平等人的率領下,高舉義旗,人人端著紅纓槍、扛著大刀或鋼槍,浩浩蕩蕩地直逼臨沂城下,這時駐城內的北洋軍保衛團約一千多人懾於聲勢,未敢抵抗,向起義軍投誠。這一勝利震動很大,影響著整個魯南地區。但遺憾的是,起義軍沒有繳獲保衛團的槍,只是接受了投降,原編制未動;又由於孤軍深入,後續部隊遲遲未到,以致被敵軍發現了起義軍的弱點,摸清了起義軍的情況後,他們便勾結江蘇的軍隊(當時簡稱蘇軍)來了個內外夾擊,起義軍措手不及,倉猝應戰,被打出城來。後來起義軍的赫赫領袖袁永平就被北洋軍閥的走狗翟文林誘殺,起義軍隨即潰散。在這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孫仲典同志便和王思玷等人率殘部轉戰沂蒙山區,進行地下活動。數月後想回蘭陵一帶潛伏,伺機再起,軍行至蘭陵北部幾十里路的下村附近的孔莊,王思玷不幸遇難殉國。這時孫仲典同志只好同車志遠、張洪勳等人採取分散隱蔽的鬥爭方式,秘密進行革命活動,一直堅持到最後。

平民夜校校長

袁永平起義軍失敗後,孫仲典同志又拿起剪刀重操舊業。他因家貧沒上過一天學,受盡不識字的苦,所以非常關心學校教育。1928年他便協助王思璞、王思瑕兄弟2人恢復了因匪亂停辦的蘭陵小學。他帶頭修理房子,動員家長送兒童入學。學校需要課本、文具,他挑著挑子一天步行百多里路去買;學生要做制服,他就主動找了幾個裁縫合夥承包下來,免費加工。有的學生沒錢買布,他就用自己的錢。有一次大家叫他到濟南購買布料,因不識字沒有找到預定的店號,回來後他發憤學習文化,並和他的好友王思璞(蘭陵小學教師)商量要恢復平民夜校,叫不識字的貧苦成年人都能識字,王思璞說:“正好我這裡還有教育局的委任,那你當校長吧!”於是孫仲典愉快答應,自此當上了平民夜校的校長。學生的課本、燈油、粉筆等費用全是他自掏腰包購買的,並且還叫他的兒子孫敏成(臨沂三鄉師的學生)擔任夜校教師。在夜校學習的大都是地主的長工和大小酒店的店員,孫仲典同志不僅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還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給他們講不識字的苦,講窮人受剝削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窮人要想翻身解放,只有聯合起來同封建地主階級作鬥爭。在他的感召下,蘭陵大小酒店工人一度聯合罷工,要求增加工資,減輕工人的勞動量。後來雖然被反動區長潘西池鎮壓下去,但革命的火種卻在窮苦人的心中紮下了根。

這時孫仲典同志已經52歲了,他除了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上的一切活動外,還充分利用時間進行文化學習,既當校長又當學生,是當時平民夜校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大學生”。他由於學習刻苦,不恥下問,僅用了1年多的時間就能看報紙,會寫一般的書信,並且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上海“一二八”事變後,孫典同志為發動蘭陵各界人士募捐支援上海十九路軍的抗日鬥,他多次在蘭陵大集上進行演講,廣泛動員各界愛國人士募。他說,愛國之心人人有之,我雖然是一個窮裁縫,可是為了支援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就是賣掉我這把剪刀也心甘情願………很多人聽後深受感動,紛紛響應他的號召,踴躍募捐。

為革命奮鬥終身

孫仲典同志十分關心國家的興亡,人民的災難,他的進步思想在廣大的民眾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些進步青年都願接近他,於是他就藉機向青年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大大激發了青年人的愛國熱情。1934年秋,孫仲典同志受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常務委員張葦村之邀,到濟南建國中學(張葦村私人辦的學校,張葦村遇刺身亡後,為了紀念他,後改名葦村中學)擔任傳達。在這時間裡,他廣泛接觸一些進步教師和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勤勤懇懇地工作,因此學生們都很尊敬他,親熱地稱呼他孫老師。

“七七事變”後,濟南形勢一天天的緊張,於是他辭職回家。然而他那一顆火熱的愛國之心一時一刻也沒有平息,當年8月就參加了楊文田(又名楊只晨,蘭陵西南圩人,在曲阜二師黨,曾任臨沂縣立師範教師)到蘭陵組織的抗日義勇軍。他雖然已經接近60歲的人了,但為了革命從不辭窮苦,四處奔走宣傳抗日救國,動員青年學生參加抗日隊伍,聯繫各界人士捐獻槍支、糧食,壯大抗日武裝力量。在他的動員下,青年學生積極報名參軍參戰,當年冬抗日義勇軍就發展到150多人槍。這時,我黨地下工作者崔介、韓去非等同志先後到蘭陵宣傳黨的抗日救國綱領和黨的各項基本政策。孫仲典同志熱情接待了他們,主動地向他們介紹當地對敵鬥爭的情況,幫助解決各方面的困難,並把他們介紹給王川、楊景田、陳德吾、魏玉華等同志,加強了聯繫,這為進一步開展蘭陵一帶的抗日救亡運動,為以後臨青年救國團十七分團的組建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蘭陵一帶參加抗日救亡的青年學生特別多,與孫仲典同志的積極工作是分不開的。

孫仲典同志不僅自己是一位愛國者,而又是一位愛國的宣傳者,抗日戰爭初期,他積極宣傳抗日救國,宣傳黨的方針,動員群眾參加抗日救國鬥爭,群眾都說孫裁縫宣傳抗日入了迷。1938年臨青年救國團十七分團成立,他聽說後,立即跑到橫山找到楊景田、孫哲南等人說,你們是青年,可我是老青年,你們得吸收我參加青年救國團。自此以後,他便真的成了“青年”,晝夜不停地走村串戶宣傳抗日救國,動員群眾參加青救團組織,發動人們募捐慰勞,支援前線,並動員一部分青年到青救團縣團部和山東分局岸堤軍政校學習,當時青救團的同志都譽稱他是老青年老積極。1940年臨沂縣蘭陵區動委會成立,楊景田任區長,他主動要求擔任交通員,做情報工作。那時湧泉是抗日根據地臨郯縣委和青救團縣團部都住在那裡。孫仲典同志不管環境如何惡劣,總是不辭勞苦,不避艱險,經常步行往返百多里路,到湧泉青救團縣團部請示彙報工作。蘭陵一帶日寇據點較多,活動很不方便,孫仲典同志便打扮成買賣人,整日挑著菸葉挑子走村串鄉,瞭解敵情,盡心盡力地做好偵察工作。

1941年10月敵人大“掃蕩”,臨沂地區偽化,對敵鬥爭工作更加艱苦,組織上便動員他隨主力轉移他堅定地說:“我這麼大年紀了,怕什麼!”就這樣他一個人留下來,在泇河以東堅持鬥爭,由於形勢的惡劣,有時他一天得轉移好幾個地方,最後轉移到邳縣以北堅持敵後鬥爭。

1942年春,敵人又對邳縣一帶進行頻繁“掃蕩”,大肆燒殺搶掠,逮捕殘殺我抗日軍民和革命幹部。孫仲典老人由於叛徒的出賣,不幸在邳北連防山被敵人捕去。匪徒們對他實行殘酷的肉體折磨,一根一根地拔掉他的鬍鬚,問他是不是共產黨員,孫仲典老人滿口流血,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地面對敵人罵不絕口,一直堅持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孫仲典同志為了革命事業,為了抗戰的勝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激勵著我們前進!

(王倫和,山東蒼山人,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