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孙仲典(王伦和)

孙仲典同志为革命光荣牺牲已经50多年了,但他那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却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怀念。

穷兄弟爷们的贴心人

孙仲典又名孙传经,原籍山东峄县,后迁居临沂县八区兰陵镇(今属苍山县)西南圩,以裁缝为职业他出身贫苦,自幼就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的饥寒生活,亲身经受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深知劳动人民的苦难。他为人正直,忠厚善良热心帮助别人,村上红白喜事他都主动帮忙,谁家碰上了天灾人祸,他就慷慨解囊,左邻右舍有什么事情总爱找他商量:又因他仗义执言,不畏强暴,就是当地的土豪劣绅对他也有几分敬畏。

1928年兰陵一带土匪盛行,农民苦于匪患,整日忧心忡民不聊生。此时西南圩围墙被雨淋塌了一段,村里的几户地主自恃院深墙高,又有家丁看守,对修复围墙漠不关心,但小户人家却深以为忧。这时穷裁缝孙仲典见此情景,便于大伙商量要修复围墙,事情一提出就得到了大伙儿拥护,大伙儿都说,我们出力倒行,可是踩墙没有柴草,拉土没有车啊!孙仲典说,修复围墙不仅对咱们穷兄弟爷们有好处,对富人也有益,出力算我们的,但柴草、车辆得向地主要。于是他便带着众人找到地主王思衡的家里,讲明修复围墙要用他家的牛车拉土,扯他的麦草踩墙。吝啬自私的王思衡拒不答应。孙仲典说,走!给他好商议不成,咱们自己动手,有难事算我的。说完,领着大家就走。王思衡见众意难违,只好答应了。这件事当地群众深为赞赏,都说孙裁缝真是咱穷兄弟爷们的贴心人。

1938年3月16日日军飞机3架轰炸兰陵,死伤40余人,炸房屋50多间,致使兰陵一带人心惶惶,鸡犬不得安宁。大小地主士绅关门掩户,四处躲逃,只剩下小户人家少吃缺穿,走投无路,躲在家里恐惧发愁。这时穷裁缝孙仲典又出现在大家面前,他说,穷兄弟爷们都跟着我,咱们一块跑,死活在一起,有我孙仲典吃的就有你们吃的。这话一点不假,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有了依靠,一直跑到马头、郯城、沭阳等地。每到一处他总是忙里忙外,联系找房子,求铺草,借粮食…。安慰大家不要

怕,等打败了日本鬼子我们就回家过好日子。并召集大家开会,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这时间里,他经常走村串户向群众进行宣传,号召穷苦大众组织起来,进行抗日救国。他虽然没有文化,但他的进步思想和朴实的阶级感情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抗日热情。有一次他带着老伴、儿媳(孙玲同志,抗日初期参加革命现已离休)到几十里以外的村庄去搞宣传,正逢敌人在村中搜查抢掠,结果他和他的老伴、儿媳都跑散了。

积极响应北伐

孙仲典同志早在军阀时期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暴露后被捕入狱(徐州监狱),在狱中和柞城人张苇村(张苇村时任国民党“一大”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相识,1925年初特释出狱。

1924年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南方革命军准备北伐。信息传到兰陵,波动了兰陵一带的青年人和头面人物,出狱不久的孙仲典积极响应北伐,便与张苇村、刘敢臣、车志远、袁永平、王思玷等进步人士取得联系,参加了袁永平等人领导的国民自治军山东游击队,袁永平任司令。在此期间,他废寝忘食,奔走终日,动员青年农民参军参战,说服地主士绅献枪捐粮。在他们的号召下,各阶层人士纷纷响应,当时的大地主王思璜也在他们的感召下率众起义,并派他的弟弟王思吉、侄子王导民到河南开封受训(因河南开封是国民革命军办事处),就是天齐庙的道士郭合坤也参加了起义军。不久,便扩展到二、三万人,形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队伍。1925年秋冬;这支起义军在袁永平等人的率领下,高举义旗,人人端着红缨枪、扛着大刀或钢枪,浩浩荡荡地直逼临沂城下,这时驻城内的北洋军保卫团约一千多人慑于声势,未敢抵抗,向起义军投诚。这一胜利震动很大,影响着整个鲁南地区。但遗憾的是,起义军没有缴获保卫团的枪,只是接受了投降,原编制未动;又由于孤军深入,后续部队迟迟未到,以致被敌军发现了起义军的弱点,摸清了起义军的情况后,他们便勾结江苏的军队(当时简称苏军)来了个内外夹击,起义军措手不及,仓猝应战,被打出城来。后来起义军的赫赫领袖袁永平就被北洋军阀的走狗翟文林诱杀,起义军随即溃散。在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孙仲典同志便和王思玷等人率残部转战沂蒙山区,进行地下活动。数月后想回兰陵一带潜伏,伺机再起,军行至兰陵北部几十里路的下村附近的孔庄,王思玷不幸遇难殉国。这时孙仲典同志只好同车志远、张洪勋等人采取分散隐蔽的斗争方式,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一直坚持到最后。

平民夜校校长

袁永平起义军失败后,孙仲典同志又拿起剪刀重操旧业。他因家贫没上过一天学,受尽不识字的苦,所以非常关心学校教育。1928年他便协助王思璞、王思瑕兄弟2人恢复了因匪乱停办的兰陵小学。他带头修理房子,动员家长送儿童入学。学校需要课本、文具,他挑着挑子一天步行百多里路去买;学生要做制服,他就主动找了几个裁缝合伙承包下来,免费加工。有的学生没钱买布,他就用自己的钱。有一次大家叫他到济南购买布料,因不识字没有找到预定的店号,回来后他发愤学习文化,并和他的好友王思璞(兰陵小学教师)商量要恢复平民夜校,叫不识字的贫苦成年人都能识字,王思璞说:“正好我这里还有教育局的委任,那你当校长吧!”于是孙仲典愉快答应,自此当上了平民夜校的校长。学生的课本、灯油、粉笔等费用全是他自掏腰包购买的,并且还叫他的儿子孙敏成(临沂三乡师的学生)担任夜校教师。在夜校学习的大都是地主的长工和大小酒店的店员,孙仲典同志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他们讲不识字的苦,讲穷人受剥削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穷人要想翻身解放,只有联合起来同封建地主阶级作斗争。在他的感召下,兰陵大小酒店工人一度联合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减轻工人的劳动量。后来虽然被反动区长潘西池镇压下去,但革命的火种却在穷苦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这时孙仲典同志已经52岁了,他除了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外,还充分利用时间进行文化学习,既当校长又当学生,是当时平民夜校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大学生”。他由于学习刻苦,不耻下问,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能看报纸,会写一般的书信,并且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孙典同志为发动兰陵各界人士募捐支援上海十九路军的抗日斗,他多次在兰陵大集上进行演讲,广泛动员各界爱国人士募。他说,爱国之心人人有之,我虽然是一个穷裁缝,可是为了支援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就是卖掉我这把剪刀也心甘情愿………很多人听后深受感动,纷纷响应他的号召,踊跃募捐。

为革命奋斗终身

孙仲典同志十分关心国家的兴亡,人民的灾难,他的进步思想在广大的民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进步青年都愿接近他,于是他就借机向青年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大大激发了青年人的爱国热情。1934年秋,孙仲典同志受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常务委员张苇村之邀,到济南建国中学(张苇村私人办的学校,张苇村遇刺身亡后,为了纪念他,后改名苇村中学)担任传达。在这时间里,他广泛接触一些进步教师和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勤勤恳恳地工作,因此学生们都很尊敬他,亲热地称呼他孙老师。

“七七事变”后,济南形势一天天的紧张,于是他辞职回家。然而他那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一时一刻也没有平息,当年8月就参加了杨文田(又名杨只晨,兰陵西南圩人,在曲阜二师党,曾任临沂县立师范教师)到兰陵组织的抗日义勇军。他虽然已经接近60岁的人了,但为了革命从不辞穷苦,四处奔走宣传抗日救国,动员青年学生参加抗日队伍,联系各界人士捐献枪支、粮食,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在他的动员下,青年学生积极报名参军参战,当年冬抗日义勇军就发展到150多人枪。这时,我党地下工作者崔介、韩去非等同志先后到兰陵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和党的各项基本政策。孙仲典同志热情接待了他们,主动地向他们介绍当地对敌斗争的情况,帮助解决各方面的困难,并把他们介绍给王川、杨景田、陈德吾、魏玉华等同志,加强了联系,这为进一步开展兰陵一带的抗日救亡运动,为以后临青年救国团十七分团的组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兰陵一带参加抗日救亡的青年学生特别多,与孙仲典同志的积极工作是分不开的。

孙仲典同志不仅自己是一位爱国者,而又是一位爱国的宣传者,抗日战争初期,他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宣传党的方针,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救国斗争,群众都说孙裁缝宣传抗日入了迷。1938年临青年救国团十七分团成立,他听说后,立即跑到横山找到杨景田、孙哲南等人说,你们是青年,可我是老青年,你们得吸收我参加青年救国团。自此以后,他便真的成了“青年”,昼夜不停地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国,动员群众参加青救团组织,发动人们募捐慰劳,支援前线,并动员一部分青年到青救团县团部和山东分局岸堤军政校学习,当时青救团的同志都誉称他是老青年老积极。1940年临沂县兰陵区动委会成立,杨景田任区长,他主动要求担任交通员,做情报工作。那时涌泉是抗日根据地临郯县委和青救团县团部都住在那里。孙仲典同志不管环境如何恶劣,总是不辞劳苦,不避艰险,经常步行往返百多里路,到涌泉青救团县团部请示汇报工作。兰陵一带日寇据点较多,活动很不方便,孙仲典同志便打扮成买卖人,整日挑着烟叶挑子走村串乡,了解敌情,尽心尽力地做好侦察工作。

1941年10月敌人大“扫荡”,临沂地区伪化,对敌斗争工作更加艰苦,组织上便动员他随主力转移他坚定地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怕什么!”就这样他一个人留下来,在泇河以东坚持斗争,由于形势的恶劣,有时他一天得转移好几个地方,最后转移到邳县以北坚持敌后斗争。

1942年春,敌人又对邳县一带进行频繁“扫荡”,大肆烧杀抢掠,逮捕残杀我抗日军民和革命干部。孙仲典老人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在邳北连防山被敌人捕去。匪徒们对他实行残酷的肉体折磨,一根一根地拔掉他的胡须,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员,孙仲典老人满口流血,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面对敌人骂不绝口,一直坚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孙仲典同志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抗战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前进!

(王伦和,山东苍山人,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