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別人家的孩子”再次出現,如何培養讓父母自豪的孩子?

疫情之下,沒有一個人可以全身而退,不少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在疫情面前,也最考驗一個人的能力。疫情下,有人看著新聞,時而焦慮,時而憤慨;有人身不在疫情,卻不斷檢測自己的體溫;有人空虛度日,有人臨危不亂,也有人爭分奪秒,有這樣一群“別人家的孩子”再次脫穎而出。

疫情下“別人家的孩子”再次出現,如何培養讓父母自豪的孩子?

延遲開學期間,上海一名高三女生Tracy發動身邊的同伴,成立了一個八國語言的抗“疫”情報站。隨著疫情形勢擴散海外,外媒的報道越來越多,這群高中生認為應該將防控疫情的目光聚焦全球,把國外的新聞報道譯成中文,供國人參考。於是掌握了英語、法語、德語等八國語言的她們,決定在“疫”常時期發揮自己的優勢,當起了“人工”翻譯。2月7日,一個名為“2019新冠肺炎-全球報道”的中文網站正式上線,裡面聚合了路透社、德國之聲、《科學雜誌》《自然》等國際知名媒體和機構的實時疫情新聞摘要,每篇還附上了原文作者信息和鏈接。

疫情下“別人家的孩子”再次出現,如何培養讓父母自豪的孩子?


為什麼疫情之下這些孩子能有如此遠見?我想她們的父母一定以她們為自豪,並且這與他們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一個好的老師,或許影響孩子三五年。但一個好的家長,絕對能影響孩子一輩子。“桔生淮南即為橘,桔生淮北即為枳。”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起決定性作用。一個重視家庭教育的家庭,一定能培養出一個熱愛學習的優秀孩子。

疫情下“別人家的孩子”再次出現,如何培養讓父母自豪的孩子?

一個孩子在學校經常打架,只要和同學一有矛盾,就會用拳頭解決問題,動不動就將同學打傷,甚至進了醫院。老師為此非常頭疼,最後實在沒辦法只好將其勸退。當問及孩子知不知道打人的行為非常危險時,孩子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說:“我從小不也是被我爸打過來的嗎?我爸能打人,我為什麼不能?”理直氣壯的樣子讓人既心疼又難過。家庭教育最大的差距,是父母的品行格局。家長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雖然,這只是個案,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有很多孩子其實就是在重複著父母的行為方式,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時常看到父母的影子。很多時候,父母指責孩子的缺點,卻沒有反思,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往往連自己都做不到。

疫情下“別人家的孩子”再次出現,如何培養讓父母自豪的孩子?

如何培養讓父母感到自豪的孩子?首先,家長要做一個優秀的父母,一個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懂得用自身的言行向孩子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父母精彩的工作與生活是對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個高考狀元的背後,一定站著熱愛學習並且嚴於律己的父母。

疫情下“別人家的孩子”再次出現,如何培養讓父母自豪的孩子?

好孩子,一定是父母精心教育出來的。壞孩子,一定是父母放縱溺愛出來的。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好的老師!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首先,您就得成為怎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