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科學性 時效性 與時俱進

深入探索以“天人合一“為 核心 。與時俱進 全面探索 “氣 一陰陽 一五行“理論。與時俱進 “氣能學“(有稱氣一元論)。“動態機體平衡學“(有稱陰陽學說)新觀點。

“氣能說“:升 降 出 入 循環(有稱信息一能量一物質)。“動態機體平衡學“ 下稱“平衡學“ 。“平衡學“不僅僅是陰陽對立面及相互的關係(有外補充 內平衡)。

“氣能學“ “平衡學“二者是生命機能內部統一體。用形式 內容統一表達生命功能。

中醫是一門研究生命機能的中國傳統醫學。

以“中道“ “天人合一"(實為天地人合一)為核心。 以天道自然為原則 的遠古哲學思想。圍繞氣 陰陽 五行 藏象 氣血精液 經絡 本草等信息。以治未病 扶正氣。 糾偏 以本草偏性 養生。

以整體觀念 辨證論治為基礎。遵從生命本能 。具有人文和科學的傳統醫學 。

何謂中醫。 “中“道也 。與儒家 釋(佛)家 道家等自然系哲學涵養 。古堯舜 周王 老子 孔子 孟子等 。允執厥中 中庸 守中 至法守正等。

以“中心“為原則哲學觀念。為中醫的生理 病理 診斷 治療疾病的指導精神。

生病是機體和精神雙向選擇。

中醫起源於遠古石器時代砭石針刺。初步運用養生 用藥保健體系。

“氣能學“ “平衡學“ “天人合一“全面的探索 與時俱進。

“氣能學“有廣義 狹義:廣義指自然界之氣和生命體生命之氣。

即哲學物質和意識。是微觀與宏觀?

自然界之氣(暗能+輔助能)+生命體生命之氣 “氣能“。

中醫之“氣能“既有實體性與非實體性;抽象哲學與具體科學 ;具有存在性 生命性。(存在不定有生命)。荀子(前328年一前238年)曰:“水火者 有氣無生“。可測定 循環等屬性。

中醫"氣能“是建立在可檢驗 循證的基礎上預測系統。

當然 科學化標準方式不能唯一代表生命機能氣化整體。(王永炎院士中科院院長之科學化精神之一。見光明日報2017年08月12日 10版 王永炎署名文章:試論中醫藥學的科學性及其現代創新)。

狹義:生命之氣“氣能“構成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來源:略。

“氣能"之氣 早見巜國語 周語》左丘明(西周未年 前780年)。最先《周易》周文王(前1152年一前1056年)稱之:太極 汰大 太一 大一大。

孫思邈(541年一682年)說:不知易 不足言大醫。老子(前571年一前471年)

《道德經四十二經》:萬物負陰而抱陽 衝氣為和 萬物化生。 才有“氣“文字出現。

《國語 周語上》:大道至簡 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人人有一太極 物物有一太極 從其氣則和 違其氣則病。後《黃帝內經 素問第25篇》晚於老子些(是否後期之作 求考證):稟天地之氣生 依四時之法而成。巜素問 寶命全形記》:人以天地之氣生。

小結:以上有關氣的論述上。從初命名為太極到《黃帝內經》定稱為“氣“ 。只是對氣的淺表表達(是否 有請教)沒有再深層次的探索。直到陰陽 五行 藏象 等演化“氣一陰陽一五行“ 才較全面。

後來之發展也有偏離 隨技術進步。 科學 西醫等至現代 日新月異。

與時俱進 使命性 中醫學有望明天再輝煌。

氣 : 甲骨文《說文解體》許慎(東漢 100年一121年):雲 氣也 象形。(陰陽學 五行學後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