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英属印度


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致信给驻印度马德拉斯的总督:

(1683年)

“我们督促你加强堡垒和城镇的防守能力,以抵抗印度王公或荷兰势力的攻击……但我们必须强调,你一定要保证利用当地居民的财力来负担这一修建工程的所有开销……”

(1687年)

“(你需要)制定一套民政和军事政策,以获取并维持一个高水平的财政收入,如此才能在将来保障一个广阔、稳固而安全的英属印度领地的长治久安……”


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1841年一幅描绘马德拉斯堡垒内部的画作


158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派遣商贸使团远赴印度。她写了一封亲笔信函,命使者抵印后交到阿克巴大帝的手中。这封信的语气谦恭有礼,称阿克巴为“无敌的伟大皇帝”,赞颂他的仁慈名声已经传播到了世界最遥远的角落。


女王接着写道,如今英国列岛的商人“带着善意”、“以礼貌和诚恳大胆的姿态” 远道而来,是为了促进双方之间的贸易交往,敬请阿克巴友好地对待他们。据说,这一使团到达印度时,阿克巴正在为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做准备,因而无暇接见这些英国商人。


英国使团遭到冷遇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当时伊丽莎白统治下的不列颠只有三百余万子民,相当于德干地区的一个小邦国,与一亿多人口的莫卧儿不可同日而语。在印度统治者的眼中,这个远洋岛国无足轻重。


然而,阿克巴绝对想象不到,两百多年后,最终废黜其十代孙,替莫卧儿帝国送终的,竟是这些不起眼的英国岛民。从十五世纪末开始,欧洲人,包括葡萄牙、荷兰、英国乃至法国和丹麦人,从新开辟的海路抵达印度,在沿海一些地区设立商贸据点,将印度出产的棉布和胡椒等产品运回欧洲。到了十八世纪,欧洲人发现建立殖民帝国比单纯的国际贸易更加有利可图。终于,在莫卧儿帝国衰落后的群雄逐鹿中,英国人最终问鼎次大陆。


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殖民早期欧洲各国人在次大陆海岸上建立的一系列商栈据点


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两百年间,印度殖民地是英帝国最重要的海外资产,也是英国人手中最暴利的一笔生意。而对于次大陆来说,近代欧洲人的到来也是这片土地自雅利安人、穆斯林入侵之后,迎来的第三次大转变,其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中世纪的伊斯兰统治者,可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段时间是现代印度国族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决定了今日印度的疆域、建国理念以及基本制度。在外力的刺激之下,这片古老的次大陆迎来了现代的觉醒。


第一节 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欧洲人接踵而至


自古罗马以来,印度的胡椒、细棉布等产品就在欧洲广受欢迎。欧洲的贵族使用胡椒调味和保存食物,用细棉布裁制轻薄透气的衣衫被褥。中世纪时期,印度到欧洲的商路被西亚的阿拉伯人和意大利的威尼斯人所垄断,再经过沿途各国的层层征税,当货物抵达西欧时,价格已经是高的出奇。


因此,从十五世纪早期开始,位于欧陆最西端的小国葡萄牙,就在亨利王子的领导下对海外探索孤注一掷,试图找到从大西洋前往东方的新路线。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尝试,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Vasco da Gama)终于绕过非洲大陆南端的好望角,来到了印度西南部的马拉巴尔海岸,在当时处于“胜利之城”帝国势力范围中的港口科泽科德(Kozhikode,中国古称“古里”,半个多世纪前,郑和的舰队也曾达到此地)停靠。他在这里找到了物美价廉的胡椒等的香料。从此,葡萄牙人打破了威尼斯人和西亚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为王室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十五世纪末,当第一位莫卧儿皇帝巴布尔还是个孩童之时,葡萄牙已经与“发现”新大陆的西班牙瓜分地球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1494年)。东半球的非欧洲地域被划归为葡萄牙的地盘。之后一百年,在莫卧儿军队在次大陆的原野上驰骋,仰仗轻型野战炮横扫敌人的同时,葡萄牙人则依靠海军船只逐渐控制印度洋。


当他们进入这个大洋时,发现的是一个繁荣的、没有垄断的自由贸易体系,阿拉伯人、古吉拉特人等各族商人和平竞争,港口的关税很低。葡萄牙人很快将欧洲式的做法移植至此——通过控制科钦(Kochi)、果阿(Goa)、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以及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等贸易网络上重要的战略据点,葡萄牙人用武装垄断了东方的航海贸易。各地商人都需要在葡萄牙人处购买保护信(catazes),否则将在海上遭遇袭击和洗劫。


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印度果阿,至今仍有浓郁的葡萄牙风情


最初,印度人对葡萄牙人的到来比较欢迎。印度贸易长期出超,出口贸易为印度带来了大量贵金属货币的流入,对缺少金银矿的次大陆颇有增益。同时,即使是强大的莫卧儿帝国也从未建立海军,就连阿克巴大帝派遣信使海上远行,也依赖于葡萄牙人的保护。


当然,印度人也乐于看到其他欧洲人来打破葡萄牙人对海洋的霸权。居住在欧陆西北低地地区的荷兰人就充当了这一角色。十六世纪,荷兰的工厂中出现了流水线的雏形,能够“多快好省”的建造大量远洋船只。更重要的是,荷兰人发明了股份制的大众投资模式。由于远洋贸易有着长周期、高风险以及惊人的回报,在通过股份的分散将风险稀释后,许多荷兰人都热切地参与到投资中来。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很快向印度洋派出了大量商船和战船,结束了葡萄牙人的海权垄断,也成为了对印贸易的主要玩家。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获得了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的东方贸易独家经营权。英国开始积极投入对印贸易。在十七世纪的海外竞争中,英国人在与“海上马车夫”荷兰人数以万计的庞大船队的对比中相形见绌,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不过幸运的是,荷兰人当时在东方开拓的重点不是印度,而是印度尼西亚群岛。据荷兰人判断,印尼群岛的香料贸易利润最高,而且当地没有强大的本土势力,所以用武力占领生产地的阻力较小。而在船只和武器方面都占劣势的英国人被排挤在印尼香料群岛之外,只好专注于印度的纺织品贸易。适值莫卧儿帝国鼎盛时期,英国人不得不屈从于次大陆的政治影响,这在当时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英王伊丽莎白一世


不过,在逆境之中的英国人,还是扬长避短发展出了先进的管理制度。他们注意到了私人船主和中小造船厂的零散船只,从此东印度公司不再大规模地自造商船,而是通过租赁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增减公司的船只数量,从而绕过了资金投资和行情波动的风险。这样,公司就可以把更充裕的资金投入航海贸易中更为重要的领域,即航海人才的招募上,这些人才被证明是在茫茫大海中和远方市场上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他们的公司比荷兰人更为灵活而高效,逐渐在贸易竞争中胜出。当时人记载,由于分红更为丰厚,就连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人也更喜欢购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当时的英国与葡萄牙、荷兰一样,在欧洲都是小国,综合实力远不及法国(1700年,不列颠岛人口650万,不及法国2100万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通过大胆的海上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设计,英国人在资源配置、人员能动性的激励上占据了优势,在海洋时代抢到了先手。


军事干涉与公开掠夺——印度近代史开端


即使是在东印度公司初期,只拥有几个沿海商栈(factory)时,英国人就已经显露出了军事占领周边地区的野心。在1639年控制马德拉斯(Madras,即金奈)和1668年控制孟买之后,公司都迅速在当地建立起了堡垒。


然而,英国人对次大陆的第一次军事挑战却惨遭失败。1686年,他们察觉到莫卧儿帝国缺乏海上力量,于是封锁了孟加拉港口,并攻击当地繁荣的胡格利(Hooghly)城镇。不过他们严重低估了莫卧儿的军事实力,面对奥朗则布愤怒的还击,当时弱小的公司武装毫无还手之力。英国人从自大中醒悟过来,谦恭地请求奥朗则布“原谅他们的过失”。


经此一役,公司的员工被印度人驱逐,只好搬迁到恒河更下游的村庄定居。这些在当时既不卫生也不便利的村庄之一正是加尔各答(Calcutta),后来英属印度帝国的首都。


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孟买最初由七个小岛组成。1661年,孟买被作为葡萄牙公主的嫁妆赠与英国国王。1668年,英国王室以每年十英镑的价格将孟买租借给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虽然在军事装备方面略享优势,但由于与母国相隔万里,在与印度人的对抗中仍然寡不敌众。英国人找到击败本土政权的方法,要等到他们开发出一种新的远为有效的模式,即雇佣印度本地步兵,而后加以欧洲式的武器与训练。


这种模式的原创者应该是当时欧洲的陆权霸主法国。法国人十七世纪下半期才开始经营印度,在东南海岸本地治理(Pondicherry)等地建立了殖民地。他们很快发现当地人的雇佣成本要远低于远道运来的欧洲人,同时由于步兵的门槛不高,在装备以先进的武器并用欧洲最新的理念训练后,这些印度雇佣兵完全可以做到纪律严明、整齐有素。法国人将他们称为“西帕依”(Sepoy),即波斯语中的“步兵”。西帕依整齐的轮番射击,可以形成强大稳定的火力,令次大陆上骑兵束手无策。


英国人迅速吸纳了这一成功经验,东印度公司也在印度培育出了可观的军队数量。实力增强后的英法殖民者,很快在印度南部的半岛地区兵戎相见。1748年,海德拉巴的老尼扎姆去世后,继承权战争爆发。英、法分别支持冲突的双方,在战场上打了个平手。


但在此战之后,两国人对这次事件的反应却截然不同。目光短浅的法国公司董事会认为军事冒险损害了正常贸易,因此不愿再投入资源增强其在印度的军事力量。在失去了母国的支持后,法国势力随后在与英国人的竞争中落败,失去了问鼎次大陆的机会。而英国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大战中检验了雇佣兵的战斗实力,同时敏锐地察觉到印度人对自己的雇主十分忠诚,同时缺乏民族主义观念。因此,贪婪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对领土扩张的信心大为增加,认定这是一个军事征服印度的绝好机会。


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英国人在马德拉斯招募的印度雇佣兵


在这次南方战争中崭露头角的英国军官克莱武(Robert Clive),在接下来发生在孟加拉的征服战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孟加拉一向是次大陆最为富庶的地区,物产丰隆、手工业发达,是印度出口棉布等纺织品的核心产地。十八世纪初,莫卧儿帝国衰落,孟加拉总督(Nawab,纳瓦布)取得半独立的地位,他们一方面高兴对外贸易带来了可观利润,一方面也警惕欧洲人势力的扩大。


1756年,一位年轻而冲动的孟加拉纳瓦布即位,他试图拆除英国人未经自己批准就修建起的堡垒,一场战争于次年的盛夏打响。在普拉西(Plassey)战场上,英国兵力处于明显劣势,但机智善谋的克莱武上校买通了纳瓦布的将军贾法尔,承诺在获胜后帮其篡位。贾法尔临阵倒戈,孟加拉纳瓦布在敌人与叛徒的里应外合中一败涂地,遭到杀害。


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克莱武上校会见孟加拉的贾法尔将军


将军贾法尔继位后,赠与公司大量土地与财宝。克莱武独占了其中十分之一,其余则分发给了士兵、公司员工以及远在英国的董事会。这一分赃模式激发了英国人的掠夺欲,他们凭借军事优势,在孟加拉开始了一段“公开而无耻的抢劫时期”。


东印度公司肆无忌惮地盘剥搜刮,甚至规定孟加拉对英国出口商品的成本需要由孟加拉财政承担,即由印度人购买印度商品而后送给英国人。孟加拉在之前两百年公平贸易中所积累的白银流入,在十八世纪后半期被掠夺殆尽。


1763年,忍无可忍的孟加拉统治者向西逃到了奥德地区的纳瓦布处。次年,孟加拉和奥德组成联军与英国人在巴克萨尔(Buxar)决战,企图扭转局势。联军的兵力约是英军三倍,但由于训练水平低下,各部队之间缺乏协调,故而英国人最终赢得了这场关键的战役。


从此,孟加拉完全落入英国人的掌控之下,东印度公司以此为主要根据地,培育出了坚实的陆权力量,成为次大陆争霸中的一个强有力的玩家。1765年,当时已经只有名义上权力的莫卧儿皇帝将孟加拉的民政权(Diwani,征收赋税的权力)授予东印度公司。这意味着英国人在次大陆上正式拥有了势力范围,从商业冒险过渡到了领土征服阶段。


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莫卧儿皇帝将孟加拉民政官的任命文件递给克莱武上校


与1840年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性质类似,1757年和1764年孟加拉地区的两场战争可以被视为印度次大陆的近代史的开篇。从那开始,英国人用一百年的时间,彻底征服了整个次大陆。


英国人的大征服


一个靠香料和棉布生意起家的公司,要征服一片上亿人生活的次大陆,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英国人非常幸运,选对了投入次大陆战争的时机。十八世纪中期,莫卧儿帝国分崩离析,大大小小的数十个邦国割据一方,非但没有一致团结对外,各势力还因互相敌对,陷入你死我活的争斗。这无疑给了英国殖民者可乘之机。


此时次大陆上都有哪些玩家呢?从北往南,依次是崛起中的锡克势力、恒河中游的奥德纳瓦布、中印度各拉吉普特部族的首领、如日中天的马拉塔人、割据南方的海德拉巴(Hyderabad)尼扎姆和迈索尔(Mysore)苏丹,以及半岛印度地区的一众小王公。


这些势力按照被东印度公司征服的方式不同,可粗略的分成两类,第一类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第二类则是在实打实的战争中落败后才屈居人下。


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1750年的印度


第一类属于相对弱小或温顺的势力,如战败后的奥德纳瓦布、海德拉巴尼扎姆以及拉吉普特和半岛印度东西海岸的许多小王公。截至1805年,在英国人的威逼利诱之下,这些印度统治者们基本都与东印度公司签署了“辅助金同盟”(Subsidiary alliance),承认英国人的宗主权。


按照同盟条款,英国人将在这些土邦中驻军,协助他们维持统治,对抗外敌,但该土邦必须向公司支付维持该驻军的费用。换句话说,即印度各土邦出钱雇用英国军队占领自己的领土。与此同时,土邦的外交和军事大权将交由英国人把持,而内政也会受到英国顾问的干涉。王公们保留了各自的尊号,但却犹如笼中的金丝雀,锦衣玉食而任人摆布。


第二类则包括当时次大陆上实力最强的三股本土力量,即反抗最顽强的迈索尔王国、领土最广阔的马拉塔联盟以及在次大陆西北部崛起的锡克帝国。对于这些“硬骨头”,英国人一方面对其内部实施反间计,收买其中的“投降派”,另一方面联合其他印度势力共同发起攻击,令对方在内外交困中走向衰亡。


迈索尔王国的提普苏丹(Tipu Sultan)是第一个系统学习欧洲,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印度统治者。他聘请了法国军官作为顾问,按照欧洲标准招募、装配和训练了一支现代化步兵,同时对军官、后勤以及马匹等战略物资施行统一管理,增强了传统骑兵的战斗力。在政府层面,他力求建立一个纪律严明的中央集权体制,以领导国家革新发展。提普苏丹非常乐意接受新思想,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心驰神往,曾仿效法国建立了一个雅各宾俱乐部,在迈索尔首都种下了一颗“自由之树”,并在私下场合自称“公民提普”。他还有着那个年代印度统治者少有的战略远见,清楚地意识到英国人有征服整个次大陆的野心,是所有印度人的共同敌人。因此,英国人也将他视为最有威胁的对手,必欲除之而后快。


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提普苏丹


从1767年到1799年之间,英迈双方进行了四次战争,迈索尔一度占据上风,直接威胁到英国在东南海岸的马德拉斯堡垒。但擅长外交的英国人成功联合了马拉塔人、海德拉巴尼扎姆以及喀拉拉地区的小王公共同攻击迈索尔。1799年,迈索尔首都失守,提普苏丹壮烈牺牲。英国人扶植迈索尔前朝王公的后裔上台,与后者签署了“辅助金同盟”,迈索尔人从此成为了帝国的顺民。


马拉塔是英国人所面对的实力最强大的竞争对手。1760年,马拉塔帝国臻于鼎盛,将北印度和中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都纳入版图。不过就在次年,马拉塔势力就遭受了重大挫折。在西北印度迎击阿富汗人入侵的战争中,马拉塔军队与阿富汗机动的骆驼骑兵陷入了漫长的消耗战,最终导致双方两败俱伤。这两大势力本都是与英国人争夺次大陆霸权的有力对手,如今却在扩张中互相撞损了锋芒。马拉塔人在未能稳固建立帝国的情况下遭受重创,开始走向衰落。


1772年,果敢而智慧的佩什瓦(首相,马拉塔人的实际首领)马达瓦·拉奥去世,马拉塔的各主要部族首领裂土自封,统一帝国退化成一个松散的联盟结构。此后,马拉塔联盟虽在第一次对英战争中取得胜利,但由于瓜廖尔、印多尔和巴罗达的部族首领与英国人勾结,进一步从内部破坏了马拉塔人的团结,在十九世纪初的两场战争中,联盟终于惨遭失败。很快,各地的马拉塔王公被逐个击破,陆续接受了英国人的宗主权。


最后的反抗者是位于次大陆西北部的锡克人。十八世纪末,在兰吉特·辛格(Ranjit Singh)的领导之下,锡克教势力崛起成为一个囊括旁遮普地区的强盛帝国,首都设在拉合尔。


英国人这次综合采用了对付迈索尔和马拉塔的两种方法。对愿意讲和的锡克教将领,英国人许以优待,承诺给与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而对于不肯服从者,则联合与锡克人素有仇怨的贾特人武装,进行武力侵略。通过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两场战争,东印度公司将肥沃的旁遮普平原纳入囊中。战后的锡克人变成了英属印度忠实的支持者,在维持次大陆统治中贡献了许多力量。旁遮普地区也成为了英印帝国的粮仓和英印军队的首要兵源地。


来自海上的征服者

一位在战争中叛国投敌的锡克将军(RAJA LAL SINGH)


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的一百年间,英国人如有天助,其控制范围从沿海地区的几个孤立的商栈堡垒,扩张成为覆盖整个次大陆的帝国。更为神奇的是,这一波澜壮阔的大征服过程都是在不需要英国纳税人出资的情况下,由精明而狡黠的东印度公司员工,高效地运用在印度获得的丰厚贸易利润和土地财政收入,大量雇佣印度士兵(公司军队中印度人比例超过七成),以战养战,最终取得全盘成功。这相当于是印度人出钱,印度人出力,帮助英国人征服了印度的土地,堪称世界殖民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果十八世纪后期有位英国年轻人购买了这一贸易公司的股票,那么等到他孙子继承财产时,就已经成为一个次大陆帝国的股东了。


十九世纪,印度被按照英国人所需要的样子重新塑造。如东印度公司驻印总督约翰·肖尔(John Shore)所言:“我们英国人的根本原则是令整个印度顺从,包括每一个方面,从而为我们自己的利益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