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传习录》296: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

先生曰:“‘烝烝[音“蒸”,孝德之美厚]乂[音“义”,意为治,这里指处理家庭事务],不格奸’[101],本注说象已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征庸[征用、任用]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薰烝,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工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克制自己,和象和谐相处],此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

讲谈《传习录》296: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

先生说,“烝烝乂,不格奸”是说舜只是学习自己修养、自我克制,不直接去纠正象的奸恶,而是用自己的克制来感化他。《尚书》上所谓的‘烝烝乂,不格奸’,本注主张为象(舜的弟弟)逐渐接近义,不至于去做非常奸邪的事。舜被征召后,象仍每天想去谋杀他,还有比这更奸邪的事吗?舜只是以自我克制去安抚象,而不是直接去纠正他的奸恶。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若要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开始时,舜使得象要害他,也是想让象变好的心太迫切了,这就是舜的过错。有了这段经历,舜终于明白功夫只在自身,不能去怪罪他人,所以最后达到了和谐。

这就是舜的动心忍性,增加自己能力的地方。

王阳明认为,古代圣人所说的话,是“自家经过”的,君子不去干涉他人如何,只切身克己,这正是为己之学,己私克己,不言而喻,这不能把它简约为一种单纯的认识活动,而应该与个体生命的领悟融为一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