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你可知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是何意

孔子思想流传百世,其思想有一部分虽然因为时代背景之改变而略显其局限性,但是,孔子思想中,亦有可以传承千年的人内涵。比如,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中所蕴含的道理,即便是对几千年后的今天来说,亦蕴含巨大价值。

为何孔子中庸之道传承千年依旧是经典,中庸之道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奥秘,中庸与折中有区别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你可知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是何意

在《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孔子说,君子的行为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而小人往往会与中庸之道相背离。中庸之君子,做事总是拿捏得当,不偏不倚,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及;而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做事往往没有原则,肆无忌惮,做事总是比较极端。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你可知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是何意

这句话通过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让我们大抵能够明白中庸的含义。中庸的重点在于适度,说的更加具体一点,就是不要做得太过,但也不要什么都不做,要顺势而为。

多说一句,了解道家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其实孔子的中庸与道家老子的“无为”有些相似。从人生层面来理解老子的无为,我们能够知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告诫人们做事不要“妄为”,“妄为”也是一种极端。而所谓的极端,有两个端点,即“过度多”和“过度少”。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你可知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是何意

在老子心里,追求“过度多”,是因为心中有“违背自然的过多之欲”;而人追求过度少时,此时对“过度少”的追求亦是一种欲望,也是违背“自然”的,而这里的“自然”,就是不加私欲干涉之事物发展的最好状态。某种意义上,“自然”也颇有“适度”的意思。

所以,基于对道家老子“无为”的理解,我们也能同理感受到儒家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孔子所讲的中庸告诉我们,做得太多不行,做得太少也不行,适度才好。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你可知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是何意

同时,在论语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子贡问孔子,想让孔子说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加优秀,孔子没有直接告诉子贡哪个更优秀,但做了如下点评:“子夏做事总是做得不到位,性格太保守;而子张做事总是做得太过,性格太激进。太过和太激进是一样的。”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你可知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是何意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心里,保守的子夏和激进的子张都是一样不符合“中庸”的。基于此,我们不难得出,所谓中庸,实则讲究的就是不偏不倚,行事适度。

但是,孔子之“中庸”可并非“折中”的意思,孔子之中庸属于富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适度;而折中,则缺乏原则性,颇有一味调和的感觉。调和,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最适宜的状态,不是风平浪静。在《论语》中我们也能看到孔子对“折中调和”之人的批判,孔子讨厌一味适中的“老好人”,认为这种人不分青红皂白,只想着自保,只会一味去无条件、无原则去折中调和,孔子将这样的人称为“乡愿”,并且还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你可知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是何意

所以,孔子之中庸之道,并非指没有原则性的一味去折中。对于把握了中庸之道的人来说,“做事适度”是其行事的技巧,“行事讲义”则是其做人的原则。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之中庸之道,大抵是在告诉人们做事不要太过,亦不要太不及,要注意“度”的拿捏,但是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在原则和适度中,要有自己的灵活性。而这个灵活性,实则就是把握中庸之道的最大难点之一,你们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