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过一部小说,名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小说中,一个女人在少女时期,爱上了一个男人,并且为这个男人,付出了一生。

这样的爱情,让人看了难免心醉又心碎。这段故事,被中国一位叫徐静蕾的导演,拍成了同名电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

在电影中,徐静蕾把这段故事的发生地,改成了中国,并且在片中穿插了很多中国风元素。

姜文饰演的风流男作家,在过41岁生日时,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一位爱恋他的女人写的。

这个女人默默为他付出了大半辈子。在年轻短暂的欢愉里,女人有了他的儿子。倔强的女子没有告诉他这件事,而是一个人默默将孩子养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青年的女人,和男人有过短暂的恋情

为了养活孩子,女人迫于无奈,堕落风尘,成了交际花。直到女人得了重病,快要不久于人世,才给作家写了一封信。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巧妙的人物设置,恰到好处的蒙太奇运用,诗意地诠释了“我爱你,与你无关”的理想化爱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配角的巧妙设置,对女人的爱情悲剧,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男作家的管家,在女人生命中多次出现。管家既是女孩身份变化的见证,又是女主角悲剧爱情的侧面展现者。

“你好,小姐”。满头黑发的管家,第一次与女主角打招呼,是在作家刚刚成为女孩的临时邻居时。年幼的女孩单纯、简单,充满了对神秘男作家的探索、憧憬。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年幼的女孩

多年后,满身风尘的女主角,头戴一朵白玫瑰从作家房中走出,抱着盆栽的管家,此时已是满头白发。

管家认出了女孩,他神情激动、欲言又止,却终究千言万语只化作那句“早啊,小姐。”

伴随着抒情音乐响起,将女主角的复杂心情渲染到极致。镜头推至女主角面部特写,女主角眼角含着微微泪光,唇角勉强牵起微笑,又无奈绷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多年后,满身风尘的女主角

连管家都认出了,女人就是当年和作家谈过恋爱的女孩,可是作家却没有认出她。作家只是把眼前的女人,当成了普通的风尘女子。

与其说是作家粗心大意、记性不好。不如说,作家压根对女人没走心。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作家压根对女人没走心

她爱他,十多年的追寻、坚守,由少女到女人;她因他,决心独自抚养孩子,从学生到交际花;他对她,却从未真正放在心上。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蒙太奇的巧妙运用,奠定了全片略带忧伤的基调

蒙太奇这个名词,最简单通俗的解释,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和拼剪。在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蒙太奇的运用,创造出了独特的影视时间及空间。

影片开场,使用了颠倒式蒙太奇。也就是先从影片的故事结尾讲起,让整部影片,呈现出一个倒叙的结构。

男作家收到一封信。信是一个爱恋他一生的女人写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男作家读信

女人在信中说:“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这样的叙事,增添了悬念,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从一开始,就提示了女人爱情的悲剧性,使本片更具艺术魅力。

片尾作家读罢信,站在院落中,努力幻想着女孩的神态。心理蒙太奇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作家对女孩印象的残留。心理蒙太奇的通俗解释,是用镜头和画面,展现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影片中,贯穿女人一生的爱情,都只是她一个人唱的独角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女人的童年、青年和中年

在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人用一生的时间,为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付出了一切。

与其说,片中女人和男人之间的感情,是一场悲剧。不如说,在整个爱情里,女人都在唱着自己的独角戏。

他是她青春年少时的内心欢喜,他是她成年风尘里的求而不得,他是她生命临终前的念念不忘。但是从始至终,女人只感动了她自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飞蛾扑火的爱情

女人和作家剧照

她心爱的男人,连她长什么样子,都记不清楚。女人的深情和男人的薄情,两相对比,让人觉得可怜又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