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衰落毫无生气?治吏之严令后人大跌眼镜

咸丰二年十二月,在长沙城下受挫的太平军挥师北上,顺流直逼武昌。沿途大批穷苦百姓纷纷加入,其中有失地农民、渔夫、矿工,还有底层失意文人。他们不一定有升官发财的理想,可是一定是心怀战斗的激情。伤亡惨重,损失了一名大将萧朝贵的太平军,实力反而大增,队伍扩大到十万人。次年一月,太平军里的矿工采取坑道作业,埋设炸药,轰开武昌文昌门附近城墙二十多丈,涌进城中。太平军金田起义以来,第一次攻陷了一个省会大都市,也是太平军第一次占领武汉三镇。从此以后,武汉成为太平军与清军反复争夺的战略支撑点,几次易手,血流成河。纵观双方征战的十四年,重大战役都是围绕长江中游展开,可谓得武汉者得天下。

清末衰落毫无生气?治吏之严令后人大跌眼镜


  第一次武汉失守,清廷湖广领导层几乎全军覆灭。其中死亡者包括: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总兵王锦绣、常禄,学政光禄,寺卿冯培元,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道员王寿同,王东槐,林思熙,知府明善,董振铎,同知周祖衔,知县绣麟 。随后的南京保卫战里,两江总督陆建瀛,原广西巡抚邹鹤鸣、江南提督珠福洪阿、江苏布政使祁宿藻、江宁将军样厚、都统霍隆武,整个领导层高官也是有的战死,有的战败自杀。在与太平军多年的征战史里,清朝前线可谓官不聊生。虽然八旗兵、绿营兵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可是领队指挥的文官、武将宁死不做逃兵,要么抵抗到巷战而死,要么坐家仰药而亡。

清末衰落毫无生气?治吏之严令后人大跌眼镜


  以前读历史,有时感到奇怪。清末腐败无能,千疮百孔,百业凋零。却能顽强地剿灭国内强势的农民起义: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军败了,有人说是因为内讧;驰骋北方几个省的捻军没有内讧,还汲取了太平军失败的经验教训,最后仍然败亡;义和团甚至控制了北京,气势浩大,眨眼间灰飞烟灭。面对国外强敌洋枪洋炮的一次又一次侵略,同样能化险为夷。即使已经走到灭亡的边缘,京城两次被攻陷,却能重获新生。现在有点明白了,这一切源于清朝对高级官僚的严要求,责权同等,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失职造成的重大灾难面前,任何高级的官僚都不能推卸责任,丢官丢职不能抵过,必须丢掉脑袋,以谢天下。


清末衰落毫无生气?治吏之严令后人大跌眼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