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宋代至民国时期人口演变


惠安县宋代至民国时期人口演变



​惠安历代人口演变

一、人口渊源


惠安置县,是与当时人口剧增分不开的。据文献记载,泉州人口发展,在宋淳祐(1241--1252年)之前,是上升阶段。在宋淳祐年末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趋下降。明万历年末至今,一直处于上升阶段。

本县人口渊源,一是原居住的古闽越人,即“土著”,数量已难以稽考;二是秦汉以后,中原地区汉民族多次南迁入闽。从汉至宋,汉人大规模迁入福建达七次之多,其中三次规模较大。

据《闽书》和《惠安政书》记载,最早入惠安的,为东汉末将军杨大眼,居于境内杨崎山之南。三国时期,又有吴国将军黄兴与妻曹氏弃官居邑南风山。黄兴殁后,亦葬于此。

根据谱牒与其他资料记载,历代中原人口南迁,都有不少人移居惠安。他们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开发惠安作出贡献,这些人也是构成惠安人口的主要来源。南下的中原人称其先祖,或来自光州固始,或属晋“永嘉之乱”八姓入闽之列,或为唐初陈政、陈元光的部属,或于唐末五代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或为南宋末年随宋宗室南奔,等等。如:

黄氏,祖黄隆,河南光州固始人,于东汉末年自浙江会稽令任上弃职,入闽,居于惠安南部的灵秀山麓。其后裔分布于县内及晋江、南安等地。

林氏,祖林禄,河南下邳人,西晋末随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到建业,东晋初以军功拜为晋安太守,举家居于福建,殁葬惠安。其后商分布于福建各地及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贵州、海南、台湾等地及海外各国。

何氏,祖何嗣韩,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初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分镇泉州,食采螺阳,家于惠安。其后裔居于惠安、晋江、漳浦、诏安、莆田等地及台湾、海外各埠。

庄氏,祖庄森,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绪军队入闽,居于永春,其后裔历代皆有迁居惠安,分布惠安各地。

吴氏,祖吴仁禄,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入闽,居于惠安东部大吴,为入闽吴氏之祖,其后裔分布于闽南各地及台湾、海外诸埠。

张氏,祖张崇纪,河南光州固始人,五代入闽,居于惠安,其子张澜为王审知属下的漳州刺史。其后裔分布于惠安各地。

卢氏,先祖亦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绪入闽,居于惠安。其后裔分布于惠安各地。


汪氏,祖汪充信,安徽六安人,宋末随端宗入闽,居于惠安南部象浦。其后裔分布于闽南各地。

骆氏,祖骆必腾,河南光州固始人,宋末避乱入闽,先居福州,继徙惠安东南部的云头。其后裔现为惠东南的大姓。

孙氏,祖孙嘉安,宋末随端宗入闽,迁居惠安东南部的地塘。其后裔现为惠东南的大姓。

蓝氏,先祖于宋代迁居惠安涂寨新亭,为畲族。

郭氏,祖郭仲远,明初由晋江法石迁居惠安东南的百崎。回族。现后裔已蕃衍成“万人丁”。分布于惠安各乡镇,分派漳州、浙江坎门、台湾鹿港及南洋各地。

出氏,祖纳哈出,元朝贵族。其后裔于明初避居于惠安西北部的小坝、洪厝坑和甘蔗园等村庄。以出为姓,聚而居。为蒙古族。

钟氏,其先祖于明朝嘉靖年间由安溪善坛迁居惠安东北部的山腰海滨。为畲族。后裔大部分为盐民。

......


惠安全县姓氏构成,据不完全统计,有张、陈、曾、王、李、蒋、吴、刘、黄、詹、汪、林、蔡、杨、钱、梁、何、谢、郑、庄、龚、魏、卢、辛、经、连、许、孙、吕、周、哈、邓、戴、丁、洪、康、余、柯、赵、甘、侯、骆、史、罗、廖、叶、冯、柳、徐、纪、涂、胡、郭、江、邱、阮、朱、施、高、欧、沈、姜、彭、伍、薛、傅、程、钟、关、楼、秦、潘、温、石、蓝、肖、章、韩、谭、柴、宋、古、游、房、倪、方、艾、泮、社、孔、卓、云、金、董、翁、季、贺、姚、陆、唐、严、封、苏、饶、郎、卜、马、曲、阎、曹、聂、简、耿、武、尹、代、冀、毛、晏、孟、印、汤、余、出、卞、拱、公、尤、郭、喜、崔、樊、顾、袁、中、颜、贾、褚、茅、于、槐、莫、牛、斯、雷、范、冷、靳、禹、舒、龙、包、刁、吉、裘、焦、田、盖、圣、成、官、扶、储、巩、费、欧阳、公孙、祝、丛、春、英、水、万、文、皮、白、危、果、犹、尚、邵、洪、夏、瞿、鲁等190姓。

二、人口演变

惠安自置县以来的一千多年,人口发展,时减时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的繁衍越来越快,增加的绝对数越来越大。现将宋代至民国时期人口演变列举如下:

宋代

公元981年初立县时,原晋江东乡十六里有多少人,无资料可查。据《嘉庆·惠安县志》记载,本县在建县后十四年的北宋至道元年(995年),才开始建立户口版籍制度。元丰八年(1085年),把户口分为“主户”、“客户”。有土地的是“主户”,没有土地的是“客户”。以满十六岁的男子为成“丁”,“以丁力多寡科差,兼论资产,遂为一代定制”。

有人口数字记载,始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当时全县有主户30076户,丁39665人,客户6794户,丁9442人,主客户计36870户,丁49107人。但丁口合计数并未详,在南宋时期,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东南部人口激增,按每户五人推算,当时本县丁口应在18万以上。

元代

到了元朝,人户分为十等,立科差法。由于战乱频繁、元兵屠杀,人口消减,到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减为8055户,丁口约40000多人。

明代

“明定闽中,即令民以户口自实。洪武十四年(1381年),颁黄册式于天下,令军民盐匠等户各以本等名色占籍。”至嘉靖元年(1522年),全县黄册军、民、盐、匠等籍总计4549户,丁口38821人。其中民户2833户,丁口16210人;军户1368户,丁口18295人;盐户154户,丁口1471人;匠户155户,丁口2514人;弓兵户29户,丁口255人;铺兵户9户,丁口73人;医户1户,丁口13人。

至万历四十年(1612年)黄册军、民、盐、匠等籍总计户,丁户30795人。其中:民户2469户;军户1434户;盐户223户;匠户155户;弓兵户44户;铺兵户8户;医户1户。

自明初至万历二百四十多年间,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连续下降,从10万多人锐减到8万多人。这与倭寇侵凌、灾疫流行、民不聊生有关。据《泉州府志》七十三卷记载:“嘉靖十五年、十六年(1536--1537年)泉州早灾,民多饿死;二十三年(1544年)至二十四年(1545年),泉州相继大早,饿死者载路”。“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月初八日,泉州地震,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开元寺镇国塔尖石坠,损扶栏,城内外庐舍倾圯,复舟甚多;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初七日,泉州飓风,飘圯石坊十余,折开元寺西塔顶铜葫芦,是年饿”。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中,泉郡城大疫,人死十之七,市肆寺观,死相枕籍,有阖户无一存者,市门俱闭,至无敢出。

清代

清初休养生息了一段时间,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康熙五年(1713年)曾“恩昭以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此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六年(1728年)题准随田匀丁,民甚便之”。所以,“生齿日繁”。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全县发展到有67个铺,31254户,丁口248754人。自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惠安人口急剧上升。《福建通志》27卷记载:道光九年(1829年)“查照保甲门牌核定土著灶户、民户、屯户共17015户,男妇大小户口共482797人。”这是本县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后,惠安人口开始下降。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社会动乱,没有人口统计资料可考。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户口记载比较详细。当时惠安县隶属福建省第四行政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四月《福建省统计年鉴》载:全县有45472户,395240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二月《闽政丛书·保甲概况》载:全县有3个区,34个联保,392保,3744甲,34947户,395349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一月二十七日《泉州日报》第二版刊载:全县为44319户,387318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福建省统计年鉴》载:全县为48318户,372166人。


惠安县宋代至民国时期人口演变

民国三十年惠安门牌 惠安文献馆藏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六月福建省政府统计室编印的《统计手册》载:全县为64494户,393337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福建省政府民政厅第三科编印的《福建户讯》第四册载:全县为86287户,378835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十月惠安县档案材料载:全县为191保,2882甲,86131户,381286人。


惠安县宋代至民国时期人口演变

惠安县宋代至民国时期人口演变

《福建历代人口论考》陈景盛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上述资料显示:从民国二十五年到三十四年这10年间,本县人在37~39万之间波动。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抓丁派款,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人口增长缓慢。




有趣,用料,有共同的记忆!感谢关注惠安文献馆!在时光流逝中,一起来留住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