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顧姓為江東大族,佈滿江南大地,崑山的顧氏後人也較多,基本都是南朝顧野王的後代,由於遺傳了先賢的文學因子,所以常有出類拔萃的大家名士脫穎而出,影響較大的有元末名士顧阿瑛、明初狀元顧鼎臣、清初學者顧炎武。


崑山境內有三個坐落在不同地方的“顧園”,有的是主人生前投資文化而築園,有的是後人紀念名人而築園,由於分別與這三位顧氏主人有關,所以都俗稱“顧園”。有的已譭棄,只留下一些記載和美談,有的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得到過一些修繕,才有幸留存下來。崑山的三個“顧園”可以說各領風騷,各有亮點。


正儀顧園


正儀顧園,最初因為坐落在玉峰山之西而命名“玉山佳處”。主人是元末崑山首富顧阿瑛(1310—1369),字德輝,號金粟道人。年輕時博學多才,壯年時財大氣盛,他喜好廣交朋友,廣邀勝流,為放飛藝術夢想而“築巢引鳳”。顧阿瑛書畫俱佳,詩文皆通,也擅長唱腔彈曲,是一個痴迷於戲曲的高層“票友”。當他決意要一擲千金,建築雅集“平臺”時,首先想到了要為崑山腔的勝出能助上一臂之力。這個想法不是他心血來潮,而是當時應運而生的最佳選擇。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保存至今的顧阿瑛故居金粟庵遺址中的古石橋


從內因上看,顧阿瑛本人熱愛唱曲賞戲,在吳中一帶小有名氣,一旦建立雅集,行家紛至沓來,不至於有“外行領導內行”的尷尬。而且,顧阿瑛善彈古阮,這是當時十分新奇的樂器,他殷殷期盼,躍躍欲試,夢寐著能營造出一個天下唱和的載體,然後能有大顯身手的用武之地。


從外因上看,當時南戲盛行,四大聲腔處在優勝劣汰的非常時期,作為崑山人,理應為崑山腔的勝出而“搖旗吶喊”。而且,顧阿瑛的家鄉正儀是一個有目共睹的戲曲之鄉,早由唐代宮廷名伶黃幡綽在那裡傳播雅韻,所以,在這片土地上選擇研究崑山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為了營造高雅氛圍,於是,顧阿瑛追求環境優美、陳設典雅——樓臺亭閣相映生輝、水石花木相襯成趣,盼望著文人相聚時情景交融,讓人心曠神怡;也盼望著雅士們能觸景生情,能在創作時引發奇思妙想。


顧阿瑛不惜重金,在風光旖旎的綽墩山旁,建起了名聞遐邇的“玉山佳處”,據載,有桃花軒、春暉樓、秋華亭、芝雲堂、可詩齋、讀書舍、小蓬萊、百花潭、鳴玉洞、春草池、白雲海等24處景點,只從這些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命名,就能引人一睹為快,催人一飽眼福。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後人畫作《玉山雅集》


由於玉山雅集中常有研究崑山腔的內容,所以很有建立家班的必要。因此,顧阿瑛廣攬人才,佳處藏嬌,較有名的名伶有小瓊瑛、小瓊花、丁香秀、南枝秀等。每當聚會,絲竹和鳴,家班伴唱,為崑山腔的精益求精而推波助瀾。一時間,玉山雅集中歌舞昇平,贏來了“聲伎之聲,甲於天下”的美譽。一時間,崑山成為各路曲家、各地戲迷的嚮往之地。先後紛至踏來,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吟詩作文,吹拉彈唱,收穫了豐碩成果。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崑曲《琵琶記》


如南戲劇作家高則誠不遠千里,從浙江永嘉趕來崑山雅集,一見志同道合的賢能、山清水秀的莊園、歌甜舞美的家班,就不想離開,較長時間寓居玉山草堂,終於將《琵琶記》改成了崑山腔演唱。更有崑山千燈的顧堅,為了崑山腔的進一步完美,慕名玉山雅集中的大家名師,成為這裡拜師學藝的常客。據曲聖魏良輔的《南詞引正》中的記載:“顧堅……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為友”。說明了他們之間是推心置腹的知音,知無不言的同仁,為崑山腔“出乎三腔之上”而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赫赫有名的玉山雅集和蘭亭雅集、西園雅集齊名,成為馳名全國的“三大雅集”之一。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亭林園並蒂蓮


不久,正儀顧園人去樓空,逐步蕭條,直至消失殆盡。但園中有兩件寶貝被後人看重。一是由北宋詩人蘇東坡題詠的寒翠石後被城中半繭園的主人購去,安置在庭院中,讓人流連忘返,遺憾的是後來不見了蹤影;二是稀世珍品並蒂蓮民國中期移至鎮東荷池中,建國後再移載於亭林園東齋前的池塘中,現成為亭林園“三寶”(昆石、瓊花、並蒂蓮)之一。


玉山顧園


玉山顧園是為了紀念明弘治乙丑科狀元顧鼎臣而建立的園林。顧鼎臣逝世後,不但將他曾經讀書生活過的地方命名為乙丑弄,而且還在優美的玉峰山下修築了風光旖旎的“顧園”。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顧文康崇功祠


顧鼎臣(1473—1540),玉山鎮人,出身低微,但他人窮志高,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摘取了狀元桂冠。顧鼎臣中榜後,由於他才華橫溢,一直受到皇室的重用,官至禮部尚書。後縱跨三朝,歷經世面。最引人矚目的是嘉靖皇帝南巡時,讓顧鼎臣代朝三月,成為封建帝制統治歷史中的一個美談。


崑山人對顧鼎臣的感恩主要得益於他為家鄉百姓所作出了三大貢獻。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顧鼎臣石刻像


減免稅賦。東南一帶歷來比較富庶,因此稅賦較多,這是人之常情。由於超出了承受能力,就有“鞭打快牛”的不公。崑山當然屬於高額賦稅的地區,百姓怨聲載道,民憤極大,都盼望皇室能高抬貴手,減輕負擔。顧鼎臣熟悉家鄉的民情,能及時仗義諫言,提議重新丈量田畝,以此為切入改革賦稅制度。由於免去了許多不該交的“冤枉稅”,崑山百姓因此得到了許多實惠,自然對顧鼎臣感恩不盡。


築城抗寇。明嘉靖年間,崑山由於物產豐富,又瀕臨東海,屢遭倭寇搶盜,城裡百姓常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的顧鼎臣已入閣為相,利用進諫的機會,機智地為家鄉人秉公直言。他親自撰寫“崑山修築磚石城牆”的奏摺,經他巧妙訴求,終於獲准建造。為了表達他對故土的拳拳愛心,不但帶頭捐出了皇帝賜金,而且以此為倡導,動員地方紳士出錢出力。經過崑山官民的共同努力,用了兩年時間,終於在元朝土城的基礎上,擴充、加固成具有“六城門”之巨的磚石城牆。從此崑山城固若金湯,百姓安居樂業,都感謝顧鼎臣發起的築城壯舉。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顧文康崇功祠


仗義公斷。顧鼎臣告老還鄉後,繼續仗義納言,為民請命。鄉民都知他清正廉潔,所以常向他訴說冤情,請求幫助公斷。這方面的民間故事和戲劇傳奇不勝枚舉。一則村婦用“紅嘴綠鴦哥”(菠菜)的家常菜去感謝救星顧鼎臣的故事引人入勝,家喻戶曉。


後人為了紀念清官顧鼎臣,就在他去世20年後,在風景秀麗的玉峰山下建造了“顧文康崇功祠”。其中,“文康”是皇帝加封顧鼎臣的諡號,褒揚他具有“文采康亮”的厚學;至於“崇功”,是當地百姓為顧鼎臣蓋棺定論作出了“崇尚功德”的評價。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顧文康崇功祠之東的碑石


祠堂小巧,建築面積只有120平方米,但位置醒目,只要走進園林大門,朝左望去,就能看到銘刻一代清官顧鼎臣事蹟的碑石。碑文記有:顧鼎臣,明弘治十八年狀元,還有“代朝三月”云云。院內金桂樹飄香,玉蘭花綻放,昭示顧鼎臣的英名像花樹一樣流芳百世。祠堂雖然歷經風雨,但始終得到了崑山百姓的呵護。清光緒年間重建,新中國成立後又多次進行了維修。20世紀末,在顧文康崇功祠的東邊豎起了兩塊“公生明 廉生威”的碑石,將顧鼎臣的清官形象標榜得更加名副其實。


千燈顧園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偉大的愛國學者顧炎武(1613—1682)排列在崑山“三賢”之首。他自號亭林,人稱亭林先生。青年時參加復社,志在復明,清兵南下時,參加抗清鬥爭。由於城陷國滅,家破人危。就在顧炎武45歲時,開始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遊學生涯,一路上筆耕不輟,著述豐碩,《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肇域志》等成為他的代表作。書中寫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不朽名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1682年的一天,當他帶病在山西採風時,不慎從馬背跌下,最終卒於曲沃。後由其親屬扶柩運回千燈故里,安葬在鎮南的顧園祖墳。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早期的顧園中,只有簡陋的顧墓,墳墩像一個錐形泥堆,前有青石墓碑,旁有安葬顧氏先祖的“墳靠山”,周圍種植了青翠的松柏,顯得鬱鬱蔥蔥,墓西有兩個石人守護,一個遭遇雷擊劈去了半身,曾有兩隻石羊和兩尊石馬站守顧墓之旁,所以當地俗稱亭林墓為“石馬墳”。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顧炎武墓


亭林墓在隨後200多年的風雨侵襲中,逐漸荒蕪、逐漸凋零。民國三年(1914年)廣東學者梁鼎芬(曾是晚清進士)慕名顧炎武的學問和氣節,而千里迢迢趕來千燈祭掃亭林墓。當他看見墓墩簡陋矮小,周圍雜草叢生,與偉人的功德極不相符時,感到對不起這位文壇先賢,當即決定捐款修墓。隨後,加建了墓基、修繕了牌坊,還在亭林墓正南方的數十米處建造了亭林祠堂,並且在祠堂的南面建造了一座小巧玲瓏的“四柿亭”,頓使千燈顧園豐滿起來。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人民公社時期,千燈創辦初中(七中),當時沒有條件大興土木,就把風光相對美麗的顧園宅第權當校園開發,幸運的是亭林墓仍被完好保存。由於亭林祠堂不對外開放,所以經常關門,後用作“千中”男教師的宿舍。當時的祠堂只有三間朝南空房,前有一個小天井,兩面走廊牆中鑲嵌了數塊碑刻,庭院中僅有幾棵盤槐樹和桂花樹,其他一無所有。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顧園秋色


後來,顧氏後人曾出資在顧園的入口處建造了幾間西式平房,用作文人聚首的場所。後來當作中學的圖書室和教工閱覽室。21世紀初,千燈鎮將原來只有6畝面積的墓地,擴大至具有60畝規模的大型園林,修建了門樓、廳堂、亭閣,形成了湖光水色的美麗景緻,內有富麗堂皇的貽安堂和曲水環繞的致用閣,各種名樹秀石數不勝數,特別將顧園主景——亭林墓修繕一新。在紀念顧炎武誕辰400週年之際,重塑了顧炎武先生的塑像、陳列了顧炎武的手跡、著作、生平,展出了國內外學術界對一代偉人顧炎武的研究成果,讓人感受這位重量級的思想家對振興中華民族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楊瑞慶:1948年生於江蘇崑山千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崑山市文化館研究館員。曾發表一千多件歌曲和文論作品,公開出版二十多種音樂專著。退休後執編五十多冊一千多萬字的崑山非遺和文史資料。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同名同姓三“顧園”,除了顧炎武,你還會想到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