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江南作家


杨修之死是谁之过呢?按说得赖在曹操身上,因为是曹操杀死他的啊!其实呢,还得赖他自己,我们不是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吗?杨修就是被自己“作”死的!

杨修其人

杨修,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学问渊博,非常聪明(当然了,也是因为非常聪明来最终导致丧命),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 ,据史书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是一个绝对的名门之后,他的高祖爷爷杨震、太爷爷、爷爷和他父亲,四辈人都做过太尉,而且杨修还有个舅舅叫袁术!

杨修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可怜一代天才就这样死了。

关于杨修的死因,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太聪明抢了曹操的风头

在《世说新语》中曾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曹操和杨修一起罗国孝女曹娥的墓,在曹娥的墓碑后有蔡邕写的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jiù)”八个字。曹操感觉这八个字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旁边的杨修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又走出好几里地后,曹操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就问杨修,果然答案是一样的。还有一次,有人送了曹操一盒点心,曹操吃完后就在点心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后传给了众人,众人不解,只有杨修拿起来开吃了,他告诉众人“一合酥”拆开后就是“一人一口酥”。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曹操命人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建成以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这些事情,使得杨修处处比自己老板曹操还要高出一筹,显然让比较自负的曹操很不爽。

2.杨修出身世家,是名门望族,在社会上有比较强的影响力。而杨修又和一些与曹操政治理念不同的人关系走的比较近,因此让曹操比较不放心。

3.这也是最关键的。杨修是曹植的谋士,参与了曹植和曹丕的夺嫡斗争。曹植参与夺嫡败于曹丕后,围绕在双方之间的士人势力还很大,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将来的政局。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必须帮助曹丕来巩固他的统治。

杨修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士人,是非常不适合搞政治的。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中又不得不参与其中,与其说是杨修个人的悲哀,不如说是整个时代的悲哀吧!


飞天鲸鲸


杨修之死并不是因为曹操嫉妒贤才,而是因为杨修情商太低。杨修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不懂得收敛锋芒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在古代社会,还在现代社会,都很难受到人们的喜欢。很多人认为杨修比较聪明,主要是因为杨修擅长猜字谜,能够猜透曹操的意思。实际上曹操阵营里面谋士众多,能够猜透曹操心思的人非常多,像贾诩、司马懿这样的顶尖谋士,都很懂得掩盖自己的锋芒,而杨修这样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偏偏喜欢去展露自己的才华,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从史书对杨修的记载来看,杨修从来没有给曹操提出来过任何关于治国和打仗的好主意,他的主要功劳是帮助曹操处理繁琐的小事,因为杨修有一些小聪明,他处理过的事情每一次都让曹操十分满意。

不过曹操对杨修的好感没有持续多久,由于杨修多次拆穿曹操的字谜,还将曹操的动向透露给曹植,让曹操感觉没有隐私,最终引起了曹操的猜忌,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我们来看一下贾诩和杨修的对比,就能够发现贾诩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杨修只是表面聪明的“蠢人”。

贾诩曾经多次为曹操和曹丕献计献策,从来没有出现过失误。他的功劳要比杨修大得多,但是贾诩一直十分的谦虚,从来不与权贵联姻,曹操和曹丕都十分喜欢他。而且贾诩很擅长掩饰自己的才能,每当贾诩遇到危险的时候,他总是能够提前察觉到危险,并且顺利的躲过危险。

杨修作为曹操的私人秘书,如果他尽心尽力为曹操办事,曹操肯定会重用他。然而杨修过于骄傲,他的“脾气”已经超过了他的能力,如果杨修不在曹操的身边,兴许还能够捡回来一条命。但是杨修经常在曹操的身边,曹操又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杨修丢掉性命只是时间的问题。

实际上曹操对于杨修的愤怒由来已久,在曹操杀死杨修之前,曹操就给杨彪写信告诫过杨修。曹操给杨彪写信说:你的好儿子实在是太过分了,仰仗着你的威望,多次弄得我没面子,我早就想要杀死他,只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才没有动手。

在曹操晚年的时候,曹植和曹丕为了争夺继承权分别拉拢了一帮谋士,杨修暗地里面帮助曹植,曹操知道后非常的不满意。反观帮助曹丕的司马懿和贾诩,两个人都十分擅长掩饰自己的立场,曹操一直都没有打击他们两个人。

在汉中之战时期,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之争已经告一段落,杨修明知道曹操猜忌自己,却还是不能收敛自己的脾气,多次让曹操难堪。愤怒的曹操借口鸡肋事件,最终杀死了杨修。杨修临死的时候说:我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只是感叹来的太迟了。明明知道自己会死,杨修还是不能收敛自己的性格,只能说杨修不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只是一个智商高情商低的人。


史海泛舟摆渡人


杨修作为的丞相主簿,太尉杨彪之子,又是弘农杨氐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杨修持才傲物爱耍个小聪明,又善于展现自己的聪明。

作为曹操的主簿又爱揣摩曹操的心思,不懂得隐秘,也不懂得收敛容易炫耀,时常做出聪明抢了曹操的风头,搏了曹操的面子。尤其是参与曹操的世子之争,教唆曹植犯错,诬陷曹丕。又常和曹操持相反立场,曹操记恨在心已久,借汉中之战扰乱军心之策,操动了杀机,这就是杨修被杀的主因。

耍聪明给曹操添堵

曹操喜欢把一些繁琐的小事交给杨修去处理,他懂得杨修的一些小聪明,正好使用在这一方面比较适用,每次让他处理过的事情都让他满意。这样的好感在曹操心里维持没多久。

原因是:每次曹操喜欢出字谜,让大家和将士们猜解,杨修总是提前把字谜猜透早早展现出来,比如:曹操检查建造花园时,出了一个哑谜,在门上书一“活”离开,打了一个哑谜,让工匠们猜测,早早却让杨修给点破。曹操收到塞外赠送的酥一盒,便亲书“一合酥”三字置案头,杨修却自作主张,和同事们分而食之。杨修的这些做法一时扫了曹操的雅兴,又在众人面前搏了曹操的面子,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久了,曹操会记恨杨修,杨修有时间觉察到了,却不懂得收敛,不隐藏自己的聪慧。

作为曹操的主簿更应该办事,说话小心谨慎,待应脾气暴躁、自傲强势、疑心偏激的曹操,就得顺应曹操的心思去做,时不时还得捧着他,杨修的做法只是按自己的性格去做,有时曹操提出观点杨修却持相反的态度,杨修的这些做法已加深曹操对他的反感。

世子之争引祸端

每个朝代对于权力之争,就有两个不同的立场和结果,要么是胜出,掌握权力跟着升官发达,要么是落败,被清除斩杀。

贾诩和司马懿选择了支持曹丕,曹正做事稳重、城府深隐,还巧妙借助司马懿的军事优势,每次在和曹植的比拼中都占了上风。贾诩和司马懿才智谋略远胜于杨修,做事很谦虚,懂得隐避自己的锋芒。杨修就却不同,偏偏选择了曹操不太待见的曹植,在曹操对曹丕和曹植的测试中,杨修会把曹操测试的议题提前猜透教给曹植,这样让曹操知道曹植作假更加疏远了他,也对杨修加深了猜忌。

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太子,曹操为了保证死后政权的稳固和顺利,清除对太子形成一定的威胁的人,逐渐在削弱曹植的势力范围。这时候杨修更应该选择疏远曹植,却依然跟曹植保持着亲密关系,曹操知道后大为不满,这时期曹操已经对杨修动了杀机。

《三国志》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汉中之战时期,曹操把夜巡口令鸡肋传出去,正好让杨修知道后又把猜侧的意思过度放大,想到曹操不继续打汉中了,要早早收拾行李回家,把这个消息私自宣传出去,引起军队的混乱,曹操知道情况后大为不满很气愤。

因此,这次事件叠加的引起曹操对杨修以前极为不满的记恨,再加上曹操本就对士族要削弱势力,就拿杨修开刀,借口鸡肋事件最终杀死了研修。杨修的死因都是由参与世之争引起的,不懂得收敛性格,隐藏锋芒,及时避讳。反倒是应了那句古语,“聪明反被聪明误”。


五六居河西


《三国演义》中,杨修是因为“鸡肋”事件违反了曹操的军令,被曹操杀了。后来有人总结说杨修死在恃才放旷和参与曹操家事上。对此,我并不认可,因为历史上杨修其实死得很冤!



杨修很聪明圆滑,懂得进退之道,并非恃才放旷之人

杨修家世渊源,是少年早慧早熟的神童,年纪轻轻就做到了相府主簿这个位置,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处主任。这个官职虽然不大,但对于领导却是至关重要。

试想,如果杨修真是演义中那个恃才放旷、骄傲不羁的狂妄小子,秘书处主任这个职务曹操能让他来干?很明显是不可能的事儿。

其实,真实的杨修少年老成、圆滑世故,而且文章了得,是曹操深为倚重的心腹人物,只有这样的人放在身边,领导才能信任。所以说,曹操很器重杨修,是本着培养提拔重用的目的。

杨修被曹植硬生生拖下水

有人说杨修和曹植合谋针对曹丕,参与了曹操的家事,所以被曹操所杀,这是不正确的。

作为曹操身边的秘书处主任,杨修最好的选择是明哲保身,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他谁也不能帮。事实上他就是这么做的,对于曹氏两兄弟,他都虚与委蛇,谁也不得罪。但杨修却架不住曹植的卑鄙,被曹植莫名其妙的拉下了水。


历史记载,曹植此人,虽然才华横溢,但有才无德。在“答教”事件中,其实就是曹植对杨修的构陷。作为曹操的主簿,杨修绝对不可能事先把曹操要考儿子的答案给曹植。这是一个秘书最起码的工作原则,杨修被曹植用阳谋摆了一道。

事实上,曹植通过文人的方式在文学圈造势,来拉拢杨修,不管杨修是否真的和他走在了一起,但给所有人的印象就是杨修已经和他穿了一条裤子,硬生生让杨修有口难辩,被成为曹植夺嫡的同党。

杨修的工作性质导致了他必死无疑

作为曹操的秘书处主任,杨修对曹氏集团的秘密了若指掌,这对于谨慎的曹操来说,相当于一颗随时引爆的定时炸弹。为了帮助儿子曹丕扫清未来大业的障碍,杨修理所当然应该被清除。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以杨修违反军纪的名义杀了他。百日后,曹操就撒手西去。而当时的曹植,已经被放逐到临淄给圈起来了。所以说杨修因参与曹植夺嫡被杀纯属扯淡。

综上所述,三国时,杨修之死谈不上是谁的过错,只是因为他干了一个不该干的工作,最后因此而丧命。曹操杀他,就是为曹氏集团保密,为儿子曹丕未来的帝王大业清除一切可能的障碍,成为曹操“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个人生信条的牺牲品。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


墨雪问心


用现在的话讲“不做就不会死”。杨修的死就是自己作的,过错都在他自己。

《三国演义》剧照

杨修这个人要说有才华真是有才华,要说没脑子也真是没脑子。他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作为曹操的秘书从他的职位就可以看出来,要是没有真才实学曹操也不会看上他,让来做这么重要的职位。在任期间研杨修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曹操对他还是很信任的。

《三国演义》剧照

杨修出身高贵,父亲杨彪曾经是朝中重臣,在朝野上下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杨修从小受到了当时最高等的教育,同时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在曹操的身边混的风生水起。可是这也给他自己埋下了祸根,他是在一步一步的给自己挖坑,挖一个足以埋葬自己的坑。他的那些故事我们就不赘述了,相信大家都知道。最后曹操用一个扰乱军心的罪名杀死了杨修,杨修的死就是他自己自作自受,他看不明白事情的变化,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处境,明明死期将至还不自知。这就是他没脑子的表现。

《三国演义》剧照

曹魏集团甚至整个三国时期最能隐忍的人莫过于司马。

杨修要是能够有司马懿一半的智慧,他就不会死。纵观三国时期唯一能够洞察事态变化的人非司马懿莫属,杨修的才华太过于暴露了,他把自己的那点小聪明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这样的锋芒毕露不但不给他加分,反而使他走上了不归路。曹操的为人就是一个侠客。《三国志》中描写的曹操有两个字就是“任侠”,其实这就是曹操一生表现的概括。曹操的思维方式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他用人的方式就是首先用自己家里的人,再去融合外人。看他用人都是这样的,杨修也是一样,一旦这个人不能融合到他的团队那就必须死。看看他杀过的那些人就知道了,吕布就是头一个死的那个。张辽被他融合了,成了他的五子良将之一。曹操曾经试图融合刘备,可是没有成功,刘备成了曹操的头号敌人。

《三国演义》剧照

反过来看杨修,杨修就是一个不被融合的人,他跟着曹植的时候就不被曹操看好,曹植失势,杨修还不自知,眼看曹植已经不再是那棵大树,他还抱着不放。站在曹丕的对立面不知自保,曹操对曹植已经很失望了,何况他手下的那些幕僚呢!

《三国演义》剧照

杨修就是一个政治白痴,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自己根本就意识不到。

其实这时候的杨修就应该像司马懿一样,抓紧时间把自己的后路找好,不要一味的出风头了。在曹操的眼里杨修早就是那个该死的了,只是还没有找到时机而已,是杨修给曹操创造了这个机会。我们承认很多的人没有司马懿的谋略,可总应该有点自知之明吧!杨修就是那个最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也可以说杨修就是一个政治白痴。

他这样的人最适合和竹林七贤去竹林子里喝酒侃大山,没事扯皮就对了。这个环境根本就不是杨修所能驾驭的,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曹操的身边,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杨修之墓

所以说杨修之死只能怪他自己,怪不了别人,过错都在他自己身上。


雨夜构想


长久以来,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人一直以为,杨修死于小聪明,并且言之凿凿地举出多个实例加以注解。其实,这些都是对历史的误读,并没有抓住杨修之死的实质。当熟读了《三国志》等史书之后才明白,真正将杨修送上断头台的,是他极力辅佐的曹植。

曹操爱惜人才、延揽人才,也最会使用人才。杨修之所以受到曹操重用,就是因其是名门之后和非凡才能。杨修被曹操请出,先担任职务较低的仓曹属(粮食部副部长),继而升任为主簿,显然,曹操不会忌妒杨修。

先来看看《三国演义》中杨修的聪明才智。

“活”字谜事件

曹操曾叫人建造花园一所,建成后亲自去检查,不置褒贬,在门上书一“活”字离去,打了一个哑谜。工匠们迷惑不解,不知丞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正当左右为难之际,杨修揭开谜底:“门”内添“活”,乃“阔”字耳,丞相嫌门太小。大伙恍然大悟,立马扩建,曹操果然满意。但曹操了解到是杨修猜中谜语,心里便不畅快。按理来说,杨修点明丞相用意,曹操高兴才对,何故不痛快呢?依我看来,曹操打个哑谜,无非是想表现自己的才智,展示领导的深沉。工匠们猜不出,肯定前来讨教,那时曹操定会欣然道出谜底。没想到,这个“风头”让杨修抢了,他怎能高兴呢!

分食“一盒酥”事件

曹操收到塞外赠送的酥一盒,便亲书“一合酥”三字置案头。杨修见之,自作主张,和同事们分而食之,还自作聪明的解释: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一笑置之,内心却极其反感。吃掉一盒酥事小,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事大,卖弄小聪明,更是让人生厌。我想,曹杨二人的关系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揭穿“梦中杀人”事件

曹操为人奸诈多疑,担心遭人暗算,便称自己好梦中杀人。果然有天晚上,曹操的被子掉了,侍卫替他盖被时,他一跃而起,杀了侍卫,然后倒头便睡。天亮后假装不知,厚葬了侍卫,还痛哭了一场。按说这是曹操的阴谋,也是个人的隐私,最怕让人识破。然而,极不明智的杨修,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了上司的诡计,“丞相不在梦中,君实在梦中耳”,让曹操虚伪残忍的一面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让领导的颜面丧尽,声誉扫地!难怪曹操对他十分憎恨,两人关系出现裂痕也在所难免。

“密告曹丕”事件

曹操在接班人问题上甚为苦恼,立长子曹丕还是三子曹植,他举棋不定。曹植喜修之才华,两人关系甚密。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帮自己出谋划策,争夺世子之位。为掩入耳目,将吴质装在大竹筐内,以绢匹的名义载入府中。听到消息,杨修轻率地向曹操打了小报告。谁知吴质技高一筹,按照老办法,继续用大竹筐装上绢匹,载入府中,曹操派人检查,发现是绢匹,十分生气。聪明过人,而又愚昧之至的杨修,自觉不自觉的卷入了兄弟相争的政治斗争,对曹操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帮助任何一方,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教植杀门吏”事件

曹操想考查两个儿子处理事务的能力,一面令二人出城门,一面密使门吏不放行。曹丕先到,遭阻止而返。曹植按照杨修教的办法,称“吾奉王命,谁敢阻挡”,斩杀了门吏。曹操见曹植办事果敢,甚是欣喜,但知是杨修所教后,十分愤怒,连曹植也不喜欢了。杨修目无尊长,破坏上司的考查计划,扰乱了视听,于公于私都让曹操无法容忍,上下级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替植作答教”事件

曹操曾以军国大事十条宋询问曹植,植对答如流。曹操很是怀疑,一打听,又是杨修所教。我们钦佩杨修过人才华的同时,不禁为之捏一把汗,他已深深卷入了领导的家庭纷争中,大祸即将来临。此时曹操已动杀机,只是没有合理的借口。后来终于以违反军纪的理由,堂而皇之的杀掉杨修。

“鸡肋”口令事件

曹操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蜀国,结果在刘备和诸葛亮面前连吃败仗,只得退守汉江安营扎寨,可粮草又被张飞夺走了。下一步棋到底该怎么走?

进攻吧,恐怕还会损兵折将。退兵吧,不远千里兴师动众,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实在没法交待。一天晚上,曹操就这么坐在营帐里左思右想。这时,厨师端了一碗鸡汤进来。曹操拿起筷子想夹块鸡肉,却只夹起一块鸡肋骨来。他夹着这块骨头,若有所思,正巧将军夏侯前来求见:“主公,请问今夜营中口令是什么?”“鸡肋……”曹操仿佛在自言自语。

杨修一语道破天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说明曹操把蜀国比作鸡肋,他内心已经萌生退意啊。”

曹操这边喝完鸡汤,听到外面的士兵都在吵吵嚷嚷:“快收拾,总算要撤退了。”“唉,这次出兵真是处处不顺啊,还是早点回家好。”“是啊,真是无心恋战了。” “你们……你们这是在干什么?是谁命令你们收拾行李的?难道要当逃兵?”曹操冲出来追查,众人说只好实话实说了。

又是杨修!曹操看到眼前的局面,气得差点吐血:“杨修!你这是编造谎言,蛊惑军心!唉,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曹操回忆起杨修的所作所为,总是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尤其是这一次,泄露机密,涣散人心,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打仗可不是脑筋急转弯,曹操恨恨地说:“依照军法,斩!”

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杨修猜出了曹操的心思,这是对的。但是杨修的死,根本原因不是因为“鸡肋”事件,反而是因为杨修参与了古代的大忌,就是夺嫡之争。

曹操在世的时候,发生了夺嫡的争斗,曹植与曹丕一直想要争魏王。曹操自己是喜欢曹植的,可是曹植不是嫡长子。

这就让曹操无可奈何了,曹丕占有嫡长子的优势,同时曹丕也是有能力的。当初曹操让曹丕与曹植互相争斗,两人分别有各自的谋士,同时有各自的府邸。司马懿追随了曹丕,杨修辅佐了曹植。世子之争,也是谋士的争夺。

所以,杨修之死,实因参与曹丕、曹植之间的权力角逐。定接班人时,曹操让儿子们竞争上岗,将命中注定变成了较大范围的挑选。曹操首先选中聪明且宽厚仁爱的曹冲,但曹冲夭折。于是,曹操在差别不甚明显的其他儿子中观察。考验淘汰到后来,仅留下曹丕、曹植两个。由于杨修的策划,曹植明显占了优势。情急中,曹丕将不能入内的内朝歌长吴质藏于竹箱拉进府中。杨修立即向曹操告状。第二天,又有大车驰往曹丕府中。杨修又告状,曹操则派人拦车验查,却仅是一车废竹篓,杨修落下了诬告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丕的嫌疑。

曹植最终被淘汰的直接原因是司马门事件。趁曹操南下指挥战事的机会,曹植开启司马门在御道奔驰。曹操知道后非常生气,不仅处死了公车令,还先后三次发布命令。其一是:我开始以为,曹植最能担当重任,殊料令我非常失望;其二是:自曹植私开司马门,我不能不鄙视其人;其三是:自曹植私开司马门,哪个儿子我都不再相信,怕他们私自行动。天平终于倾斜了,曹丕被正式确定为接班人。

为避免身后的兄弟残杀和分裂,必须翦除曹植的势力,那么,杨修的通达机敏成了曹操最大的心病。宣布曹丕为魏国接班人,就等于宣判杨修死刑。然而,杨修毕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须臾不能或缺的辅佐。为了身后的平安过渡,杨修必须死;为了军国大事的需要,杨修还得留。惟一办法,就是在自己的生死临界点杀死杨修,而且得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不是这一原因,杨修“诬告”曹丕时,就有了被处死的充足理由,何须再罗织罪名?深知曹操的杨修死得十分明白,知道是受到曹植失意的牵连。因此,临死前,他对故人感慨道:“我知道自己死得已经算晚的,早就该被杀。”


回望历史的青年


杨修,东汉末年的名士。在中学课本里你一定见过他。

他是个极聪明的人物。出身弘农杨氏,杨家自杨震到杨彪,四世三公,德业相继,与汝南袁氏都是当时的名门贵族,正儿八经的簪缨世家。

杨修自己是猜谜十级爱好者,恃才傲物,经常在作死的边缘反复横跳。

杨修之死说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恃才傲物也不是他最大的缺点,或者说造成他悲剧收场的根源不在于此。


杨修真正的致命伤是什么呢?

杨修出生名门,在家族培养下,定是个好学的人。青年才俊一枚,东汉文坛的活跃分子。祢衡说:

“大儿孔文举,小儿黄祖德,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言下之意就是他的特别关注只有孔融和杨修,其他人不足为道。

这三人也交情甚好,才气学问相当,志趣相投,常在一起交谈。孔融称祢衡“颜回不死”,祢衡称孔融是“仲尼复生”,也是真的敢夸。

祢衡三易主君,从曹操到刘表再到黄祖,终因出言不逊于建安元年(196年)被黄祖所杀。孔融,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孙。名重天下,自负才气,对曹操多侮慢,于建安十年(208年)被曹操所杀。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是什么样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祢衡和孔融都是因恃才傲物所杀,所以杨修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杨修被曹操所杀,曹操给杨彪写信道:

“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顾欲直绳,顾颇恨恨。”

弘农杨氏杨德祖这个名声要比才子杨修大得多,杨修沉迷于自己才子的人设,屡次在不恰当的时机显示自己的才华。看,我杨修说得没错吧。

人贵有自知之明。杨修是典型的不自知,想要证明自己有多聪明,却选择了错误的时机错误的场合,结果自然是悲剧收场。


杨修在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后担任曹操的主簿。杨修才华横溢,曹植、曹丕等人都愿意与他交友。杨修送曹丕王髦剑,曹丕对此剑很珍惜。杨修跟曹植更投缘,曹植的《洛神赋》,杨修的《神女赋》,两人意气相投。丁仪兄弟和杨修都是支持曹植的,多次在曹操面前称赞曹植的文才,劝曹操立曹植为嗣。

杨修还多次帮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提前帮曹植做小抄。曹植是日加骄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考太多次满分曹操都奇怪,知道是杨修在背后搞鬼,愤恨不已。

曹植,是清河崔琰兄长的女婿。崔琰因立嗣之事对曹操进言:

“《春秋》之义,立子为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太子。两者选择,高下立见。

杨修犯了为臣大忌,作为下属参与立嗣之争,还揣测主君心思,干扰测试。

曹操此时没除掉他全看他弘农杨氏的面子上了。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与杨修醉酒乘车行驰道,擅闯司马门。曹操大怒,管理守卫宫门的官员被处死,曹植经此事逐渐失宠。

“植妻衣绣,操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曹操赐死崔氏亦是对曹植的警告。


史书上对杨修之死的记载是

“操亦以修袁术之甥,恶之,乃发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杀之。”

“鸡肋”事件在历史却有其事,汉中之战,杨修从暗语“鸡肋”推测曹操有意撤兵,遂传播此事。曹操还是在犹豫是否撤兵,出帅帐就看到士兵在收拾东西。自己还没有下令撤兵,杨修猜出自己的意图,并泄露传播,导致军心涣散。杨修又一次成功解密,可曹操看不爽他很久了,借此事直接解决掉他。


为什么史书中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这个原因呢?

开头说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是当时的名门贵族。汝南袁氏凭四世三公的名望,招贤纳士,成一方诸侯。而杨家也是四世三公,杨修的父亲杨彪是忠于汉室的老臣加上杨修的名气,曹操不会轻视杨家的影响力,放任杨修这个后患。曹操为了打击大族的势力,杀掉杨修是必然,也是为曹丕扫除了障碍。

杨修死后,曹操在见到杨彪时问:“你为何如此消瘦?”

杨彪回答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看看这回答,姜还是老的辣。杨修比起他父亲杨彪还差得远。


人最可怕的是不自知。杨修出生名门,聪慧敏捷,学识过人,身边有的是恭维的人,也许有提醒他的人,可杨修偏偏不自知。杨修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杨修在政治上的表现跟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相比确实有失水平。

主簿宜守,需要的是精明,低调。杨修却行事高调,和领导对着干。

第一,参与到立嗣之争,站错队

第二,揣测曹操心思,在曹操眼皮子底下帮曹植作弊

第三,知道曹操的意图,还大肆宣扬

所以说一个猜谜十级的才子不等同于一个合格的谋士。


汉宫春慢


杨修是东汉末年有名的人物,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功业,但是杨修的才华是毫无疑问的,就连曹操这样的人物都对他的能力非常满意,但是杨修也是一个非常悲剧的人物,智商余额很多,情商欠费不少,最后被曹操给杀害。杨修的身世背景非常雄厚,他是当时有名的大世家杨家的嫡子,或许说到杨家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其实杨家在三国时期的声望地位一点都不在“四世三公”的袁家之下,可以说也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是杨家在当时的政治措施却是错误的,选择了从中央出发,所以没有像是袁家那样争夺天下占据了一席之地,也导致杨家只能够寄人篱下。杨修作为杨家的嫡子,也是杨家日后的接班人,他自然接受了良好的家学教育,有着出色的才华,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之下成为了曹操手下的一个主簿,也就是一个负责后勤的文官,当时曹操经常征战,但是他各种调动都做得很好,让曹操非常满意,而且他还是一个文学素养很高的人,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大诗人了,但是说到文采,曹操对于杨修也是自愧不如,虽然杨修才华不凡,能力也不错,而且家世背景雄厚,对于曹操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杨修的思想和曹操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他们的根本理念不同,而且杨修还参与到当时的继承人之争里面,所以曹操不得不杀了杨修。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杨修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之中所描述的因为一个“鸡肋”被曹操杀害的,在史书的记载之中,曹操是用“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被杀的,也就说杨修的死并不是因为在当时私自传什么鸡肋的事情,涣散了军心,是因为泄露了上面的意思,同时和外面的诸侯关系密切,所以才被杀的?但是问题来了,杨修到底和谁关系密切呢?

很多人都说是因为杨修和袁术有着亲戚的关系,但是其实不然,一来杨修死的时候已经是建安二十四年了,而早在将近20年前袁术就已经死了,所以因为这样的关系处死自己手下的高级谋臣明显是不科学的。再来庞德也是曹操手下的大将,而他的弟弟也在刘备手下,庞德依旧很得信任,而且那时候那些个大世家之间通婚很常见,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关系,曹操不可能因为这种理由杀害杨修的。所以说在这些书上记载的曹操杀杨修的理由是不够充分的,而曹操真正杀杨修的理由也未必是因此立嗣的缘故,毕竟杨修和曹植的关系虽然比较亲近,但还没有到非要辅助曹植不可,他和曹丕的关系也不差,所以说曹操杀杨修说白了还是因为杨修真正忠的是汉室,这和曹操的利益是相矛盾的。


梦想穷游的那个仔


杨修之死最主要的是杨修之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曹操和蜀军僵持不下之时,曹军的主薄杨修却因一根“鸡胁”掉了性命。而在此之后他便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表,而曹操杀死杨修这件事,也成为了曹操忌才的典型表现。

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针见血的指出,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三国志》中也写到“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虽然提到杨修那“袁氏之甥”的身份也是导致其被杀的原因之一,但也承认杨修之死和他的才华有关。于是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说起才华的话,曹操手下,有才华的人真是不可胜数。像郭嘉、程昱、荀彧、贾诩之流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因为才华招来曹操的忌妒?那么是因为杨修的才华犯了曹操的忌讳吗?众所周知,曹操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就拿张绣来说,当年发动兵变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典韦,后来又投降曹操,还是受到了曹操的礼遇。大度的曹操连杀子之仇都可以谅解,为什么就不可以原谅杨修对自己的冒犯呢?

那么是不是杨修有什么特殊的“才”,这才会让大度的曹操无法容忍,而一定要将他除之而后快呢?《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才华主要是通过以下事件来体现的:

阔门事件。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后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结果是“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诉了别人。曹操知道后,心中便对杨修有“忌”了。

梦中杀人事件。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便对别人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让大家不要在自己睡着时接近自己,并装模作样的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待。结果是“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而又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并对别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道后更是“恶之”。

曹操暗试曹丕、曹植事件。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的临机处事能力。故意让两人出城,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让两人出城。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杨修又一次的料到了曹操的意图。而曹操知道后已经不是简单的“恶之”,此时的他已是怒火冲天。

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特殊的才华其实就是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用夏侯敦的话来说,就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心理专家,在“众人皆醉”之时,他却可以“独醒”。他总是可以准确的掌握曹操的心理动态。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都一览无遗。曹操本来就生性多疑,他当然不会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在部下面前,曹操更愿意保持一种神秘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部下。而曹操的大部分部下对曹操的意图的确是常常摸不着头脑。可曹操的种种小把戏却无法瞒过杨修,本来杨修把握住曹操的意图也就罢了,可他却不肯将之藏在心里,反而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这样一来,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便荡然无存,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减弱。于是,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胁”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的将之告诉夏侯敦时,曹操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以“乱我军心”为名,将之杀死。

可怜杨修看穿了曹操这么多次,却始终没有看出曹操早已经对自己死了杀心,还是一如既往地将四处传播曹操的各种意图想法,最终导致自己被杀。从这点来看,杨修也并没有完全看透曹操






渔夫侃历史


表面上看,杨修因多才又不自掩而被曹操所忌而杀!其本质上论,是曹操作为寒门之英主而试探豪门大族之反应及丕植世子之争而杀之!

其实,杨修亦自知必杀,但势已成,无救也!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

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

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后来他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杨修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著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今共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杨修之死》: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

夏侯惇说:“您真是明白魏王的心事啊!”就也收拾行装,于是军寨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去的事物的。曹操得知这个情况后,传唤杨修问他,杨修用鸡肋的意义回答。曹操大怒:“你怎么敢造谣生事,动乱军心!”便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