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鸿门宴项羽不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说他是妇人之仁对吗?

大马哈鱼12


背景

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的第一次激烈交锋。

彼时项羽刚破强秦,麾下精兵四十万,而刘邦不过兵十万。刘邦先入关中,因采纳手下书生的错误战略,妄想将诸侯阻隔于崤函之外,称霸关中!

刘邦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的行为惹怒了项羽,使得项羽想要诛杀刘邦。幸得项羽叔叔项伯来告知,刘邦得以先做准备。

项羽遂设下鸿门宴,而刘邦终于有惊无险,劫后余生,个中原因复杂,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客观因素

1.诸侯伐秦,义帝有令:先入关者为王。义帝为天下共主,刘邦先入关,秋毫无犯。并且经过张良指点,刘邦对项羽以臣自居,姿态摆的很低,宣称先入关是为了替项羽把守!

正如项伯劝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正所谓师出有名。刘邦是大功臣,此时项羽还没有公开背叛义帝,击杀刘邦反倒不如厚待刘邦,显得自己有容人之度!——项羽从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恢复楚国疆域,重现大楚荣光就是他的终极追求。

2.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且刘邦以逸待劳,虽然项羽击败刘邦并不难,但难免会崩掉一颗大牙,而且在天下人面前失信,至于吗?

主观因素

项羽此时是矛盾,犹豫不决的。亚夫范增要杀刘邦,叔父项伯要救刘邦,项羽索性做个鸵鸟,把头埋了起来。

基于此

1.刘邦大项羽二十四岁。这个年龄差,在古代做项羽的父亲都绰绰有余了。

这样一个老者,在自己面前低声下气,项羽自得的同时,难免会泛起一丝不忍的情绪!况且项羽素来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刘邦主动示弱,以臣下自居,控诉自己的一片忠心,项羽被说的像是在冤枉忠良一般,尴尬至极,竟把曹无伤给供了出来……

此处笑死我了,这以后谁还敢投靠你项羽啊!!!

2.范增派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为了救亲家,和项庄对舞,项羽也不做制止

3.樊哙的勇猛表现竟然震慑住了项羽,使项羽生起来惺惺相惜的感觉。

综上,项羽鸿门宴放过刘邦,一方面是自己的性格缺陷,另一方面是当时的大义形势有所制约。

PS:刘邦回到营里就把曹无伤斩了……


煮酒论千秋


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是对的。对自已政权有威胁的对手,应抓住一切机会,果断地除掉他。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已的伤害。在鸿门宴上,项羽完全有能力除掉刘邦,但项羽愚蠢地认为,只有在战场上杀死敌人,才是光明正大。在宴会上杀人,不光彩,不仁义。最后让刘邦逃脱了,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大好机会。所以范增如此说他。毛泽东同志在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后,告诫人民解放军,“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借用的这个典故,激励人民军队不要给敌人喘息的机会,果断地消灭敌人,不要象项羽那样沽名钓誉,错失良机。


汉阙故人


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原因有3点

第一,刘邦低姿态。鸿门宴的座位有东西南北四面,当时讲究西面最尊贵,东面其次。然后是北面,最次是南面。项羽当时坐在西面,而刘邦坐在最次的南面。刘邦卑躬屈膝。项羽一看,一个40多岁的老头儿,在我面前低眉顺眼,这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项羽当时就觉得刘邦也没那么可恨,在我面前跟个奴才一样。可以看出项羽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第二,陈平使用离间计。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这儿,刘邦手下摆了太牢宴。陈平说:这只不过是项羽派来的使者,又不是范增派来的使者,范增曾暗中帮助咱大王多次,应该摆太牢宴,今天只不过是项羽派来的使者何必劳民伤财。这个事情让项羽派来的使者知道了,于是回去禀告了项羽。项羽一听,慢慢的就开始怀疑他的亚父范增了。

第三,项羽打心底就没有瞧起刘邦,认为刘邦只不过是一个流氓。我项羽力拔山河兮,灭掉刘邦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何必跟一个流氓较真呢?

各位朋友,如果我的回答对您的心思,那实在是太好了。如果感兴趣还可以关注我查看更多的楚汉时期的问答,现处于考核阶段,谢谢。


涉猎生活


这是由人性格决定的。

项羽是光明磊落的真君子,不是耍阴谋诡计的伪君子。

当初,刘邦军十万,项羽军四十万,以绝对压倒性优势处于上风。

当时刘邦先攻入咸阳,但不敢久住,财物不取,妇女不抢,撤出咸阳屯兵于霸上,是一种安抚民心的策略。

项羽的手下谋士范增看出了端倪,对项羽说,刘邦这是收买人心,想谋天下,不如请刘邦到咱们鸿门来赴宴,趁机干掉他。

项羽一开始犹疑,不想干这小人之事,然而经不起范增百般唠叨,终于同意。

那刘邦听项羽有请,不敢不来呀,明知来者不善,只能硬着头皮赴宴。带了心腹樊哙同往。

项羽刘邦见面寒喧过后,一同饮酒。


席间范增一再示意项羽干掉刘邦,机会难得呀,那刘邦就象案板上的肉一样任项羽宰割。

项羽也领会范增的意思。面对面前这个文弱的书生,强大的自尊心和骄傲感,使项羽一时踌躇,难以下手。

心想:“这刘邦瘦的象个鸡子,一绺山羊胡,脸瘦身干,象个瘪茄子一般,这样的老书生,禁不起我一只手指,何苦要用这阴谋,落个不义之名。”

想到此处,内心已打定主意,任你范增怎么使眼色就是不动手。

后来,刘邦有惊无险,安然撤退。

那范增十分生气,质问项羽:“今大好机会,主上为何不动手,何来妇人之仁乎。“

项羽也怒道:“看刘邦一个文弱书生,我若使阴谋杀了他,恐天下人耻笑。大丈夫应明刀明枪的干,况且我手下四十万大军,战将千员,如此优势,为何用小人奸计呢。”

范增听后无言,只能感慨,刘邦命大,项羽真乃大丈夫也。

虽然最后刘邦战胜了项羽,但项羽这份男人范儿,还是应该受后人尊重的,并不是妇人之仁,乃是爷们气概!


火煮琐事666


不能说是妇人之仁。要弄清楚霸王不杀刘邦是不是“妇人之仁”?就得弄清楚当时的战略局势:

钜鹿之战后,六国世袭贵族复国的愿望已经实现:南方的楚有后怀王,东方的齐有田荣、田横兄弟,三晋也被赵王歇、魏王豹、韩王成等六国世袭贵族重新占据,除了燕国被韩广占据外,六国中有五国都有世袭贵族势力存在;至此,六国世袭贵族复国的目标已完全达成,秦朝实际上已灭亡。

此时从表面上看,霸王威风八面,军威赫赫,但实际上不然,相比于六国世袭贵族们,霸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

1、【诸侯上将军】是临时职务,为救赵攻秦而设,章邯投降后,秦的灭亡已成必然,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秦灭亡后,这一职务和相应权力都会失去。

2、 霸王自己的职务低微、地盘儿狭小,仅为【鲁公】即鲁县的县令,自己的地盘儿仅有鲁县一地。

3、霸王直属本部军队很少,救赵时楚军有5万人,其中包括了英布、蒲将军的军队,那么霸王自己的军队大概不会超过4万,(蒲将军之后没有记载,他的部队也算是霸王的好了,但英布早在项梁时期就有自己的直属军队,作为先锋军队少于1万不太可能。)经过钜鹿之战的消耗就更少了;钜鹿之战后至入关前,诸侯联军明确的增兵记载仅为新安的【三十余万】和鸿门宴前的【四十万】这其中的差额数万人,就是增兵的数量了。或许有朋友会认为这太少,但实际上已经不少了,秦军用于钜鹿之战的军队就多达40万,诸侯联军30余万,这已经是70余万了,秦还留有部分兵力据守其原有国土,再加上之前的战争中消耗的军队,这少说也得有80、90万人了,考虑到当时的人口数量(据说《中国人口史》的数据,当时的人口数量约2000万,不过因为家里没这部书,所以不好定论,不过大概也不会高于这个数字;这个军队数量已经接近人口总数的20分之一,是相当惊人的一个比例了。)那么霸王就算在这数万人的增兵数量中拿到大部分,也不会太多,超过4万,至多5、6万,也就是极限了。

4、霸王此时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团队,历代开国皇帝创业时,身边都会有一个核心团队,如刘邦的【丰沛集团】、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成为自己争霸天下的根基;而霸王在项梁死前并非项家的领袖,没有培养过自己的核心团队,因此他此时还没有没有建立自己争霸天下的根基。

以上4个方面,使霸王和世袭贵族们相比,处于下风,根本不可能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仅凭钜鹿之战的军威就能登上帝位,或许还有朋友觉得霸王可以打败诸侯将,自然可以登位称帝;的确,霸王是可以打败诸侯将,但不可能全部消灭诸侯将,更不可能仅凭数万军队就统治全天下!

霸王要对抗的,除了世袭贵族们现实上的优势外,还有历史上形成的贵族世袭传位的政治传统,霸王本身出自军事贵族家庭,即所谓“将门”历代皆为楚将,以军功封于项县。因此霸王如果要当皇帝,无异于一步登天!难度太大,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联合诸侯将这些军事贵族们,分封为王,打破世袭贵族靠宗法、血统上位的政治传统;同时把后怀王尊为“虚君”义帝,义帝帝有天下,名义上天下都是他的,实际上却没有一寸土地;这样,霸王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占据大部分楚国疆土,以【霸王】之名代行义帝权威,号令诸侯,徐图大业。

在这样的战略局势下,刚刚通过封章邯为【雍王】来取信于诸侯将:跟我混,能当王!跟怀王混,只有你们老大当王!又怎会杀死已经服软的灭秦第二功臣兼第一实力军阀呢?何况当时霸王的主要对手是以后怀王为代表的六国世袭贵族们,并非刘邦,杀刘邦对霸王有害无益;而收服刘邦,则楚国两位强势将领联合起来,于各诸侯将中无论威势还是实力都占据绝对优势!于霸王的分封大计而言,这才是更好的选择。

顺便说一句:在反秦的各路豪杰中,霸王与刘邦的交情算是最好的:两人在项梁麾下时曾数次合作,是老战友,后来又【约为兄弟】,但霸王在分封时不但把刘邦封去了偏僻的汉中、巴蜀,还把刘邦的十万大军给削成了三万。。。丝毫没顾及两人的交情,可见霸王要是耍手段坑起人来那也溜得很,至少比网上的键盘侠们溜多了!所以还是后人别随便脑补霸王如何“重感情、不懂政治”了。





生活大话家


项羽为什么死后让世人敬仰,就是因为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如果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且不说改变历史,项羽必背上无情无义 过河拆桥的骂名。

其一是他们两是结义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当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那种过命的兄弟,弑兄的骂名项羽是不会背的。在后期两军对峙时,项羽为什么不烹刘邦的父亲,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不杀的原因是项羽太过自信,也有自信的理由,背水一战一战成名,堪称战神,各路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个时候项羽有点飘了。刘邦在项羽眼里有如蝼蚁。项羽说过刘邦只是一个亭长根本不放在眼里,就没有理会范增建议。殊不知这是杀刘邦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好的一次机会。

最后就是项伯辅助打的太好了,但也不能全怪项伯,毕竟张良对他有救命之恩。

所以项羽不是不想杀刘邦,而是没有合适的理由去杀,并不是他的妇人之仁。

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


林奇110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把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这一行为称为妇人之仁,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不对。因为首先项羽和刘邦两人的出生完全不同,项羽出自楚国的贵族,而刘邦则是一个地痞流氓,到四十岁还一事无成。因此对于项羽来说,他的贵族身份不允许他用这种方法杀刘邦。第二 就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因为当时造反称王的不止他们两人,一旦项羽以这种无法令别人信服的方式杀刘邦,那么对其他诸王就会造成不安全感,他们会不会联手反抗呢,这是项羽所不能确定的。所以说不杀刘邦是最好的选择,而非妇人之仁。






金鑫19930927


鸿门宴虽然在表面上来看来是一场宴会,但是宴会中杀机四伏。亚父范增曾经一再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一直不为所动。那么为什么当时项羽不在宴会上把刘邦杀掉呢,原因如下:

1、重情义:项羽这个人非常重视兄弟情义,当初刘邦归顺项梁之时,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的关系便非同一般。在当时,项羽受到了楚怀王的排斥,正是刘邦对项羽伸出了援助之手,并且项羽的兵权被楚怀王剥夺之时,刘邦还愿意收留项羽,也正是因为以前这些原因,项羽才没有杀刘邦。

2、师出无名:重要的因素是项羽的叔父项伯年轻时被张良所救,于是项伯在知道项羽要杀刘邦之时,便将这个消息偷偷告诉了张良,张良得知后便快速的传给刘邦,并且帮助刘邦想了一些应对之策。随后项伯便被利用了起来,项伯到处传播如果不是刘邦打入关中项羽,那么项羽就不会如此容易进入关中,刘邦立了天大的功劳,项羽却要去攻打刘邦的传闻。于是项羽顾及到这些传闻,所以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并且在当时项羽从来不听从亚父范增的计划,以至于项羽一直被刘邦所蒙蔽,直到看清刘邦的真面目之时,项羽却仍然执意放刘邦走,以至于酿成了大祸。

3、顾后局:项羽不杀刘邦,在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当时秦朝已经灭亡,在当时理论上的国君是楚王。并且所有的诸侯都是楚王封的,如果项羽贸然将刘邦杀死,那么天下肯定会大乱。虽然项羽有40万军队,这当中只有10万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剩下的30万都是各路诸侯的。如果项羽也会担心刘邦死之后剩下的30万人会出现叛乱,于是项羽在不得已之下便把刘邦放走。

归根到底,项羽不杀刘邦在现在看来是他最大的失误,但是在当时那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之下,不得不说放掉刘邦也算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虽然项羽的结局是悲惨的,但却十分悲壮,今天来看项羽还有种特别感人的力量,所以项羽虽死,但不失英雄本色


万年虫子


在项羽,刘邦灭秦之后,范增己经看出18诸侯中,只有刘邦会跟项羽争天下。

在项羽生日之际,范增设计杀害刘邦,当初一是项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2人又是拜把兄弟,念兄弟之情,不忍心杀害刘邦。

二是项羽胸无大志,没有一统天下做皇帝的想法,只想做个西楚霸王。


襄阳汇


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鸿门宴之前项伯有求于项羽,要他不要杀了刘邦。所以从亲情上说,项羽为了尊重项伯,不忍失信于人。从道德上说,项羽讲究仁义,得饶人处且饶人。所以人们称他为英雄!其二是鸿门宴其实就是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聚会。彼此坦诚相待,合作多于对抗。毕竟当时项羽还是实力雄厚,量刘邦也不敢做出什么危害项羽的事情!其三是项羽太过自信了。他不相信刘邦会成为自己的对手。毕竟自己可是会打仗,而且都是胜仗。区区一个刘邦,他哪会放在眼里。所以刘邦才会从鸿门宴上安全脱身。如果项羽那时候和刘邦的实力相当,不分上下。那么可能会威胁到项羽。项羽会放过他吗?所以形势所逼,项羽不是站在历史最高点看待的。不是什么妇人之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