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格拉條”

我的家鄉在安徽阜陽界首市,說起格拉條是我們阜陽市界首一種小吃,一種特色,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知道,幾乎每天都要吃的一種麵食。很多時候,美食能從一定意義上象徵一座城。比如想到蒙古草原你就會想起烤全羊,西安的肉夾饃,重慶的火鍋,長沙的臭豆腐也肯定很好吃。

要說到界首,打死你我也不相信你想不到格拉條。穿過阜陽的大街小巷,你看到格拉條店的概率絕對不會低於滿好便利店。店主常年累月的壓著面、調著醬。不管是打扮時髦的小姑娘,樸素的農民工,還是寫字樓裡的白領......他們擠在不太高端的小店裡,叫一碗格拉條,加點滷菜,雞蛋茶一碗,人生的得意氣與食物的香氣撲鼻而來。

家鄉的“格拉條”

不要小看這一碗格拉條,它在界首人心裡可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提起阜陽特色小吃美食,首先想到的是它。在外務工的界首人歸來時,最先吃到的還是它。可以說,一碗好吃的格拉條,貫穿界首人一生的悲歡離合。

格拉條簡史 :

關於格拉條的來歷,一直有個令阜陽人驕傲的傳說故事。相傳蘇軾在阜陽任知府時,結識了東關很有名氣的文人白老先生。

有一天,白老先生把圓形麵條煮熟過涼水放入大碗中,加入芝麻醬、辣椒油、豆芽、香菜、荊芥 油炸花生等調料,做出了一碗東坡先生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食物。

東坡聞到一股香氣撲鼻,立即食慾大開,即問何物這麼香,使我胃口大開。這一問白老先生也不知怎麼回答是好,只應允到先擱啦擱啦(阜陽方言:攪拌的意思)。東坡先生說原來'格拉條也',食後東坡大悅,以其為人間美味也。

家鄉的“格拉條”


還有一種說法,格拉條是以河南餄餎面為原型做成的。老一輩界首人說,八十年代之前,在界首基本是沒有格拉條店的,到九十年代才逐漸開遍大街小巷。奈何關於格拉條的資料實屬有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無從考究。但,格拉條是界首特有的美食,這一點毋庸置疑。何必糾結太多,好吃就行。

家鄉的“格拉條”


家鄉的“格拉條”

當格拉條遇到雞蛋茶、滷菜 :

2000年之前,界首的格拉條店基本上是隻賣格拉條的。街頭上最常見的吃法是格拉條加一碗免費的麵湯,畢竟沒有湯的面吃起來會很噎人。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後,各種滷味小菜開始闖入格拉條店。常見的雞爪、香腸、豆腐泡、海帶等都很受歡迎,隨著葷類滷味的加入,格拉條店也慢慢的成為了喝酒閒談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