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如來佛祖的傑作


在我國曆史上,有很多寶物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其中有兩件名為傳國玉璽和《蘭亭序》。傳國玉璽乃是皇權的代表,政治意義極高;《蘭亭序》則是王羲之的巔峰之作,受到後世文人墨客的極大追捧,書法造詣、價值極高,有無數的高水平臨摹版本。這兩件寶物,如果一起重新現世,在你的心目中究竟誰的價值更高呢?

傳國玉璽

秦始皇剛剛登基當皇帝的時候,作為我國第一個皇帝,他內心澎湃,覺得這樣的事情太偉大了,必須要弄一個特別的東西做紀念。這個東西就是我們所說的傳國玉璽。玉溪的材質並不是傳說的“和氏璧”製作,那只是北魏的崔浩偽造的一種說法,他在《漢紀音義》中寫道:“傳國璽,是和氏璧作之。”而且,和氏璧的形狀想要做成大印形狀的傳國玉璽也確實非常可疑。

真正的傳國玉璽,是使用了藍田玉製作而成,秦朝的丞相李斯親自動筆寫了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本來是一件登基成為皇帝的紀念品,後來卻成為了政治傳承的信物。

後來,劉邦進咸陽,秦始皇的孫子把它交給了進城的劉邦,劉邦接過了傳國玉璽之後,為了證明自己的“名正言順”,把傳國玉璽包裝成了一個王朝接替另一個王朝的證明,意思是他承接了秦朝的接力棒,從此以後,傳國玉璽成了一個王朝接替另一個王朝的標準手續,有了這個傳國玉璽,那才名正言順,如果沒有傳國玉璽而登基,就會受人恥笑。

“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

到了漢朝,王莽篡位的時候,元后看著王莽來氣,一氣之下,將傳國玉璽摔到了地上,傳國玉璽嬌貴的身軀哪能抗住這樣猛烈的撞擊啊,一下就被磕崩了一角,王莽用黃金後來給鑲嵌上了,傳國玉璽變成了金鑲玉。

“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璽,後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

到了東漢末年,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的時候,與記載一致,確實是缺了一個角。不過,傳國玉璽隨後就開始逐漸找不到了蹤跡。關於傳國玉璽的下落,主流一些的有兩個說法,一、後唐末帝李從珂抱著它玄武樓自焚給燒燬了;二、元順帝逃亡時帶入大漠。不過這兩種說法只能說是可能性大一些,但是沒啥證據能夠證明。畢竟在李從珂之前,傳國玉璽就消失不見好幾回了,到了他手裡的是不是秦始皇那顆傳國玉璽誰也說不清。發展到了後期,許多的政權為了登基,偽造傳國玉璽,本來價值連城的一個寶貝,一時間真偽難辨。

如果傳國玉璽再次出現,對於歷史意義和玉石領域來說,價值不可估量,肯定會被奉若至寶。

《蘭亭序》

東晉永和九年,農曆三月初三,東晉的上巳日,這一天風和日麗,王羲之約了謝安等人,一批文人墨客約定來一場文化風暴。在這個文人的節日,踏青、飲酒、吟詩、潑墨揮毫,盡情揮灑著諸位的才華。

在蘭亭溪畔,王羲之飲酒揮毫,藉著幾分醉意,寫了《蘭亭序》,寫就之後,王羲之竟然昏昏睡去,不省人事了。等到王羲之酒醒,再看這篇醉酒後的即興之作,竟然連本人都有些吃驚,於是他開始臨摹,卻經過數次之後,依然無法超越這篇《蘭亭序》,他毀去臨摹版本,將它仔細收藏,王羲之知道,這可能是他此生的書法造詣巔峰了。

正如王羲之所料,這篇《蘭亭序》被稱為“中國行書第一帖”,人人都希望能夠有幸觀摩一次。畢竟《蘭亭序》的藝術造詣實在太高,文中出現二十多次的“之”字,居然沒有重複,每一個都是獨特筆法,令人歎為觀止。

《蘭亭序》一直也被王家作為祖傳的寶物,代代相傳,直到王羲之的一位後人出家當了和尚,《蘭亭序》就再也沒有後代可以傳承下去了,於是這位和尚將它傳給了自己的愛徒——辯才和尚。

辯才和尚也是一位才華橫溢之人,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年代,李世民早就對《蘭亭序》十分垂涎,多次召辯才和尚進宮,可惜辯才和尚誓死不交《蘭亭序》,對李世民許下的重賞不為所動,而是希望為師傅守護好這篇傳世之作。

李世民很生氣,但是也沒殺了辯才和尚,因為辯才和尚一死,《蘭亭序》恐怕再無重見天日之時。在一次與辯才和尚溝通無果後,辯才和尚回到了寺院,多次的傳召已經讓他習以為常。這一天,來了一位書生,書生狂妄且有才華,與辯才和尚接觸之後,兩人竟然相見恨晚,惺惺相惜起來,他們一起吟詩作畫,日夜不分離。

一天夜裡,二人交談甚歡,已經不似剛認識的時候那般拘謹,書生也不再隱藏,拿出了幾樣王羲之的真跡來給和尚品鑑,興之所至,居然送給了辯才和尚幾樣,辯才和尚極為感動,畢竟王羲之的真跡十分難得,一時間,辯才和尚覺得自己有王羲之至寶《蘭亭序》,卻不肯給書生一觀,實在是慚愧之極。

百般掙扎之下,辯才和尚決定將《蘭亭序》給書生一看,於是他將藏好的《蘭亭序》拿了出來給書生品鑑,書生一看《蘭亭序》真跡,大吃一驚,一直與和尚探討到深夜,直至二人酒醉睡去。等到辯才和尚呼吸均勻之後,書生竟然起來了,原來他一直是在裝睡,他急急忙忙拿起了《蘭亭序》真跡,居然連夜離開了。

辯才和尚清醒過來的時候,書生早已不見蹤影,辯才和尚知道被騙了,悔恨交加,於是飛奔出門追趕。原來,這位書生是唐朝的監察御史蕭翼,專門奉李世民之命,接近辯才和尚,伺機獲取《蘭亭序》。

蕭翼雖然得手,但是黑夜對山路不熟悉,直到天明才下到山腳,他正要離開的時候,卻發現辯才和尚已經追到了身邊,辯才和尚剛要動手,蕭翼卻拿出了聖旨,辯才和尚無奈接旨,等到蕭翼遠去的時候,辯才和尚感覺愧對師傅,又加上氣惱,口吐鮮血,不多日竟然一命嗚呼了。

李世民得到了日思夜想的《蘭亭序》,每天放在枕頭下陪伴自己入眠,他希望他死之後可以用它陪葬。但是,他的昭陵在後來被大盜盜取之後,清單之上並沒有《蘭亭序》,至於是否被藏起來,還是被武則天拿走,就不得而知了,從此《蘭亭序》去向成謎,也成了今天書法愛好者的一大遺憾。


傳國玉璽與《蘭亭序》,在各自的領域之中都屬於絕無僅有的巔峰之作,意義非凡,遠不是用錢財能夠估量的寶物。專家認為,如果再次現世,它們都是無價之寶,如果非要用金錢衡量,恐怕只有用價值連城來形容,至於誰更值錢,恐怕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估量吧。


野史日記


在我們的歷史中,有兩件著名的失蹤國寶,它們在各自的歷史歲月中消失,到今天還沒有被人們找尋得到,這兩件國寶分別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傳國玉璽與蘭亭序。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其實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和氏璧。

在和氏璧還只是一塊被石頭包裹、沒有被剖出裡面美玉的原石時,楚國人卞和發現了這塊石頭的不凡之處。

他一看,就知道這塊石頭必然包裹著一塊美玉,於是他拿著這塊石頭找到了楚國國王,想把這塊原石獻給楚國國王。

由於當時石頭還沒有被剖開,所以楚國國王找了自己身邊的一名玉匠鑑定,讓他看一下這塊石頭是否真如同卞和所說那樣暗藏一塊美玉。

或許是那名工匠鑑玉技術不如卞和也或許是什麼其他的原因,在看過那塊原石之後,他直接給出了一個答案,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裡面根本就沒有玉。


聽聞工匠的答案,楚國國王非常憤怒,也沒讓人剖開這塊石頭,直接就生氣地讓人砍了卞和一條腿。

楚國國王的懲罰並沒有打消卞和自己對原石的判斷,他繼續抱著這塊石頭,直到下一任楚國國王繼位,他才重新拿出了這塊原石,想繼續獻給楚國國王。

只不過這個時候,新任楚國國王的工匠給出了和以往一樣的答案,這次,卞和再度受到了懲罰,他失去了自己所剩下來的最後一條腿。

一直等待到了第三任楚國國王繼位,卞和才獲得了認可,在楚國國王的命令下,工匠們剖開了卞和的原石,從裡面取出了美輪美奐的和氏璧。

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圍繞著和氏璧又發生了完璧歸趙的千古佳話。

這不由使得和氏璧增添了幾分浪漫色彩。

到了秦始皇時期,這塊和氏璧落入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得到和氏璧後,他並沒有如同以前的那些人一樣保持和氏璧的原樣,而是讓人把和氏璧雕琢成的傳國玉璽。



也就是從秦始皇時期開始,傳國玉璽變成了歷代皇帝權力的象徵,如果一個人坐上皇帝寶座、手中沒有傳國玉璽的話,那麼這個人將很難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他自己坐在皇帝寶座上,也會產生一些底氣不足的感覺。

一直到五代十國的後唐時期,這歷經了諸多王朝、君王的傳國玉璽才消失在了歷史之中,從此再也沒有出現。

蘭亭序

在東晉永和九年,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的許多社會名流們聚會於會稽山下,聚會中,王羲之等人邊飲酒、邊展開了空談。

在酒喝到了盡頭上後,王羲之在眾人的簇擁下,寫下了一篇蘭亭序文,全序總共28行、324字。

蘭亭序書寫出來後,曾經在許多的名家手中流傳,在眾多收藏蘭亭序的人中,最出名的當屬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個非常狂熱的書法愛好者,在他還沒得到蘭亭序之前,他就對蘭亭序非常痴迷,一直在瘋狂地派人尋找著蘭亭序。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歷經了長久的尋找後,李世民的手下終於找到了蘭亭序的蹤跡。

那時候,他的手下人給他彙報了消息,說蘭亭序真跡在一名和尚手中。

只不過因為這名和尚怎麼也不肯承認蘭亭序在自己手中,所以李世民為了得到蘭亭序,就派人用一些不光彩手段把蘭亭序從和尚手中拿了出來。

一直到李世民晚年的時候,他對蘭亭序的熱愛也不曾消減。

那時候,他還反覆囑託自己的兒子李治,讓他一定不要忘記在自己死的時候,把蘭亭序放在自己的陵寢中陪伴自己。

歷史中,對於蘭亭序最公認的說法就是蘭亭序確實陪葬進了李世民的陵寢中,只是在溫韜挖掘李世民陵寢的時候,遭受到了氧化的破壞或者在那個時候失蹤了。

除了這個說法,關於蘭亭序的去向還有另一個說法,那就是蘭亭序根本沒有陪葬進入到李世民的陵寢中,而是被同樣喜愛蘭亭序的李治留在手中,然後陪同著他一同埋葬到了他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裡面。

因為乾陵一直沒遭受到盜掘和破壞,所以蘭亭序很有可能冷靜靜的躺在乾陵的地宮中。

傳國玉璽更高

按照提問所說,如果能找尋得到傳國玉璽和蘭亭序,那麼我覺得傳國玉璽的價值要比蘭亭序高出一截。

眾所周知,傳國玉璽是確定一個國家國運的重寶、是歷代皇帝無論如何都要尋找的權力象徵。


在它的身上,曾經發生了太多的歷史事件,比如卞和獻玉、完璧歸趙、秦朝建立、漢太后摔玉、皇太極假造玉璽等等諸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在歷史文化價值上,歷史中沒有任何一件寶物能蓋過它的風頭。

而蘭亭序除了藝術價值比較高之外,在歷史和文化的沉澱上,根本無法和傳國玉璽相比。


孤客生




如果這倆件國寶真跡出現了,絕對是轟動全球的特大新聞!一千多年來從割據一方的霸主到落魄的秀才書生,無不從牽掛的夢中驚醒,封建時代的軍閥只要擁有"傳國玉璽",立即可以中氣十足的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天授"身份。



書法是文人消遣或藝術創作的形式,並不是為了日常文字記錄的實際應用。

中國書法(包括繪畫)的特色就是由中國古代哲學、宗教、詩文等溶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藝術,其創作極重修養、風韻和氣質。

而被書法家們推崇備至的東晉王義之的《蘭亭序》僅是馮承素摹本的行書、紙本,就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傳國玉璽

和氏璧消失的同時,傳國玉璽誕生了。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隨著秦國的大一統也落入秦始皇手中,

秦始皇於是各方面都要求統一,印章的形式也得到了統一;比如,他開始用玉治印,並統一規定帝王的印章稱為"璽"。

《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製造了御璽,他令玉工孫壽雕琢過一枚皇帝御璽,稱為"天子璽",還讓宰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刻於玉上。劉邦滅秦國得到天下,子嬰將御璽獻給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空"。

在李斯的《諫逐客書》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的句子,和,就是"和氏璧,再次印證和氏璧的消失其實是秦始皇秘而不宣的用來製作"傳國玉璽"了。

傳國玉璽本身就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始皇帝的專制王朝象徵,而材料本身又是聞名天下的"和氏璧",承載的信息量太厚重,所以我認為"傳國玉璽"的重要性和價值超過王義之真跡《蘭亭序》。

巜蘭亭序》

真跡在何處?

唐太宗珍愛巜蘭亭序》,反覆觀賞,並遣令陪其百年之後。

907年,濫滾龍朱溫稱帝,立即挖了昭陵,但是歷史典籍關於昭陵的損失文物清單並沒有巜蘭亭序》的下落。

人們又把懷疑眼光投向女皇武則天,她是著名書法家,


今草的範本巜昇仙太子碑》即是其親筆所為,現在保存在日本的唐代賀知章草書巜孝經》,和巜昇仙太子碑》相比較,雖然字跡相近,藝術效果卻遠不如《昇仙太子碑》字的雄厚。

我們知道,在兩晉時期,篆、隸、草、真(楷)已經產生齊備,至於行書,則是介於楷草之間的變化,雖然後世書法家多用行書,但是,它無法絕對獨立於上述四種書體。換言之,它是一種變化,當然,這種變化已瑧化境,這也是兩晉書法的一種流行,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總指揮謝安,他也參加了蘭亭集會,也是書法家,請看他的書法,幾乎與巜蘭亭序》字跡相同。

(謝安書法)

酷愛今草的武則天,應該喜歡融草書與楷書於一體的今草,如果李世民沒有把巜蘭亭序》陪葬的話,武則天極有可能把它帶入了乾陵。

雖是推斷、猜測,卻給書法愛好者們一睹真顏的希望。

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作品眾彩紛呈,百花盛開,《蘭亭序》只是其中光彩耀人的一朵,但是,畢竟是藝術範疇,所以略輸"傳國玉璽"。


良人執戟2


我的天,居然有人認為傳國玉璽的價值會比蘭亭序真跡高,我的天啊。我的天啊。我的天啊。

你們要明白一個問題,文物本身的年代是不會賦予他太多價值的。所以秦不一定勝過晉。

其次,蘇富比叫文物拍賣會還是藝術品拍賣會啊。物件的價格取決於他本身藝術價值。你穿越到晉朝畫一幅畫也並不值錢。歷史上留下來的油畫不計其數,不值錢的也不計其數。所以大家要有一個概念,不是老的就值錢。

傳國玉璽的文物歷史價值可能會高於蘭亭序,但是要說拍賣場的價格,絕對不可能高過蘭亭序。傳國玉璽藝術價值不高,玉本身價格也不高因為非常小相傳只有2-3公分大。唯一能體現價值的就是和氏璧的傳奇色彩和傳國玉璽的身份象徵。或許會有人出高價,想要獲得尊貴的身份象徵。但要說秦始皇地位有多高,還不一定。

為什麼說一定是蘭亭序,首先晉朝前能留下來的墨寶本身就非常稀罕。加上歷代對蘭亭序的極致追捧甚至奉為神品,是書法藝術的最高巔峰。算是一個藝術門類當之無愧的頂峰。你們要知道真正值錢的是藝術。你思考一下對比一下蒙娜麗莎的微笑。蒙娜麗莎都不敢說是油畫之冠,而你擁有了蘭亭序代表天下書法收藏界你說了算。其他人都是渣渣。如果蘭亭現世,絕對會超過20億。傳國玉璽不會超過5億。

因為玉璽買的是故事。蘭亭是藝術。

無語了,評論裡一群沙雕,一點文物價值判斷常識都沒有。李斯刻字又如何,真是笑話。文物的價值來源於藝術價值本身,而不是對於權力的崇拜。太可笑了。換句話說秦始皇拉的屎你們都覺得之前吧?再說傳國二字,傳的是秦朝的國,後世沒有實際意義,就好比明朝的尚方寶劍,拿到清朝就是謀反,拿到今天就是封建餘孽。一去電視看多了的沙雕。多看點書再來評論吧。不看書哪怕你去看幾集觀復嘟嘟再來。


李蒙暴


我不太理解題主在問題中所說價值指的是什麼?是指這兩種寶物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還是歷史價值?如果單單從經濟價值來說,無論是傳國玉璽還是蘭亭集序,都是無價之寶。

將來如果有一天能夠重見天日的話,無論多少錢,國家都不會賣給私人的,那是國之重器,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見證。可是如果從文化和歷史價值來看,那就可以說道說道了。

我認為從文化和歷史價值來說,蘭亭集序的價值是要高於傳國玉璽的。它是由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於酒後所作,據說王羲之寫蘭亭序時,是處於一種半醉半醒的狀態。不要說後人,就連王羲之本人在酒醒之後,都無法再達到這種水平,所以他後來說了一句話,叫“此神助我,非人力哉。”意思是說,這幅字是上天派下的神仙幫助我寫成的,如果僅憑我個人之力,是絕難完成的。

完成之後,王羲之視如珍寶,代代相傳,成就了該書法作品天下第一行書的美名。

蘭亭集序對後世的書法、文化和歷史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甚至於我們毫不誇張的說,我們現在所用的漢字就是受到了古代蘭亭集序這一類書法作品的影響,所以它對中國文化的藝術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可惜後來傳到第七代王法極時,真跡丟失了,可能被埋進了哪位唐朝皇帝的陵墓裡,再也沒有人見過。

真跡雖然不在了,但是這部書法作品卻長遠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界、書法界和藝術界。它是書法名作,更是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生死的感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再回過頭來說玉璽,從玉璽本身來說,它就是一塊經過經心雕琢的美玉,玉璽的前身是和氏璧,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受命在和氏壁上刻定了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代表皇權永固。

隨後隨著中國封建王朝的代代相傳,玉璽也跟著往下傳,所以玉璽的價值是和封建王朝的命運捆在一起的。當中國封建王朝最終結束時,玉璽本身的價值也就到頭了。

最後一個拿到玉璽的是五代時後唐最後一個皇帝李從珂,據說他在城破時將自己和玉璽一起投入了火中。他之後的皇帝所用的玉璽都不是正統的,而是自己製作的。

顯然,傳國玉璽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作用也就結束了,基本上它的價值也就升到天花板了。看看現在中國歷史界、文化界和藝術界,對於蘭亭集序的關注度明顯是要大於傳國玉璽的。

這就證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愈發顯現出它深厚的歷史底蘊,為人所關注。而對於玉璽,只是把它當作一件物品來看,其搭配的文化價值遠不及蘭亭集序。

可惜的是,目前這兩件寶物都不見了,而且沒有人知道它們具體在哪裡,這實在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巨大損傷。對於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說,找到它們應該是我們畢生的追求。


小小嬴政


就這個問題來看價格最高只能是如果了,可能那兩個東西已經不在地球上了!


慎獨as


眼光、角度、興趣愛好不同,所作出的選擇也不同,在絕大多數人眼中,十個蘭亭集序也比不上一個傳國玉璽的價值高,但在少數書法愛好者眼中,蘭亭集序就是世間書法最高造詣,自然價值也就比傳國玉璽高了。

先看兩件寶物出現的時間。



傳國玉璽的前身是和氏璧,和氏璧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大約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楚國一個叫卞和的玉工發現了一塊寶玉,經過卞和十年的發掘和打磨成一塊玉璞,卞和將玉璞送給楚文王開始。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將和氏璧雕刻成傳國玉璽,之後經歷無數朝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傳國玉璽至今已有2700多年曆史。



蘭亭序面世於公元353年,也就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東晉著名書法家、江州刺史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達官貴人、世家子弟共41人相聚今浙江紹興,舉行一種去除疾病和不詳徵兆的活動,同時飲酒做詩寫賦,事後將作品歸結為一合集,由王羲之寫了一篇序描述此事,這本序就是蘭亭序。

從公元353年到今天,也就是1666年,也就是蘭亭序存在的時間只有1666年曆史,相比於傳國玉璽的2719年,時間上晚了1053年。對於文物來說,越是古老的東西,就越是珍貴,從時間上看,傳國玉璽比蘭亭序珍貴得多。



再看兩種寶物的載體比較。

傳國玉璽是一塊玉,玉是能保存很長時間的,即使是在空氣中,玉也能夠保存,而不會損壞或者自然氧化消失,因此傳國玉璽比較好保存。



蘭亭序是出現在東晉時期,那個時候已經有紙了,相傳蘭亭序真跡是王羲之用鼠須筆寫在一種叫蠶繭紙的載體上,而蠶繭紙是一種用構樹皮纖維做成的紙張,眾所周知,紙張的保存是比較難的,既要控制乾溼度,又要防止氧化,時間長了墨跡還容易變化,甚至消失。

從保存方法上來看,越是難保存的文物價值就越高,從這一點來看,蘭亭序價值比傳國玉璽高。



最後看兩種寶物的價值對比。

衡量文物的價值,就得看文物在歷史上凝聚了哪些人類的智慧結晶和歷史進步的標誌,文物的價值包括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有形價值就是文物本身的價值,無形價值就是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

傳國玉璽的前身和氏壁,在成為玉璽之前,就經歷479年的歷史,包括玉工卞和三次獻玉給楚王,兩次被遭受殘酷刑法,直到最後一次和氏壁才真正顯示出價值,沒有卞和的執著和頑強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傳國玉璽,這是傳國玉璽最早的文化價值。



之後和氏璧還經歷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歷史典故,最後在秦統一天下之後,和氏璧才回到秦國手中,才由李斯製作成傳國玉璽,上刻八個大字:“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才真正成為傳國的玉璽。

秦始皇創立了皇帝制度,而傳國玉璽就是皇帝的身份證,在五千年曆史長河中,傳國玉璽的作用就是顯示天子的正統性,沒有傳國玉璽的皇帝,就相當於沒有合法性的皇帝一樣,其文化價值如同傳國玉璽上所刻8個大字的含義:既然受了天命,就應當國運長壽昌盛。



至此,歷朝歷代的皇帝,無不以擁有傳國玉璽為正統性、合法性,即使沒有傳國玉璽,也要刻一個假的出來代替,可見傳國玉璽對於皇帝的重要性。同時 ,傳國玉璽見證中國歷史幾千年來最高統治者的興衰和朝代更替的殘酷,更是包含了無數人的心血和畢生精力,形成一種不可替代的玉璽文化,是任何其他物品都取代不了的。

蘭亭序是一幫文人墨客在閒睱之際,一邊喝酒一邊鳴詩作賦,這完全就是一種消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化沙龍之類的,最後大書法家王羲之為這些作品作了一個序,充其量就是特定時代的一幅文學作品。



蘭亭序的內容就是記載當時為什麼記載這件事,記載了人物、時間、地點和大概的事情,內容並無出色之處,真正出色的是其書法。

蘭亭序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出自王羲之這個五千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手,代表了中國五千歷史書法界的最高造詣,如果你不是書法界和文化界的專業人才,你不會對蘭亭序感興趣的。



所以,傳國玉璽和蘭亭序放在一起,真要比價值的話,就相當於拿今天的某地一個書法協會跟一個國家性的組織來比重要性一樣,蘭亭序的文化價值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都無法與傳國玉璽相比,但在書法家眼中,卻是相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認為傳國玉璽的價值更高。

傳國玉璽的由來,和氏璧

傳國玉璽最早是和氏璧,這個傳說大家應該聽說過,就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汴和的琢玉高手,在荊山裡得到了一塊非常好的璞玉,當即就拿給了楚厲王看,楚厲王給石工看,石工說是塊普通的石頭,楚厲王就砍掉了他的左腳(因為欺騙了楚王)。後來楚武王繼位,汴和又拿著那塊玉獻給楚武王。楚武王拿給石工看,石工說是塊普通的石頭,於是汴和又被砍去了右腳。後來文王繼位,汴和拿著這塊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覺得稀奇就派人去問,汴和說這是塊好玉,卻被楚王誤會,失去了兩隻腳。於是文王就派人剖開了這塊玉,果然是稀世之寶,便命名和氏璧。

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落到了趙王手中,於是就有了著名的“完璧歸趙”的故事。秦王聽說趙王得到了和氏璧,就打算拿15座城池交換這塊和氏璧。當時趙國的大臣都認為秦王是在耍詐,但是又不能不去,因為秦國強大,怕秦國發動攻打趙國。於是藺相如就接受了這個任務出使秦國。在秦王的大殿上,藺相如獻出了和氏璧,秦王看了半天也沒有說城池的事情,藺相如知道秦王是有意誆騙,便上前說到,這塊和氏璧有個瑕疵,我指出來給您看看。於是秦王讓藺相如上前,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就高高舉起和氏璧,做出要往柱子上砸去的樣子,說到“秦王言而無信,如果今天苦苦相逼,我不惜砸破這塊和氏璧,讓您什麼也得不到。”秦王見狀,只得作罷,放回了藺相如和和氏璧。

傳國玉璽的經歷

後來到了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秦王得到了和氏璧,令人做成了傳國玉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

之後,傳國玉璽就成為了皇權的象徵,秦朝滅亡後,傳國玉璽到了漢朝手中。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太后怒而砸之,使得玉璽缺了一個角,王莽用黃金補上。

到了東漢末年,傳國玉璽又在戰火中為長沙太守孫堅所得。結果孫堅在回家的路上因此而被黃祖設伏身亡。傳國玉璽就落到了他的兒子孫策手上。孫策用傳國玉璽在袁術那裡換的兵馬,打下了江東基業,袁術卻用玉璽稱帝,但很快其勢力就被消滅,落到了曹操手中。

之後傳國玉璽幾經輾轉到了宋代皇帝手上。後來靖康之變,金人殺入汴京,傳國玉璽不知所蹤。

元朝時期有人叫賣傳國玉璽,為權相伯顏購得,但很難考證是否為真品。後來明朝發動的北伐,也是有奪取傳國玉璽的原因。

清朝時期皇太極得到了一個“傳國玉璽”,後來在乾隆時期曾經鑑定過,確定為贗品。

至今,傳國玉璽究竟何處還是個謎。

《蘭亭序》經歷

蘭亭序是由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所做,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

到了唐代時,唐太宗非常喜愛書法,尤其是王羲之的書法則更是追崇。對於“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自然是念念不忘了。

而此時的《蘭亭序》是由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作為傳家寶所保存。智永逝世前將《蘭亭序》傳給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

唐太宗聞言,就去找辨才和尚索要,但辨才和尚說《蘭亭序》已不知去向。作為一國之君,唐太宗也不好明搶,於是就派了一個叫蕭翼的人扮做了書生接近辯才和尚。蕭翼精通書法,又頗有文藝,和辯才和尚相談甚歡,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也就是在接觸過程中,有一天辯才無意提起自己有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蕭翼假裝說他吹牛,於是辯才就從房中拿出了《蘭亭序》真跡給蕭翼看,蕭翼拿了《蘭亭序》真跡,仔細看後,確認為真跡,便變了臉色,從袖中拿出了唐太宗的聖旨,辯才方知上當,但為時已晚。

唐太宗拿到了《蘭亭序》的真跡非常高興,命人手抄臨摹了數份,其中著名的就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的手抄本。

辯才因為此事,不久便憂鬱成疾去世。

而唐太宗在死的時候,將真跡作為陪葬品一把火燒了。

所以,現在不會有《蘭亭序》的原本。

結論,傳國玉璽價值更高

通過以上的情況,我認為傳國玉璽價值更高。

那麼我們假設這兩樣物品都存在的情況下,因為傳國玉璽代表了整個國家的最高權力,同時也有過千萬離奇曲折的故事,從和氏璧、完璧歸趙到後來的鑲金邊,以及歷朝歷代為爭奪傳國玉璽而發生的悲歡離合,都給這塊傳國玉璽增添了太多的故事。

雖然《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但是總的來說,從年代到故事到總體價值,和傳國玉璽比起來還是差了一截。

所以傳國玉璽價值更高。


老威觀史


這個問題讓我突然想起個段子。

有一個北風呼嘯的冬天,烏雲密佈的天空突然飄起了鵝毛大雪,一個蓬頭垢面的流浪漢在屋簷下瑟瑟發抖,因為衣不蔽體,也因為大街上行人稀少,他半天沒有討一口飯了。沒有攝入卡路里怎麼會不冷呢?

大雪飄飄,不一會就滿地白雪,整個世界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可是流浪漢的心裡卻冰涼冰涼,因為雪後的明天日子更加難過,不知道該向何處去漂泊。

這時候,從不遠處的ktv走出三個學者模樣的人,一看到飛揚的雪花立刻來了詩興大發,頭前的一個胖子開口吟誦道"大雪紛飛落地。"

中間一個瘦的也來了靈感,跟著和道:"兆我大秦瑞氣。"第三個帶氈帽的反應也非常快,不假思索,佳句脫口而出:"下它一年何妨?"

胖子說到,還少一句呢?

這時三個人的目光不約而同落到了流浪漢身上,三人不懷好意地笑了起來,瘦子立刻心領神會走上前去對流浪漢說,老兄你看這第四句。。。

流浪漢點了點頭,三人屏息靜氣等著,只聽流浪漢對詩道:"放你N的狗屁!"


講這個段子可沒半點輕視國寶的意思,只是想說,兩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到底孰輕孰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蘭亭序是文人崇拜的聖物,任何一個文化人提到它都會肅然起敬、心馳神往。

王羲之對蘭亭序愛不釋手,奉若珍寶,關照子孫,好好珍惜。

後代也不負重託,精心呵護,儘量做到萬無一失。無論生活多麼艱辛,無論世道多麼險惡,首先做到別人出價再高都不買,哪怕揭不開鍋。

其次是人在它就在,誓死保護,不能有一點閃失。

正因如此,蘭亭序才得以世代流傳,安然無恙。

蘭亭序稱得上是國之瑰寶,一字千金,是天下行書裡的第一傑作,是絕品,對中國書法流派的形成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

可以這麼說,我們現在的書法,無論哪個流派、什麼字體都或多或少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書法藝術留下深深烙印;它的藝術價值是無法衡量的,是無價的。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世事難料。這一幅真跡傳到了王羲之的第七代後人的時候,突然就神奇地失蹤了。沒有人知道它的下落,就像一個水滴消失在大地,不見了蹤跡。

蘭亭序失蹤案重重迷霧,儘管種種猜測,但千百年過去,它再也沒有出現過。

蘭亭序的消失,是中國文化的重大損失,是書法界的一大遺憾,是無數文人雅士無窮的遺憾。

如果能再現江湖,一定會給我們這個世界增添耀眼的光彩,會讓中國書法矗立起一座豐碑。

說完蘭亭序,再說玉璽。

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完成中國統一的偉大人物,是千古一帝。他雄才大略,他居功至偉,無論用再多的讚美之詞也無法表達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偉人就對秦始皇非常讚賞,他常常自比秦始皇,說秦始皇比孔夫子厲害多了。孔夫子只是個理論家,秦始皇是個實幹家,統一了中國。

偉人還對郭沫若批評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提出不同看法:"勸君莫罵秦始皇,焚坑事情咱商量。"

如果沒有秦始皇,中國的四分五裂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

物以人貴,我們住過的旅店那就還是旅店,乾隆爺住過的那就是古蹟。我們用過的筆,那是廢物,慈禧太后用過的那就是文物。哪怕是一個夜壺,我們用過的還是夜壺,如果康熙爺用過的,那價值也會無法衡量了。崇禎上吊的樹的山寨複製品還能成為名勝呢,何況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看到有同志說玉不就是石頭嘛,本人對此可是持保留意見。

玉璽能跟普通的玉石比?你要是拿著秦始皇的那塊玉璽,我用一整個玉石礦區跟你換,你能幹?

秦始皇的玉璽最起碼能換十來套北京市區的豪宅吧。

如果是大印是呂不韋的私印,價值就會縮水到一套房。如果是假太監嫪毐的,也就值個廁所。

但這可是始皇帝的傳國玉璽,不但是藝術品,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其價值就無法估量了。

前文屬於胡說八道瞎嘞嘞,個人認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位史學家看玉璽,比蘭亭序有價值;一位書法家看蘭亭序,比玉璽值錢;一位廢品回收行業人士會把它們從包裝裡拿出來,把包裝取走;前文那位流浪漢會把這兩樣東西送給能給他提供一份飽飯的人。


歷來現實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傳國玉璽和蘭亭集序雖然字面上的結局都是下落不明,但基本可以推斷兩件文物早已經灰飛煙滅,傳國玉璽在上千年前已經成為了碎片,蘭亭集序最大的可能也已經是化成了灰燼。

公元936年11月,石敬瑭夥同契丹向後唐首都洛陽發起進攻,城破之時,後唐皇帝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於是帶著傳國玉璽與曹太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

天福二年(937年)2月,石敬瑭命人收斂其遺骨葬於徽陵以南。



這是有關傳國玉璽的最後下落,自後唐滅亡,玄武門著火自焚後,流傳上千年的傳國玉璽至此下落不明,儘管隨後的朝代曾經仿製過傳國玉璽並延續了數百年之久,可畢竟此時的玉璽已經成為了山寨貨,原始的傳國玉璽才是後人追逐的目標,雖然歷史對它的定義是失蹤,但實際上已經交代了結局,玄武門的大火讓石敬瑭在幾個月後才從廢墟中找到了為數不多的先皇李從珂的屍骨殘片,作為象徵著政權存在的傳國玉璽卻在廢墟的搜尋中沒有找到任何痕跡,那也只能有一個解釋,在長時間高溫的火燒甚至玄武樓倒塌的過程中,傳國玉璽早已成為了碎片,與廢墟融為了一體,隨後的朝代寧可繼續承認這樣的失蹤現狀,也不願意承認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已毀滅,畢竟它保持著失蹤狀態,自己可以順理成章的通過仿製偽造品來讓玉璽重見天日,從而證明自己的合法。



對比傳國玉璽的悲催,我們從小就在教科書中曾經認識到的蘭亭集序,它的下場恐怕也好不到哪兒去!

儘管最後的史書曾交代它的最後出現仍然完好無損,儘管根據現有史料的推斷這部經典書法名著很可能伴隨著唐太宗的下葬而安放到了昭陵當中,但他能否重見天日並且完好無損,這恐怕是一個不太合乎邏輯的設想,畢竟五代十國時期昭陵遭到了地方軍閥大規模的挖掘,儘管隨後的朝代保護住了這座帝王陵寢並維護至今,可在當年集團盜掘的情況下,現如今的昭陵究竟是一座相對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還是一個被挖掘的只剩下一座空殼的陵寢,我們不得而知。就算是蘭亭集序躲過了這場兵災,這部紙製作品被封存在上千年的陵墓之內,參考挖掘其他陵墓時殘破不堪甚至已經變成灰燼的紙質書券,蘭亭集序的下場恐怕不容樂觀。



當然如果非要做這樣的一個設想,假設兩件文物都得到了保存,那相信傳國玉璽的價值還是要比蘭亭集序要高,畢竟傳國玉璽是一個可以正常流傳上千年的玉製作品,即便過去了千百年只要沒有受到外力的損壞,傳國玉璽幾乎可以保持原貌;而蘭亭集序作為一部紙質作品,它很難經歷上千年的蹉跎,就算能夠留存很可能也會變得殘破不堪字跡模糊,更重要的是後者只不過是一部書法著作,而前者則代表著一代帝王甚至一個政權的象徵,誰輕誰重大家都會有一個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