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掌权下,东晋孝武帝如何做到“威权己出”?踩着士族"上位"

皇权在千百年的历史上一直以一股分分合合之势流动着,

有它凝聚的时刻,也有它分散的阶段。在某一段历史切片上,它也以分散和集中两种状态共存着,共同置放在一种时代背景之下。东晋的某一时期,皇权的强化成为帝王的诉求,在那个朝代快速更替的时代,皇权时常成为一种流动的状态。

孝武帝在位时出现了‘威权己出"的现象意味着帝王诉求的短暂实现,但此番现象也暴露了皇权与当时盛行门阀政治的矛盾和冲突。这段皇权集中的历史呈现了怎样的过往,它牵动了何样的朝代兴衰?

门阀掌权下,东晋孝武帝如何做到“威权己出”?踩着士族

孝武帝

一、“威权己出”原因何在,是世家大族权力的衰退吗?

皇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漂浮的状态之中,东晋政权的确立是由一股并非来自皇室的力量筑就而成。当时的北方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事件,西晋的政权在一片纷扰的政局中消散,北方开始由那些游牧民族所占领。原本留在北方的士家大族纷纷南迁,来到江南这片繁荣景象初盛的土地。

可是这片土地是由高门士族所共同治理的,若没有国君将意味着朝代的没落,此时南方需要拥立正统皇帝,所以由王、庾、桓、谢等世家大族推动,东晋的政权在南方确立。

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开始展开,可是此时的东晋皇权更多的是由这些世家大族所赋予的,身为九五至尊的皇帝犹如傀儡般被操纵着。对于皇权集中的渴望深埋在东晋帝王的心中,到了孝武帝即位时,愿望似乎已经开始萌芽了。

门阀掌权下,东晋孝武帝如何做到“威权己出”?踩着士族

1.集中权力以巩固皇权,孝武帝挑战门阀的力量

孝武帝的“威权已出”置放在皇权没落的时代背景之下显得尤为突出,士家大族世世代代在南方扎下的影响力是不太容易被松动的,但是就在孝武帝“亲揽万机”下政势开始悄然转变。被人操纵的傀儡想要将后面的线头扯下,他想成为那个可以将线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这也就意味着孝武帝对于皇权的迫切。

司马皇权的振兴让有些朝中大臣看到了皇室复兴的希望,《晋书》记载“晋自中兴以来,号令威权多出强臣,中宗、肃祖敛袵于王敦,先皇受屈于桓氏。”可看出东晋历代帝王在王氏,桓氏的压制下仅仅只是一个年号的代称,没能手握实权的帝王们到了孝武帝这一代,终于试图掌握政权。

2.高门士族执政力的衰弱松动了对皇权的制约

可是从那些世代掌握朝政军政的高门士族手中夺取政权并非如此简单,也不是孝武帝以一己之力能够做到的事情。

元帝司马睿在尝试撼动这门阀贵族的力量后失败了,孝武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门阀势力虽气盛,但也有衰落的时刻,就在抗击苻秦淝水大战后,士族的力量开始松动了,昔日有名望的王族人材日渐凋零,伴随着一些掌握重要政权的士族辞世,高门士族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下执政力开始衰弱

此时孝武帝想要夺取士族权力集中皇权也就不用如此费力了。由士族的压制转向皇权势力的兴起,夹杂了一种分久比合合久必分的时代规律,更关键的则是皇权与门阀政治的矛盾被逐渐掀开,化为种种需要两方去面对的冲突。该怎样进一步正视这一冲突呢?孝武帝如何将手中不容易得来的权力牢牢掌握呢?

门阀掌权下,东晋孝武帝如何做到“威权己出”?踩着士族

孝武帝

二、孝武帝如何做到政由己出,背后牵动了与门阀政治的矛盾

时代的变迁既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去推动,门阀政治与皇权的矛盾被镶嵌在内部因素中不容易偏移,孝武帝此时便是要成为撬动这股力量的外部因素。政由己出谈何容易,但是权力可以从皇室开始蔓延下去,成为巩固皇权的力量。

孝武帝明白这是必然的手段,他开始将一部分权力分散到他的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便成为松动士族势力的力量,在士族开始呈衰弱之势时他们兄弟二人更展现了历代帝王未体现的果断和决绝。他们是如何共同抑制这股长时间压制着其地位的势力呢?其中联合执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司马兄弟联合执政共同抑制士族势力

司马道子在皇权的授予下执掌宰辅大权,这相当于将世家大族多年掌握的执政权力大部分被分割了出来,划为司马道子的专断下

,是皇权进一步加强的结果。皇室的权力覆盖于朝局之下,士族势力被这股崛起的力量所压制。

可是这并非兄弟二人专政的终点,司马道子对于当时“功名盛极”的谢安和他代表的世家大族将进一步地遏制,利用了其他高门士族的势力来打压这些处于享有较多权贵的门阀势力。司马道子最终迫使谢安离开当时的权力中心广陵,意味着他即将接任其享有的军事权力,将他昔日的兵将纳入麾下。

司马兄弟这权力蔓延速度之迅猛是当时处于朝堂之上的群臣所没有意料到的,他们既惊叹于司马势力的崛起,也感慨昔日那些声名鹊起的世家大族今日的没落。不由得担忧自己的权位是否能够在这动荡的格局之下维持下去。

门阀掌权下,东晋孝武帝如何做到“威权己出”?踩着士族

元帝司马睿

2.皇室以不信任高门士族为由压制士族其地位

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更加助长了孝武帝的气焰,开始对于威胁自身权位的士族防范起来,甚至有些过于敏感,正如《世说新语》所言:“王敦、桓温,磊砢之流,既不可复得,且小如意,亦好豫人家事,酷非所须。正如真长 (刘惔) 、子敬 (王献之) 比,最佳。

珣举谢混。“对于士族对于朝代的影响孝武帝是明白的,可是他不想再次回到由士族权臣专横的局势之中,只能够将集中皇权之事一做到底。当士大夫谏言寒人想要涉入朝政时,他故意不予以回应,其实他是希望寒人能够佞幸预政,这样士族的势力将会被进一步被打压

同样的事情在其弟司马道子的执政下也体现了相同的理念。对于士族的逐渐不信任,在孝武帝在位期间,士族地位一度低下。这种内在矛盾也由孝武帝代表的皇权集中后展现出来,由曾经皇权对于士族的依附到如今对于士族的抑制。两者之间还将持续拉扯,矛盾不会简单地将就此化解。

门阀掌权下,东晋孝武帝如何做到“威权己出”?踩着士族

元帝司马睿

三、皇权与门阀的冲突是高门士族遭受抑制的原因

皇室与门阀的冲突致使士族地位的低下,司马道子掌握士族曾享有的权力后对其压制未曾停止,扩充军队也是司马道子增强皇权所采取的手段。

逐步丧失军事权力的士族便失去了其威慑力,更失去了话语权。可是随着司马道子权力的不断攀升,孝武帝受到的威胁便不只是来自高门士族了,而是来自当时赋予其相权的司马道子。

1.主相之争与权贵势力的攀附

于是权力相争的对象开始转移,由皇权与士族的拉扯转向主相之间权力的争夺。来自皇室之间的权力争夺可就不单只有朝堂前这一个战场了,宗亲之间的权力攀附便成为另一个重点,战场便转向后宫之中。于是孝武帝便得依附于权贵士族联姻带来的影响力来巩固权力

曾经想要排挤的势力不由得再次聚集起来,既想排除来自高门士族的势力,又得攀附其权贵来巩固自身的统治。此时的孝武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于是借助外戚太原王氏的社会影响力来为皇权所用成为司马兄弟共同意识到的关键。这时东晋呈现的是不同于门阀政治的格局,而是伴随着主相之争而展现的对于士族势力的攀附。

门阀掌权下,东晋孝武帝如何做到“威权己出”?踩着士族

谢安

2.皇权的强化是否意味着局势的明朗

说到底皇权的强化仅仅只是门阀势力当道下昙花一现的现象,它并不意味着从此当权者能够匡扶江山,只是时代规律的流转下孝武帝成为那个”威权己出“的人。只能由孝武帝来强化皇权吗?历史记载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孝武帝并不具备整顿纲纪的能力,实际上他也沉溺于声色,夜夜笙歌是他的常态。

可见孝武帝”威权己出“并不意味着局势的明朗,只是他充当了在士族整体衰落背景下翘起的杠杆而已。皇权对于门阀政治的依附还将持续下去,其中的矛盾与冲突将顺应着局势变化呈现不一样的状态。

门阀政治格局深厚的社会根基还未能够完全倾覆,即使司马兄弟二人曾掀起一阵波澜,可是止于两人无能为政而渐渐平复。

四、结语

东晋孝武帝在门阀政治渗入皇权的魏晋时期

能够暂时地抽离开来感受不受高门士族摆布的局面,可是却无法摆脱皇权与门阀政治的内在矛盾与冲突,最终皇权还是得依附于士族势力而存在。

既赖于孝武帝没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也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让我们感到了时代规律总是不以帝王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还是能够使得我们更为深刻地感受那段深刻的历史过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