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耳朵”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長耳朵”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眾所周知,宋代“官服”的標準搭配就是左右戴著長長“耳朵”的官帽。如果它的來歷,在網絡上幾乎所有的回答都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議論朝政”。


這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趙匡胤登基以後,大臣們還沒習慣角色的轉換,尊卑無序。某天,心胸狹窄的趙匡胤見官員上朝交頭接耳,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


“長耳朵”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這種說法流傳極廣,幾乎成為人盡皆知的“常識”,而且被演繹得繪聲繪色。


這聽起來讓人覺得很有道理。可在歷史上是真的如此嗎?


“長耳朵”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實際上,這只是後人杜撰出來的一個故事。


“長耳朵”原來只是固定帽子的帶子,其實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這兩條帶子就已經逐漸誇張伸長,人們以其長、挺為美,經歷百年的逐漸變長過程,並不是趙匡胤看到大臣交頭接耳不爽突然發明出來的。


這種“官帽”從隋唐時的幞頭演變而來,宋代正式文獻中也依然直接稱為“幞頭”或“折上巾”。幞頭原來是一塊黑色的方形織物,有四個角,蓋在頭頂以後,兩角在後面打結下垂,兩角反折到頭頂上打結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


“長耳朵”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幞頭後面打結的兩個角,就是“長耳朵”的前身。


但由於兩個小小的幞頭角打結後,垂在後面飄搖,人們逐漸覺得不夠美觀或不夠莊重,於是想方設法做各種誇張化改造,兩角成為幞頭的裝飾重點。


五代時,翹腳幞頭廣泛流行。


“長耳朵”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文中這種兩隻長角橫直平展的幞頭,叫作展角幞頭,展角並不固定在幞頭上,可以隨時裝卸。


從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間,變得越來越長,並且加了骨架,拗成各種固定造型。


晚唐時,向左右伸長的平幞頭腳逐漸流行,成為一種常用的標準幞頭。


“長耳朵”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因此,早在趙匡胤之前的晚唐、五代,就已經廣泛流行各種誇張的幞頭腳造型,其中就包括平直的展角,長度已經超過肩膀,和北宋類似了。


敦煌壁畫裡的五代男人,幾乎盡數頭戴展角幞頭。


“長耳朵”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關於幞頭,宋代的官方文獻以及文人筆記裡本就有很多論述,可以稱得上汗牛充棟。但在所有的宋代文獻中,沒有一處提及展角幞頭是由本朝宋太祖為官員而發明。


宋人甚至自己也搞不懂為何要展角,比如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說:


“長耳朵”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反而很多宋代文獻也提及硬角、平角幞頭唐五代早已有之。


所以首先時間上,它不是北宋皇帝一拍大腿而突然發明的。其次,這種展角幞頭出現時也並非官員上朝專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當時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諸臣,甚至樂師、儀衛、戲子,誰都可以用,很多場合都會用。我們從當時的壁畫中可以看到,唐、五代、遼、宋、金,不少門衛、伎樂,甚幹活的僕人都使用展腳幞頭。


自然更不會是趙匡胤為了防止官員而專門設計的。而到了明清時期,沉重的官帽就被逐漸簡化,瓷房子博物館中的這座明代文官像,可見官服已沒有誇張的裝飾。


“長耳朵”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其實在後人眼中:那長長的“耳朵”,僅僅是一種外露裝飾的誇張裝飾化傾向而已。


- END -


(ID:China_hous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