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治疆模式转变 衍生出清政府边疆危机

前言 随着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大清王朝内政,经济,军事的日益衰弱,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了西方帝国主义的侵害,处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更是身受沙俄侵害之苦,新疆的危亡也成为了清政府考虑的问题。

新疆,古称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在西域(今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新疆便已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历经千年,经历过唐朝在此屯田,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唐朝在此驻军多达6万,随着明末清初,明清争夺中原统治权,无暇顾及边疆,漠西蒙古族的一支趁机在新疆建立地方政权—准格尔汗国,但随着清朝入主中原后,随着内地统治稳定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以统一中国为己任

清朝治疆模式转变    衍生出清政府边疆危机

于此同时,准格尔部(漠西卫拉特蒙古族一支)在其首领葛尔丹的带领下于公元1676年打败卫拉特盟主齐尔图汗,把当时松散的联盟变为权力垄断的汗国,同时葛尔丹也加快新疆南北统一的步伐,并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漠北诸部,葛尔丹的军事行为同时也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这与以统一中国为己任的清朝统治者初衷相违背,因而准格尔与清朝的军事冲突势在必行。

清朝治疆模式转变    衍生出清政府边疆危机

注 :顺治三年,卫拉特各部首领联名归顺清朝,确定主权关系,因而葛尔丹对抗清朝属叛乱

军事对抗

公元1680年,清朝与准格尔在漠北对峙,康熙皇帝组织左右两路大军亲征,葛尔丹溃逃。

1716年,准格尔再次在西藏与清朝发生战争,历经三年赶走准格尔。

这场百余年的军事对抗,随着准格尔内乱,乾隆皇帝乘机出兵 击败达瓦齐军,并于1757年平定阿睦尔纳叛乱而结束。

清朝治疆模式转变    衍生出清政府边疆危机


新疆建制

背景:随着准格尔部消亡,南疆大小和卓乘机做大,并随后叛乱,清政府为了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平定叛乱。介于上述诸多原因,因而乾隆皇帝对新疆实行建制,同东北地区一样实行由将军管辖。

内容:设立伊犁将军,作为清政府在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

1.北疆实行同内地一样的州县制

2.南疆则实行伯克制,即由当地少数民族管理

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清朝连续发动侵略,先是用鸦片作为摧残中国人的肉体,而后对当时的清政府发动战争,清政府内部也发起了洋务运动,但终归因其局限性而失败,而北方的沙俄乘机出兵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占中国东北,西方多大150多万领土,新疆西北边防日益严重,介于当时清政府内乱以及邻国势力入侵,,同时新疆又受到英俄势力渗入,使得新疆局势失控,中亚浩罕国陆军司令阿古柏在英国的支持下乘机入侵新疆,自立为汗,对新疆实行殖民统治。

清朝治疆模式转变    衍生出清政府边疆危机


清政府内部因而形成海防派和边塞派,在陕甘总督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决心派军队收复新疆,因而左宗棠制定出收复新疆的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历经1年多时间,清政府相继收复新疆(除沙俄侵占伊犁),此后经过谈判又相继收复伊犁,介于 内忧外患严重之际,左宗棠创议建行省,以安定刚刚收复的新疆,清政府于公元1884年发布建行省。

清朝治疆模式转变    衍生出清政府边疆危机

1. 全省军政事务由巡抚统领 , 全疆分为镇迪、阿克苏、喀什噶尔、伊塔4道。下辖6府、10厅、3州、23县。

2.伊犁将军领满、索伦、锡伯、察哈尔、厄鲁特营和哈萨克,柯尔克孜等诸部,兼办中俄交涉,节制伊塔事务

总结 至此新疆与内地各省行政制度趋归划一,也促近了新疆与内地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中华大一统。即使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新疆的地缘优势依然对中国起着重要作用。

资料参考 《清史稿》 以及其他文学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