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

木易看史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曹操势力最大,孙权据守江东,刘备四处奔波没有立足之地。

刘皇叔有皇室血脉

当初汉献帝为了制约曹操,想扶持刘备与之抗衡,就将刘备认为皇叔,这样一来,刘备可以说是名正言顺了。

既然准备出山,那就选一个名正言顺的去辅佐。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

曹操手下的谋士,算是几个诸侯里面最多的了,郭嘉,荀攸,荀彧,程昱,许攸,每一个都不是等闲之辈。

如果诸葛亮去了曹操那里,地位也会和其他谋士一样,并不能凸出其经天纬地的才能。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使齐国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燕国的乐毅一夜之间连下强齐七十余城。

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一个弱国崛起。而刘备的势力,远弱于曹操,因此,选择刘备可以让自己大展宏图。


不见而名丶不为而成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句出自《左传》的谚语,熟读经典的诸葛亮想必是听过的。而在他出山以前200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也曾说过类似的话:“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挑刘备呢?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如果不投靠刘备的话,他能投靠谁?

A.刘表。这是最靠谱的,因为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管刘表叫姨夫,等于说诸葛亮和刘表沾着亲戚。

B.曹操。彼时曹操正对天下广纳贤才,“唯才是举”是他的主要纲领。诸葛亮这样的荆州名士,他也必然会欣然用之。

C.孙权。这个也很靠谱,因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追随了孙权,并且还很受孙权赏识。孙权也曾要求诸葛瑾把诸葛亮给归化到自己这边来。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如刘璋、张鲁、马超等,不作枚举。奇怪的是,诸葛亮既没有投靠孙曹刘,也没有去益州或者汉中,而是投奔了最怂的刘备。这又是为什么呢?

窃以为,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要朝阳不要夕阳。

投奔刘表当然很好,刘表也会重用他,而且其背后的蔡氏兄弟想必也不会给诸葛亮使绊子。但是荆州的局势却实在是一团浆糊,刘表一死就势必会散架。到那时,荆州成了别人嘴里的肉,他诸葛亮难道要做俘虏和贰臣吗?

第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投奔刘表不可取,那孙权和曹操为何不行呢?当然是因为出不了头。

在曹操那里,人才济济,诸葛亮一个外来户又靠什么去争的上位?世人都喜欢拿荀彧比作曹操的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去投奔曹操,那么他拿什么去和荀彧竞争?

孙权那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周瑜、张昭这些不说,就说自己的大哥,诸葛亮都未必竞争得过。那样的话,和去曹操那里又有什么区别?

第三,抄底原则。

说完了其他人那里为何去不得,其实刘备的优势也就反映出来了——正因为刘备此时一穷二白,诸葛亮才能成为他真正的当家人。

此时的刘备虽然号称是左将军、豫州牧,但其实就只有新野一个县城而已。这样的小军阀,才适合诸葛亮施展拳脚。而正是因为刘备集团里根本没有能够与自己相匹敌的文臣,诸葛亮才能彻底实施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出来。

第四,狡兔三窟。

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但其实也许是诸葛亮的深层考虑。琅琊诸葛氏也是魏晋时期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家族,虽然诸葛亮兄弟三人南迁到了南方,但琅琊本地依然有族人,比如后来在魏国执掌重兵的诸葛诞。

而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才需要谋篇布局——大本营在曹操控制的琅琊,大哥在孙权那里,那么,自己再投靠刘备,就足可以保证诸葛家族内部的安宁。往大了说,无论谁统一了谁,诸葛家都不会没官做;往小了说,即使有个三长两短,投靠到别国也还有个照应。何乐而不为?

这么说来,诸葛武侯的格局,实在比后来只会清谈误国的王衍,要高得不知道哪里去了。



青言论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几个人的生卒年月: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曹操长刘备6岁,长诸葛亮26岁,刘备长诸葛亮20岁。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诸葛亮时年仅3岁,上幼儿园小班。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29岁,诸葛亮时年10岁,上小学四五年级。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时年15岁,上初四或高一。

建安元年(196年)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郭嘉时年26岁,诸葛亮时年15岁,上初四或高一。

建安四年(199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贾诩时年54岁,诸葛亮时年18岁,上大一。

也就是说,在诸葛亮成年(199年)以前,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四个年头,曹操时年44岁,当值人生壮年,手下谋士如云,其中的荀彧、郭嘉、贾诩,都是王佐之才,哪一位的才能和功绩都不逊于以后的诸葛亮。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时年52岁,经过官渡之战、东征乌桓,肃清了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成为最强大的一方,准备发起赤壁之战。此时刘备正被曹操打得抱头鼠窜、居无定所。也是在此年诸葛亮受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此时诸葛亮26岁,硕博连读刚毕业,要工作了,与郭嘉开始给曹操打工年龄相同。

不是诸葛亮不去辅佐曹操,一是曹操创业(184年)时,诸葛亮还小(3岁),二是诸葛亮成年可以找工作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手下贤能之士太多,即便去也难有出头之日。

看看曹操手下这顶尖的三个智囊的过往业绩,就知道有多么彪悍了。

荀彧: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郭嘉: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定辽东,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若非早逝,难有周瑜、诸葛表现的机会,看罗贯中的评价“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经天纬地实可夸,少年才学冠中华。曹公深识真梁栋,兵败犹然想郭嘉。”

贾诩: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即魏文帝)成为世子。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以上三位谋士都功绩赫赫,哪一个都不逊于诸葛亮,况且曹操还有荀攸、程昱、徐庶等名士几十号人,人才济济,竞争压力大,而刘备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怎肯到曹魏甘居人下,所以宁做鸡头、不为牛后,最终选择了刘皇叔。




风云杂谈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解读: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将刘备这个“备胎”转化成正式的原因;

话说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大概有20来岁,根据诸葛亮的家室,再根据诸葛亮的哥哥的实际情况,也许诸葛亮的哥哥都给他安排好了直接到东吴上班的工作了,也许家里已经给安排好去曹丞相府中做官了,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去辅佐,从上面的推测我们大概知道了此时的诸葛亮的个什么状态了:诸葛氏不存在没官坐的情况,诸葛亮比他哥哥的才能高出好多,诸葛亮此时年轻,诸葛亮有自己的主管判断;

然后我们着重提下“三顾茅庐”这个典故,诸葛亮辅助刘备完全是意外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意外而造就了千古流传;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还是屈居人下的,刘备虽然有着丰富的经历,从黄巢到投奔刘表这么些年,积攒下的实力大概和曹操的一角都不如,从谋臣到武将,再到兵马,基本上是全面碾压,也许刘备属于诸葛亮的很多排后“备胎”之一;

再然后,我们来分析下地理位置的好处,现在北京一套房大概能卖三四线城市十套房了,当时诸葛亮居住的地方恰恰离刘备近,这里的我们可以用“近水楼台先得月”来形容,整整三次,让诸葛亮更加全面的认识到了刘备属于一个什么样的人,再加上“上赶着”和“被上赶着”完全不同的体验,我想就是在此时,诸葛亮将刘备的备胎直接转正,舍去了去曹操那边的决定,而不是之前早就已经决定辅助刘备的;

所以,最后只能说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刘备的蜀汉帝业,以及诸葛亮的丞相理想。


2020史话史说


诸葛亮为何不选择当时实力最强的曹操而选择刘备,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师表》中得到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曹操的麾下良臣猛将无数,这些臣子大多都是名门望族,有着深厚的背景,大多通过其他官员举荐或者本身就是大官,从而被曹操征用。比如荀彧,他的父亲是济南相,叔父荀爽则是司空,出身最低微的郭嘉,也官至司徒府。

而诸葛亮是确确实实的布衣,在南京陇亩之间耕作,无人知晓,名气不显于外,当时只有崔州平、徐庶等少数几个人知道他的才能,所以曹操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就不会主动招募于他。

何况诸葛亮年轻时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所以做事低调,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更加不会主动去曹操那求职。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就在诸葛亮过着归隐生活的时候,刘备发现了他。实际上如果没有徐庶的推荐,刘备也不会知道诸葛亮的存在。徐庶是诸葛亮极少数的几位好朋友之一,他深知诸葛亮的才智,极力推荐给刘备,而刘备又非常信任徐庶,对于布衣之身的诸葛亮也没有丝毫的轻视,所以才有了三顾茅庐的千古美谈。

那么,又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让他愿意到刘备麾下当谋士呢?最重要的还是诸葛亮抛出了《隆中对》这一战略,深深打动了刘备的心,这是诸葛亮毕生的抱负,与刘备的心愿相契合,后来刘备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政治路线,所以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是非常感激的。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备和诸葛亮是患难之交。两人刚开始屡屡败北于曹操,几乎被剿灭,这种患难之间的交情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也是诸葛亮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原因。

在这段苦难时光,刘备对诸葛亮尊重备至,关羽、张飞曾经对诸葛亮受到的恩遇表示不满,刘备却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两个人既是君臣,又是朋友。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次北伐曹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见他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终生难忘。

而诸葛亮不会跟随曹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后出师表》中也可看到些许端倪。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诸葛亮比曹操小26岁,所以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经大权在握,衣带诏事件也已经发生,汉天子与曹操已成对立状态。

要知道,在曹操的早期,一直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针,是站在汉王朝一边的正义代表,是维护汉室的正统所在,很多谋士和猛将都是那时候投奔他的,这其中有部分是为了曹操,也有部分是为了汉天子。可是衣带诏事件发生后,天子与曹操彻底决裂,世人都知道曹操是威胁天子的权臣,称之为曹贼的人越来越多。

诸葛亮心中还是保持着汉室为正统的思维,以他的出山时间来看,当时曹操的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所以他认为曹操是汉贼,而刘备顶着中山靖王之后的头衔,显然是兴复汉室的最佳选择。

综上,诸葛亮辅佐刘备是必然的选择,而是绝不可能辅佐曹操的。


历史有趣儿


大汉王朝曾经何等强横,西汉名将甘延寿和陈汤曾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正符合当时大汉王朝的气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人们的忠君思想和践行忠义犹为重要,是一个人得立德之本。

大汉后期尽管社稷崩塌,风雨飘摇,但当时的人们还是以大汉臣民自居,振兴汉室,重现汉朝辉煌的想法在很多心中,诸葛亮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一个正统的读书人,匡扶汉室也是他的目标,而他终其一生也为了这个目标奋斗,当时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就算当时三顾茅庐是曹操,就算曹操对他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而两个人最终的理想不一样,一个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永远也不可能去辅助曹操的,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不可调节的矛盾。

诸葛亮为什么愿意跟随刘备,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与草芦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固然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但决不是唯一理由,刘备当时的王牌是汉室中山靖王之后,很多人这个身份怀疑,但刘备是汉献帝亲口承认的皇叔,更有汉献帝密诏,托付刘备匡扶汉室,这就坐实了皇叔的身份,况且当时刘备仁义之名远扬。

刘备的这些条件正中了诸葛亮的下怀,也符合了他心中明主的基本条件,所以最后才会选择了当时最弱小的刘备,三顾茅庐也是为了试探刘备,诸葛亮在意的不是刘备有多大才能多大势力,而是为了试探他的心胸与气度,看自己能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如果刘备心胸狭窄,也段然不会出山,有人说刘备的仁义是伪装出来的,如果他能伪装一辈子还能说是假的吗?


历史沧桑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

  这件事情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诸葛亮是一个待价而沽的闺中女子,才貌双全,背景不错。

  目前有三个对象任其选择,首先是曹操。曹操呢本事很大,权柄无双,但是后宫已经有了几十上百的妻妾,有才貌无双的,有背景深厚的,有贤惠善良的。倘若诸葛亮嫁过去,想必只能够拿个普通妃子的名头。

  其次是孙权,孙权呢刚掌权没有多久的,作为东吴的贵族少爷,条件显赫。但是,孙权已经被家族许配了两名贵妃,一个是军功显赫的周瑜,一个是颇负盛名的张昭。倘若诸葛亮嫁给孙权,贵妃没戏,普通妻妾倒是有可能。

  而刘备呢,颠沛流离一生,尚无才貌般配的妃子。但是嫁给刘备呢,要度过一段时间的苦日子,熬过去之后,能够成为后宫之主的可能性很大。

  诸葛亮并不稀罕荣华富贵,当然会搏一搏,选择刘备。

  毕竟,在他眼中,只要自己辅佐刘备,让刘备称王是迟早的事情,也就是后宫之主是八九不离十的。

  因此,这就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而不选择曹操、孙权的理由。毕竟,曹操与孙权属下的二把手之位,已经内定,宗师诸葛亮有通天的本事,也不可能撼动。能力是一回事,资历也不容忽视,这就是政治的潜规则。

  最终证明,诸葛亮的选择是对的,虽然鞠躬尽瘁,但是毕竟实现了位极人臣的梦想,至于没有统一中原,就不是他一个人的能力能够达到的了。


樱花如歌


我相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于这个问题都有疑问,每个人心中对于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

历史上的诸葛亮的形象是:一个理想的儒家士子,高风亮节,功勋卓著,秉儒家的忠孝仁义,诸葛亮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而曹操是一代枭雄,“挟天子而令诸侯”,诸葛亮的性格决定了不能投靠曹操为虎作伥。但另外,刘禅时代,诸葛亮感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可见诸葛亮并未将曹操看作“曹贼”。再者,诸葛四友中,其他三人仕魏。道不同不相为谋,假设孟徐石三人在大义上与诸葛截然不同,何以为好友?但前人已作古,其人如何已不是后人只言片语就可评判。

其一,诸葛亮随叔父离开家乡漂泊异乡,与曹操屠徐州有很大的关系

其二,赤壁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张昭挽留他辅助孙权,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同样,曹操曹操手下的荀彧、贾诩、郭嘉之流皆名臣,曹操虽有爱才之名,但供诸葛亮发展的空间可以说是十分有限的。而反观刘备,虽然声望高却没有多少实力,手下没有出色而杰出的谋士,诸葛亮如果能辅佐刘备脱离困境,助其站稳脚跟,乃至克竟全功一统天下的话,则大有可为的,诸葛亮可以说是前程似锦的

其三,诸葛亮的理念是内儒外法,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仁义之名远播,非常适合诸葛亮发扬其治国理念。而曹操生性多疑,并且势力太强,实在不是上上之选。

学富五车,却未经实践,这可能就是隆中对时的诸葛亮。可以说是诸葛亮成就刘备了,亦或是刘备成就了诸葛亮,二者相互精诚协作方能流传千古的美名。


老王讲讲趣事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很多人觉得,是因为当时曹操那边并不缺乏人才,就算诸葛亮去了,也没有出路。而反观刘备,正处于需要人才的时候,所以如那句话所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因此诸葛亮才选择了刘备。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诸葛亮的故乡徐州,曾被曹操多次进攻,并且以屠城来示威,这对当时年少的诸葛亮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在曹操屠戮徐州的时候,刘备曾不远万里,率千人前来相救。曹操多次伤害诸葛亮的故乡,而刘备明知不敌,却依旧驰援相救。两人在诸葛亮心中的印象必定有了天壤之别。

这也算是一个比较靠谱的解释,也有后来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一个明智之人,肯定也知道该去辅佐谁。水镜先生也曾说过:“孔明逢其主,但未逢其时”,也说明诸葛亮选对了人。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也有更深一层的原因。诸葛亮的目标和价值观,是要兴复汉室,能够让天下太平。所以他要找的主,一定得是廉洁公正,爱民如子的,当然也要有上进心,有能力。从这个标准,可以先看看曹操,屠城徐州,残暴至极,且野心博大,诸葛亮被迫离乡,辗转荆州,也跟曹操脱不了干系,所以诸葛亮选择曹操显然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事情。

而反观刘备,在徐州水深火热时,刘备冒死前来相救,并且刘备还是汉室后裔,非常契合诸葛亮的目标。而且诸葛亮是一个并不怎么看中钱财和权力的人,他需要的事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被看重,并且能够让自己的才能尽情的发挥出来,而能够做到这点的当时或许只有刘备。

所以三顾茅庐,或许也可以说是一次内推。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而诸葛亮也能从徐庶那里了解到很多关于刘备的事。所以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也知道了谁能够给与自己这些想要的,那结果也自然就理所应当了。

因此,诸葛亮最终会辅佐在刘备身边,或许也可以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两人极其契合的三观,相同的目标,还要年少时营救徐州之事,注定了诸葛恪会跟随刘备,而也只有在刘备这边,诸葛亮的才能才可以最大的发挥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辅助曹操,而选择刘皇叔的原因了。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历史长河缓缓淌


曹操本人雄才大雄,个性突出,极有主见,同时他爱才如命,身边汇聚很多有才的人如:荀彧,郭嘉,程昱等,比诸葛亮不得差,诸葛亮是被后人神化了,除荀彧外这些人在曹操身边只能起参谋作用,很少让他們独挡一面!

刘备在个人才略和资源方面比曹操差很远,因此,诸葛亮在刘备这里可以显得很突出,而得到刘备的重用,甚至独当一面,宁可鸡头,不可凤尾这可能是诸葛亮选刘备的主因。

另外说明:诸葛亮选择刘备并不是刘备宽厚仁义,因为他并不象罗贯中描写那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