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死了那個偷飛機的年輕人?

最近,那個在西雅圖偷飛機的年輕人“火”了。有人說,它比2018年的國際大事更值得關注。

美國西雅圖塔科馬機場,29歲的地勤工作人員理查德•羅素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後,偷偷溜上龐巴迪Q400客機的駕駛艙。沒有接受過任何訓練的他,靠著在模擬航空遊戲裡學到的操作,駕駛飛機做出一連串驚險的高難度動作,地面上的人們在驚呼中拍下了這些驚人的畫面。

誰“殺”死了那個偷飛機的年輕人?

這架失控的飛機,讓美國第九大機場的空中交通中斷了一個多小時,上千名旅客被滯留在候機樓。

他說,自己只是想去看看那條鯨魚——那條揹著自己幼崽的屍體,在海里遊了17天才決定放手的逆戟鯨。

75分鐘以後,飛機在西雅圖附近普吉特灣的一個小島上墜毀,理查德•羅素沒有生還。從一開始,他就沒打算讓飛機降落。

誰“殺”死了那個偷飛機的年輕人?

這些天,我一直在看他最後和塔臺機師的對話。

在那些珍貴的最後對話和生活碎片裡,拋開所有道德及法律的批判,我看到的是一個普通人,或者說,我看到了我自己,看到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

我們,都是理查德•羅素。


01 誰“殺”死了那個偷飛機的年輕人?

羅素的工作是每天在西雅圖機場把旅客託運的行李一件一件搬上飛機。他曾多次在社交平臺上發視頻抱怨自己的工作:

我是一名“地平線的地勤”,“這意味著我每天要搬很多很多的行李,非常多…….”

“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會從事這樣枯燥而且環境惡劣的工作。

誰“殺”死了那個偷飛機的年輕人?

但每次抱怨的最後,他都話鋒一轉,開心地安慰自己這份工作沒有那麼糟糕:有個好處是我可以有機會享受航空公司的福利到處旅行。

就像我們每次跟朋友吐槽自己的工作:事情多,工資少,人際關係複雜,沒意思,加班加到懷疑人生......但到最後,還是苦笑下說:算了,好像也沒有差到辭職的地步,忍忍就過去了。

和理查德•羅素一樣,我們都選擇了忍受“不喜歡”。

後來搬到華盛頓,他選擇在航空公司做地勤的工作,或許也是因為有一個飛行員夢吧。

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空管說,“我不想傷害任何人,我只想聽你說一些好聽的廢話,你覺得我成功降落的話,阿拉斯加航空會不會給我一份飛行員的工作?”

很多人都疑惑,以他的天賦,完全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飛行員。他毫無任何飛行訓練和技術學習,卻可以開動一架龐巴迪Q400飛機,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為什麼後來一切沒能如願?

我想,大概日復一日工作的枯燥與忙碌,耗費了他太多的心理能量。

武志紅把人的生命比作一個能量體。

“每一個人出生時,都是巨大的能量體。
當你有意識、有覺知地選擇愛、選擇生時,你就照亮了自己這個能量體。你每一個主動的選擇,都是這份能量在表達。


所以你如何選擇,就是你的生命的根本所在。”

我們都有一種生命本能是:成為你自己。

違背自己的選擇,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面對不喜歡的人時,我們總認為成熟的做法是忍受、堅持。但人對於自己打心底“不喜歡”的事,有本能的巨大阻抗。

選擇一個你不喜歡的人結婚,暫時安全。但之後你很可能出軌,婚姻破裂,最後你又想和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
選擇一份你不喜歡的工作,暫時安全。但之後可能讓你人際關係糟糕,事業止步不前,你只能又重新開始摸索新的方向.....

總之,最終,你的本能,會讓一切回到原點。而當你違背本能,選擇了那些你不喜歡的人和事時,被壓抑的生命力會轉化成巨大的負能量,增強你的攻擊性。

要麼對外攻擊,成為一個對他人和世界充滿怒氣的人。所以才會看到一個善良的人突然“黑化”成殘忍的“魔鬼”,有越來越多社會惡性事情發生。


要麼對內攻擊,轉化為深深的無力感,陷入抑鬱,無法把能量注入到生活、工作和感情裡,造成個人悲劇。

最可悲的是像羅素一樣,以一種最後的自由儀式與枯燥的生活同歸於盡。


02 他唯獨沒有成為他自己

視頻裡,羅素在萬米高空對塔臺空管的道歉讓我心痛。

我希望這不會毀了你的一天。你知道,因為我的緣故,把別人的日子都搞砸了……我知道有很多人關心著我。
聽到我做這樣的事,他們會很失望吧?我想向每個人道歉。我大概是一個垮掉的傢伙,直到此刻我才意識到,我真像一個散了架的木偶。

明明對生活有諸多不滿,甚至絕望。但羅素在生命的最後,都沒有責怪任何一個人。

他向每一個人道歉,認為是自己

“搞砸了別人的日子”,認為“我這樣的人就應該被這樣對待”。他不想讓任何一個人失望,只能在自己變成 “垮掉的傢伙”“散架的木偶”的時候,選擇了“毀滅”自己。

他沒有發現,他只是讓自己失望了。

他成為了 “一個忠誠的丈夫,一個關愛父母的兒子,一個很不錯的同事,一個不悲觀,不厭世,溫暖而有同情心的人,一個被身邊所有人喜愛的人”。

唯獨,沒有成為他自己。

當羅素看著飛機在天空劃出絕美的弧線,他說,“我想擁有我人生安靜的時刻”。

我深切的感受到,他內心期待這個時刻太久太久了。他想把風景盡收眼底,但“它們消失得太快了”。

那一刻,或許是他成為自己的唯一時刻。

誰“殺”死了羅素?

我想,是他自己

那個內心想成為自己的他,殺死了一直忍受現實的他。


03 只有真正的打破,才有真正的治癒

我們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表面上看,是受固化的社會價值觀影響,陷入無房無車無存款的三無困境。但所有的痛苦,本質上都源於對真實自我的壓抑,因為生命力不能得到足夠的釋放和轉化。

當你在說:我的確沒有房子車子存款,而別人有啊。所以我不快樂。

你是在說:我希望我和別人一樣能有成就,有自己的事業,有幸福的家庭,我想活出我自己。

是什麼限制了我們?

我突然想起一部日本青春短片 ——《金魚少女的日記》

日本崎玉縣狹山市的4名女中學生在學校的游泳池投放了400條金魚,在小鎮裡鬧得滿城風雨。但她們只是覺得,“放在泳池裡面的金魚很美”。

四個15歲的中學少女生活每日圍繞著KTV,流行偶像,街頭混混,暗戀,邋遢爸爸。她們稱自己“生而為行屍走肉”。

其中一個少女說,“這個鎮子的人把生命花在商場、家裡和酒吧裡。他們真是‘積極得可怕’。”

誰“殺”死了那個偷飛機的年輕人?

我們不也是嗎?

明明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卻選擇了在日以繼夜的奔波里享受著近乎木然的舒適和屈身於框架裡的心安。把自嘲、自黑、佛系當做發洩憤怒的出口,把購物、美食、酒吧作為治癒的“良藥”。

韓國哲學博士姜信柱不客氣說:我不喜歡“治癒”這個詞。它讓我們永不進步。

只有真正的打破,才有真正的治癒。

誰“殺”死了那個偷飛機的年輕人?

狂躁的暗流潛藏在循規蹈矩的平靜水面下,年輕的生命感覺到:我要做點什麼,我一定要做點什麼,才覺得“我是活著的”。

影片最後,四個少女在街邊小攤看到水缸裡的金魚時,彷彿看到了自己,於是冒出了一個衝動:

帶走所有的魚,放走它們!他們把金魚放到學校的游泳池,以放生金魚這種形式,第一次徹底地釋放了自己的生命力。

最後有一個鏡頭。他們肆意的在夕陽中自由的跳舞。那一刻,所有人的靈魂都是自由的。

誰“殺”死了那個偷飛機的年輕人?

人一生真正的安全感,不是隨波逐流,而是來源於幹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人。這樣才不會讓生命力抑制成內心黑色的“魔鬼”,吞噬自己。

當年你婚姻不幸福,工作不順利,或者事業不成功時, 你要問你自己,你是否在違背自己的意願生活著?


04 每個痛苦的時刻,都是成為你自己最好的機會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堅信,人類有一種天生的“自我實現”的動機,人會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各種潛能,尤其是在面對人生的痛苦時,這種動機體現得更為明顯。

有一種人,能把痛苦“逆轉”成生命力。因為痛苦,本身就是我們壓抑了的巨大能量。

  • 阿德勒從小體弱多病,極為自卑。他決定用一生研究這個原因,後寫出
    《自卑與超越》,成為自卑情結之父
  • 卡倫霍妮一生家庭不幸,父親認為她外貌醜陋,天資愚笨。母親偏愛哥哥,對她十分冷落。在極為糟糕的原生家庭里長大,霍妮卻反對“幼年經驗決定一生”的理念。她她將精神分析的視角提升到社會文化的角度,由此寫出了《我們時代的神經性人格》
  • 艾瑞克森患先天小兒麻痺症,一度行動不便。他利用自己強大的意志力以及對心靈控制的天賦,讓自己可以緩慢行走、騎車,甚至獨自完成了1200英里的獨木舟航行。後他不斷學習和總結催眠理論與實踐,最終成為“現代催眠之父”

這些心理學大師們並不是對抗痛苦,而是轉化痛苦。生命力“卡住”的當口,也是它最容易爆發的地方。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面對的是不斷上漲的生存壓力和精神壓力。如果我們可以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不壓抑生命的本能,自由釋放自己的生命力,我們將更有力量在現實世界活出自己。

永遠允許自己,在恐懼裡嘗試,懷疑裡前進。

畢竟,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羅素說,他開走飛機,只是想去看那隻逆戟鯨揹著自己幼崽的屍體,在海里遊了17天的鯨魚。

我感覺,那隻鯨魚就是他,揹負生命的苦痛前行。

於是,在那個景色動人的傍晚,羅素像自由落體一樣,劃過天際。 也許,這是他一生唯一真正感到自由的時刻。

而《金魚少女的日記》的片尾,有另一種版本的結局。

少女們反覆唱著同一句歌詞,直到唱哭:

我活在當下

我活在當下

我活在當下

.......

誰“殺”死了那個偷飛機的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