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堅決——今天 寧陵人民忘不了您

老堅決——今天 寧陵人民忘不了您


情繫家園 捨命造林

建國初期,寧陵是全省16個重點沙區縣之一。潘從正的家鄉萬莊村地處萬碧風口東南,深受風沙之苦。看到風沙使鄉鄰的生產生活徘徊在貧困線上,愛種樹的他決心以造林來馴服沙荒的肆虐,讓故鄉貧瘠的土地綠起來。這一干,就是近半個世紀,拋家離舍帶領大家植樹造林綠化了千畝沙荒,讓村民生活在了一個綠地清水、沃野田疇構成的美麗田園環境之中,逐步走向了富裕。


老堅決——今天 寧陵人民忘不了您

(穆青與潘從正共植友誼樹)


如今,他精心培育並大力推廣的金頂謝花酥梨、白蠟條杆、花生,已成為“寧陵農業三寶”,構成“綠色寧陵”的主體;酥梨、白蠟條杆被國家質檢總局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他育下的幾十萬株梨苗已成萬頃梨園,每畝梨果每年收入都在萬元左右,梨農日子過得滋潤甘甜。因此,“老堅決”潘從正是綠色寧陵的先行者,生態寧陵的奠基人。

根植沙荒 艱苦創業

剛開始植樹造林時,千畝沙荒地塊苦於缺乏樹苗,已50多歲的潘從正就扛著布袋、懷揣桑剪每天步行幾十里路,到周圍的村莊、集鎮去尋找樹種,剪接樹枝。一時不能剪枝的,他就央求人家給他留著,來年再來剪。在他的苗圃倉庫的麻袋和條筐裡,裝著各式各樣的樹種。他家裡巴掌大的地方,都種的是樹苗,甚至把做飯的鍋裡都育上了苗,氣得老伴直罵他:“老東西,你別吃飯啦,就吃你的樹苗吧!”


老堅決——今天 寧陵人民忘不了您

 

 為了種樹,潘從正辭去了公差,在風口的上清水河畔地下挖了一個地窨子住在裡面,離家只有幾里路,但他一年很少回去幾趟。有晚颳大風,沙堆把地窨子口給封死了,潘從正費了好大的勁,才從裡邊扒個洞鑽了出來。孩子們看到滿身泥土的父親,得知他差點被沙丘活埋,心疼得都留下眼淚,勸他回家住,但他為了育苗造林堅決不回去。

百折不撓 沙丘成蔭

潘從正千辛萬苦栽培的苗圃和防護林,四起四落,但是他並不氣餒,終使沙丘變綠野。
  1953年,潘從正開始第一次植樹造林,幾年綠化了千畝沙荒。1958年的“大躍進”,使他帶領鄉親們在萬碧風口培育的樹木被砍伐殆盡。他說:“毀了頭一茬,再種第二茬!”
  1960年,他在辦起隊辦林場,開始第二次植樹。但“文革”讓潘從正植的樹又被毀個精光。“他毀,俺栽;他再毀,俺再栽。”
  1971年後,經石橋公社革委會批准成立萬莊林場,潘從正帶領20多個由集體撫養的孤兒在萬碧風口第三次大規模造林。但1975年“四人幫”大搞反擊右傾翻案風,多災多難的防護林帶又一次遭到了大肆砍伐。
  1978年年初,石橋公社黨委決定,讓潘從正再度掛帥,帶領一批新招收的有為青年,在萬碧風口營造更大規模的防風林帶。在新的形勢下,“老堅決”在萬碧風口重新構築起了立體式的防風固沙的林網。他半個世紀在沙荒地植樹造林,風沙曾掩埋過他,斷糧幾乎使他送命,身體生病等困難都不曾使他離開。

無私奉獻 公僕之心

潘從正帶頭創辦了大隊林場,壯大了集體經濟,僅賣各種樹苗一項,苗圃場每年就為集體創造近3000元的財富。實行林業生產責任制後,他承包苗圃場的收入全部用於了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有次為村裡買變壓器就花5000多元,還打井架電,建了學校,修了村舍等。80多歲還在地上爬著拖著土袋為村民修路。


老堅決——今天 寧陵人民忘不了您

 

 1989年12月3日,潘從正辭世。時任新華社社長穆青在為他撰寫的碑文中寫道:“長眠在這裡的是一位普通的農民。他名叫潘從正,人稱"老堅決"。...經他培育的樹苗已經綠滿了寧陵大地。他默默奉獻的一生,是我國一代農民的風範。他為國家為人民綴網勞蛛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歷史將會證明,他比我們更年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