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小確幸”裡的“大民生”

“現在黨的政策好,咱老百姓致富不再是難事!”3月10日,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南源村村民李世忠站在院內一排新建的水泥框架結構房屋前,看著羊圈內大小9只羊爭搶著吃料,他的臉上滿是希望。

2004年,李世忠一家從西吉縣馬建鄉移民到南源村。“這個地方引上了黃河水,以後肯定有發展前途。”李世忠說,由於剛搬來時風沙太大,有人回了老家,但他對這片土地充滿了希望。

平田整地種玉米,申請貸款搞養殖,農閒外出打臨工……每天早出晚歸,不管再苦再累,李世忠下定決心也要直起腰桿過上好日子。

2010年,李世忠花費6萬元,新建了4間磚瓦房,將父母從老家接來居住; 2015年,依託國家危房改造政策,他將移民之初兩間老房子拆除,建起了3間水泥框架結構琉璃瓦房,兩個兒子相繼結婚,新房子足夠一大家人住。

現在3個娃娃都長大成人,有了穩定收入,生活越過越好,我這心裡也就寬了。”移民到紅寺堡16年間,李世忠認為他最大的成績就是讓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

得益於黨和國家的各種脫貧富民好政策,紅寺堡區23萬移民的幸福生活指數正在日益攀升。記者走訪發現,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後,曾經“一代移民房”已被“四代水泥框架結構琉璃瓦房”和“五代小別墅”所代替。

馬良蘭一家5口人從同心縣移民到紅寺堡區大河鄉大河村,就想著能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以前在老家,靠天吃飯,窮日子把人過怕了!”馬良蘭說。

2012年,馬良蘭和丈夫黑富貴託人擔保在銀行貸款4萬元,又東挪西借湊了6萬元,開始養牛、販牛。由於勤快肯吃苦,夫妻倆當年就掙了5萬元。嚐到了發“牛財”的甜頭,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10頭、20頭、50頭、100頭……隨著養殖規模逐步擴大,馬良蘭家的年收入達20多萬元。

“咱把這房子也翻建一下!”有了一定積蓄,馬良蘭和黑富貴商量著要改善住房質量。

2017年,夫妻倆將被當地群眾稱為“一代移民房”的2間磚包土坯房拆除後,投資84萬元建起400平方米的兩層小別墅,成為村裡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底子厚了,人的眼界就寬了,對生活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馬良蘭笑著說。

大河鄉龍源村村民馬營江是紅寺堡區第一批移民。1999年,馬營江東拼西湊籌資4萬元購買了一輛翻鬥工程車,起早貪黑往建設工地運沙。由於聰明實幹,工頭們都很認可,一有能掙錢的活就先考慮讓他幹。

如今,當初的“放羊娃”搖身一變成為鄉鄰們公認的有錢人,翻斗車換成了大型裝載機,自行車換成了高檔小汽車。2018年,他又投資90萬元建成一套上下兩層320平方米的小別墅,讓鄉親們羨慕不已。

“國家政策好,只要勤快實幹就能過上好日子。現在,別看我們住在農村,吃的、穿的都和城裡人沒啥區別。”馬營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