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一書對宋江“招安”路線是褒還是貶呢?

春日之虎


我認為《水滸傳》對宋江的“招安”路線主要還是褒的意思多些。

《水滸傳》要表達的思想就是“忠義”二字。

所謂“忠”,就是對當時朝廷的忠。小說後來安排水滸隊伍受招安、敗大遼、徵方臘,很明顯就是為了表達“忠”的思想。直至最後,宋江被賜毒酒仍堅持“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為了“一世清明忠義之事”竟還要把李逵藥死了。

所謂“義”,就是一百單八將被逼上梁山的結交之義。“義”是梁山隊伍的最高行為準則,讀水滸好漢的“義”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既真又純,幾乎沒有任何瑕疵。魯提搳義救金老父子,宋江義釋晁蓋,拼命三郎石秀為義隻身劫法場救盧員外,張順為義冒死偷水門……。“義”在水滸好漢之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正因為作者把義寫的有血有肉、生動鮮活,才使讀來愛不釋手。

我總覺得施耐庵是帶著褒的意思寫招安的,也算一家之言吧。



萬年中醫百歲人


《水滸傳》講的是梁山好漢的故事,在書中當梁山一百零八人大聚義排定坐次,之後又在宋江的堅持、主持下,讓梁山兄弟接受朝廷招安。招安後的梁山為大宋朝廷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曾在徵遼、田虎、王慶時大獲全勝、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無一折損。

但之後在征討方臘時,雖然最後也得以平定方臘勢力,然而梁山自身卻損失慘重,梁山兄弟可謂是所剩無幾。

那《水滸傳》一書對宋江招安路線是褒是貶呢?

雖然在一些《水滸傳》的讀者來說,覺得梁山後來損失慘重死了很多梁山兄弟,覺得都是宋江之故,若梁山不接受招安,何以會落到如此悲慘的田地。

表面上雖然如此,其實不然。因為歷來起事無非三種結局。一種好的就是像以前的劉邦那樣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梁山自然沒有這樣的實力。梁山雖曾打敗過朝廷軍隊的攻打,然而最終卻擋不住朝廷源源不斷的進攻,到時就會有另外一個結局,那是就是被鎮壓。

前者改朝換代不能實現,後者被鎮壓又不願落到如此田地,所以對於梁山只有第三條路可有,那就是招安。

個人覺得,《水滸傳》一書對宋江招安路線還是褒多於貶的。因為《水滸傳》一書講的就是忠義。忠是忠於朝廷,義是兄弟義氣。

未招安的梁山只是兄弟義氣,卻未對朝廷盡忠,不免有所缺。只有招安才能全梁山忠義之名、才能讓梁山兄弟成為忠義之士。若梁山不招安,他們又怎麼會成為《水滸傳》的主角,來突出他們的不同。

再說了,在《水滸傳》中,本來有四大寇分別是方臘、宋江、田虎、王慶。原本他們都是一樣的,是草寇叛逆。若宋江不堅持招安,那梁山兄弟和方臘、田虎、王慶他們又有什麼不同呢!

《水滸傳》一書通過招安來全梁山忠義之名,體現出他們是和方臘、田虎、王慶不同的,畢竟他們都是忠義之士,不再背反叛草寇之名。雖然後來損失慘重,但好歹是歿於王室。


中孚鑑


得生前身後名、、、總的來說招安是對的路線,不然沒招安的話這些梁山好漢在後人眼中就是一群佔山為寇的強盜罷了。。在古代人很重視死後的名聲的,古代文人是讀書出世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平生願望。而武人也是為守疆衛國、征戰沙場為最大願望。不管文人武人都有一番熱血報國的心、、、。梁山好漢招安後北討遼國,平田虎王慶,南征方臘 。。都是一番報國之舉,雖然是給這腐敗的王朝給當槍使,,,但死後卻擺脫了草寇的惡名。。。招安後的悲劇不能全怪宋江,這是北宋王朝的悲劇。。。




南北愛追劇


你好,我是文武看歷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水滸傳》全書在招安前後是不同的兩個階段,招安前是快意人生,替天行道,招安後好漢們不斷凋零。很多讀者對於招安也是心存怨憤,那麼書裡對於招安是褒還是貶呢?我認為還是有貶義的。

從全書的結尾詩可作為參考依據:

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赤族已堪憐。

一心報國摧鋒日,百戰擒遼破臘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子尚依然!

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

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鐵馬夜嘶山月曉,玄猿秋嘯暮雲稠。

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

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從詩中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很直接的感覺出作者的情感傾向,歌頌了梁山英雄壯志得酬,作為忠良流傳萬代,同時更是直接點出對於當權者的不滿,讒臣賊子依舊逍遙,忠良之輩盡死。一句“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就說明了早知道招安是這個結果,還不如學范蠡歸隱江湖,逍遙自在。

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薄觀點,如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文武看歷史


《水滸傳》整本書所要表達的就是對反叛精神的讚揚,是號召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底層人民在遭受不公不平事時奮起反抗的號角,是極具反抗精神的一部偉大作品,可以說大多數梁山英雄對招安是不屑一顧的,有的在宋江帶領下甚至殺身成仁也不願接受成為當時萬惡統治的走狗,所以此書對招安是貶,毫無疑問的貶!



小木詩事


個人認為招安是走的比較正確的一步,因為小說中梁山兵力不過數萬,雖然幾次打敗朝廷軍隊,但是以這樣的兵力和梁山僅有的彈丸之地來說還是不足以對抗朝廷的百萬雄兵的,雖然當時的朝廷內憂外患,朝堂之內更是奸臣做大,儘管這樣以梁山當時的兵力要對抗朝廷的話還是無異於以卵擊石,因此宋江被幾千官軍擊敗最終受了招安投降朝廷,也是大勢所趨而已。

第二點招安正確的理解為,梁山上多是英雄豪傑之所在,上梁山的都是什麼人?都是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強烈的人物,雖然也有林沖等當過官,做過教頭之列的人,但是在這樣的人物眾多的情況下,一旦和朝廷開戰,只憑宋江之類的兄弟情義的領導力是萬萬不夠的,雖然可以聽一時的領導,但是一旦打仗打的時間長了,只是憑藉兄弟之間的感情想要跨越自己本身就擁有的個人英雄主義我覺得是不現實的,再者宋江也沒有造反的心思,他們上梁山也都是被當時的封建社會和個別事情逼迫的罷了,說到底也都是些可憐之人,所以只有走招安一途,個人見解


厭長廊


我們從全書的結尾詩可作為參考依據——

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赤族已堪憐。

一心報國摧鋒日,百戰擒遼破臘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子尚依然!

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

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鐵馬夜嘶山月曉,玄猿秋嘯暮雲稠。

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

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從詩中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很直接的感覺出作者的情感傾向,既歌頌了梁山英雄的凌雲壯志,也直接對於當權者的醜惡嘴臉的揭露。最終:奸臣依然當道而忠良之輩盡死。一句“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就說明了早知道招安是這個結果,還不如歸隱山林,落得個逍遙自在。

這已經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於“宋江招安路線”的態度。





鶴雲3


宋江如何對待詔安

這是一個很兩面的問題,第一宋江不想讓梁山的兄弟一輩子揹負著草寇的賊名,第二宋江想著在梁山不是永久之策。不能一輩子佔山為王,梁山雖然有八百里水泊梁山,但是永遠是朝廷的敵人

他要為梁山的兄弟們著想,所以先要樹立起梁山的大旗,三打祝家莊,救兄弟都是梁山的大旗,梁山的兄弟都是犯過錯的人還有一些大的案犯,你說朝廷會隨便詔安一個賊窩嗎,不會,所以宋江會想,他有腦子,他會想,先要樹立起梁山的大旗,只能跟朝廷打,具體說不得不打,如果不打只能是剿滅的份,到時候梁山一百單八將可是會殺頭的,這是宋江不願意看到的也是他最不願意想的,第一次詔安被鐵牛差點毀了那是兄弟們不明白的苦心,所以梁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詔安,朝廷可不是隨便會來詔安的,所以樹立的梁山的威望後才能詔安,但是皇帝是好皇帝就是有高太尉高球這幾個奸臣想害梁山,所以這是梁山的悲劇


音樂聆聽人


按我自己的理解來說,是貶義,為什麼,因為梁山的大多數好漢,都被被逼迫的,所受的苦難也是最為痛苦,因為那個時候朝廷腐敗,利益為大,而那些官邸比較小的或官職大的都會有別的想法。

而以宋江來說,心思太過迂腐,太過忠臣,以為詔安就能改變自身處境,只想到了近處,遠處並沒有想。

對於梁山的一些人來說,本就有隔閡,相當於投降,所以是貶義!


貓族部落丶裂痕


我認為《水滸傳》一書對宋江“招安”一事是貶義,古代希望敵方歸順於朝廷,為朝廷效力,而其他既往不咎.

所謂招安就是招撫;招降。統治者勸誘武裝反抗者歸降。

其實在108將中,對於招安這件事,大家也都有著不同的看法,而宋江就是想著保全大家,不讓大家落得一個草寇的名聲,也希望大家可以通過自己的實力來光宗耀祖。但是很多人的意見就不同了,我們希望能夠將朝廷推翻,如果不能夠推翻也絕不會投降,這也是他們最開始選擇上梁山的原因,所以他們對於招安也是非常反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