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時期易犯的低級錯誤,什麼情況下要給疫字加“”?

話說從2020年1月底開始,進入大家視野的新冠肺炎疫情新聞消息越來越多,造成公眾心情忐忑慌亂,包括媒體記者也是倉促衝上“輿論戰場”,可能正是因為如此,筆墨君留意到新聞報道中陸續出現了一些很明顯的錯誤。今天,暫且選個頻繁出現的錯誤來說說吧。

是什麼?就是不會用雙引號“ ”之錯。這種情況,在全國各種支援疫區的行動出現後,表現的尤為突出,幾乎每天都在各種報紙、電視、新媒體上演。比如,戰疫紀事、一線抗疫群英譜、戰疫仍在進行、抗疫前線、齊心抗疫、戰疫到底等等,不多說,直接上圖。

防疫時期易犯的低級錯誤,什麼情況下要給疫字加“”?

以上寫法都有錯,正確的應該是給疫字加上雙引號,即抗“疫”、戰“疫”(如下圖)。

防疫時期易犯的低級錯誤,什麼情況下要給疫字加“”?

防疫時期易犯的低級錯誤,什麼情況下要給疫字加“”?

為什麼?我們不妨重新學習下雙引號的5種作用。

一、表示特殊含義,是指引號中的詞語在其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產生了新的意思。比如,鬼子進村“掃蕩”了。

二、表示引用,是指在行文時要引用別人說的話,格言、諺語、詩詞等,也包括擬聲詞、音譯詞。這個容易理解,比如,“活到老、學到老”是一句諺語。

三、表示著重強調,是指一句話中需要著重強調的對象。比如,魯迅在書桌上刻了一個小小的“早”字。

四、表示特定稱謂,是指具有某些特點的名稱、簡稱、專用術語以及紀念日等,一般為名詞。比如,很多人都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世界屋脊”一直用來特指青藏高原)

五、表示否定和諷刺,是指對所表述的內容加以否定和諷刺。比如,這樣的“聰明人”還是少一點好。

顯而易見,無論是戰“疫”、還是抗“疫”,都有特殊含義,它不是戰役,也不是抗議,更不是抗禦,而是特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組合在一起必須給疫字加上雙引號。

可能有人會想這是特殊時期,記者趕著寫稿,編輯不停審稿,都很辛苦,寬容點吧。筆墨君不那麼認為,這是語言符號的規範要求啊,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守。如果不糾正,極易造成錯誤示範,尤其是知名媒體、大平臺出現這些低級錯誤時,公眾很容易會跟風用錯,事實上這種現象已經出現了(見下圖)。

防疫時期易犯的低級錯誤,什麼情況下要給疫字加“”?

而且,還有更不應該的,是同一個新聞媒體平臺,先後或者同時出現抗疫、抗“疫”兩種字眼表述,讓人無所適從(見下圖)。

防疫時期易犯的低級錯誤,什麼情況下要給疫字加“”?

我們再看另一方面,在這個特殊時期的新聞“戰場”上,其實也湧現了許多熟知“ ”作用,而且還能妙用“ ”的寫法。比如,復工戰“疫”——敘述廣東率先復工復產請工人的事情;“疫”外收穫——報道疫情期間多地逃犯走投無路紛紛自首;“疫”線家書——推出各種援鄂醫療隊隊員的書信感言;“手”衛人民——展現武漢眾志成城防控疫情的感人事蹟。愛心“罩”應——講述香港社團攜手海外僑團為香港年長者、困難人士免費提供一次性口罩的故事。

防疫時期易犯的低級錯誤,什麼情況下要給疫字加“”?

諸如此類,同時發生在一個新聞“戰場”上,為什麼就不能追求規範,並體現絕對專業的水平呢?

防疫時期易犯的低級錯誤,什麼情況下要給疫字加“”?

上圖這種雙引號的運用堪稱完美

可能有人又會說,用雙引號太麻煩,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有,筆墨君也經常用,就是直接寫——抗擊疫情、防控疫情,如果不追求精簡的話。另外,特別說明一點,防疫是不用加雙引號的,因為它是固有的詞語。

讓人比較欣慰的是,進入3月,隨著全國疫情防控積極向好態勢正在拓展,許多新聞媒體從業者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上述低級錯誤出現的情況在逐漸減少,不過就像疫情防控未能鬆勁那樣,“漏網之魚”還是不時可見。

防疫時期易犯的低級錯誤,什麼情況下要給疫字加“”?

筆墨君希望,這種不會用雙引號的低級錯誤能夠跟疫情一樣,早滾。

最後,藉此機會,向各位媒體記者,以及所有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基層的朋友們致敬,

祝大家安好,時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