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多大?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備受關注,眾多機構學者都對此次疫情的經濟影響進行了預判,梳理來看,大家的聲音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其一,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屬於短期外部衝擊,雖對我國的服務業、零售業等打擊較大,但人們被壓抑的消費會隨著疫情的結束很快反彈,因此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大趨勢;其二,疫情對經濟的負面衝擊也不宜被低估,因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大規模停擺會引發企業財務危機、就業難題、產業鏈重組等一系列連鎖反應,這種負面衝擊需被理性評估和積極應對。

此外,一些境外媒體也關注到了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他們指出疫情凸顯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中國作為製造業供應鏈的樞紐,生產停滯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影響巨大,特別是一些跨國車企已經出現了海外工廠的被迫停工,這證明了中國不可撼動的世界工廠地位。

中外機構學者對疫情影響經濟的預判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屬於完全出乎市場意料的黑天鵝衝擊,迄今為止,不少機構和學者都對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進行了預判。

  • 觀點一:疫情對經濟影響有限,不會改變經濟向好趨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就經濟前景而言,隨著工廠重新開工、庫存得到補充,中國經濟有望迅速復甦,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V型”增長,即經濟活動出現下滑後迅速回升,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總體影響相對可控。就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而言,與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時相比,中國經濟對世界的意義要“大得多”,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彼時的8%升至19%,亞洲和全球其他地區一體化程度也更高,隨著中國經濟逐步回暖,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程度也有望得到控制。

世界銀行集團總裁馬爾帕斯1月29日、2月3日兩次在官網刊文對中國的疫情防控努力表示支持,世行表示,中國政府有足夠政策空間應對疫情,並且中國已經採取相應措施增加市場流動性,這將減少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世行對中國政府為疫情防控以及保證經濟韌性採取的措施表示支持。

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傑森·福爾曼教授認為疫情對經濟影響,取決於病毒何時得到控制。他指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對全球經濟則不會有太大影響。全年來看,中國增速會降低0.3%或0.4%,具體數字取決於病毒控制的情況和消費者信心。即便可能無法完全消除經濟上的負面影響,但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將增速下滑控制在0.5%以下。就疫情對中美經貿關係的影響,福爾曼指出疫情不會對第二階段經貿談判產生長期的影響。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也認為疫情持續時間是影響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他指出,防止疫情蔓延的行政控制措施越嚴厲,對當期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就越大,但這也會縮短疫情衝擊的時間。無論理論上還是經驗上看,

經濟增長的中長期趨勢不會因為外部衝擊而發生實質性改變。公共疫情事件只會短暫影響經濟增速短期放緩,暫時偏離已有的趨勢,疫情結束後,政策調整及時和得當,增長會反彈並恢復到原有的趨勢上來。

亞洲開發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魏尚進刊文指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有限。他認為,短期受影響的經濟領域可能集中在餐飲、酒店和航空業,但對中國全年經濟增長的影響很小。原因在於,中國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地在網上購物,線下銷售減少的大部分可能會被在線購物的增加所抵消。此外,中國仍有貨幣和財政擴張空間,銀行部門的準備金率相對較高,公共部門債務佔GDP的比例仍然可控。在必要時利用這一政策空間,中國政府完全可以控制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

  • 觀點二:疫情對經濟的負面衝擊不容忽視

清華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黃奇帆認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處於增速下行、艱難轉型的關鍵時期,疫情將導致消費承壓、投資不振、財政收入雪上加霜。若不採取穩控措施,大量的中小製造企業會出現經營困難,更為重要的是,

部分較脆弱的製造行業的產業生態,很有可能會被破壞,從而導致更長期的負面影響。要高度重視保護產業生態、保護產業鏈和供應鏈、保護中小企業,只有這樣我們才真正能夠度過難關。

東盟經濟研究院院長李文龍和該院高級研究員張國力認為,受疫情影響,實體經濟中相對脆弱的民營企業首當其衝。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增速可能僅維持3%至4%左右。總的來說,新冠疫情與SARS疫情在所處環境、影響範圍以及應對措施方面存在諸多不同,但對金融市場的衝擊則存在相似之處。在當前出現部分民眾恐慌、企業蔓延悲觀情緒的情況下,若不及時採取非常規措施提振士氣,這種恐慌很有可能會從實體經濟蔓延到金融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劉青認為,疫情對中國實體經濟的長期影響主要在於產業鏈與外資流入兩大供給方面:經濟活動停滯可能導致產業鏈重組及完整性受損,更長遠地影響中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此外,國際、國內的各種限制措施會導致今年外資流入受阻,部分外企可能會放緩投資中國的步伐。

經濟觀察報專欄作家陳永偉結合對疫情持續時間和經濟形勢判斷,指出新冠疫情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中期負面影響。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和長潛伏性,抗擊新冠肺炎可能成為一場持久戰,而長時間的疫情衝擊會使得一些企業特別是產業鏈末端的小微企業經歷持續的停產停工,面臨資金鍊緊張甚至斷裂破產的風險,由此引發就業和民生問題。另一方面是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製造的比較優勢已經大幅減弱,而貿易保護主義又在各國甚囂塵上,在正常情況下出口形勢尚且不容樂觀,疫情的到來更會使之雪上加霜。如果國內的企業因疫情原因遲遲不開工,很多國家則可能會直接放棄與中國的貿易,轉而加速製造業迴流,或者與印度、越南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開展貿易。如果這種局面出現,那麼其影響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總的來看,正如《人民日報》的刊文,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屬於短期衝擊型,不會改變經濟向好的基本面。但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的負面衝擊也是不容小覷的,我們需有對它充分的認識和應對,從而避免一些點狀的衝擊形成對整個經濟的傳染效應。

疫情凸顯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度

“日經中文網”評論指出,在新型肺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度成為焦點。中國企業的復工原則上從2月10日開始,但仍有員工不足等不確定因素。中國作為製造業供應鏈的樞紐,生產停滯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影響巨大,韓國、日本和美國等國家首當其衝。日經中文網在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協助下,利用歐洲委員會的“國家間投入產出表”,推算出中國的製造業生產每減少100億美元,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就被拉低67億美元,而實際產生的影響可能更大。

《香港經濟日報》也指出,疫情在全國迅速擴散,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供應鏈勢必受到衝擊,汽車業已先見其害。日本汽車業難逃受累。根據日本國際貿易中心數據,日本車廠近年對中國進口零件的依賴不斷增加,2019年進口的中國汽車零件總值30億美元,是2003年爆發SARS時期的大約10倍。美國汽車業亦無法置身事外。數據顯示,美國2018年從中國進口了110億美元的汽車零件。

美國知名研究機構IHSMarkit最近發佈了《新冠病毒防控,影響波及全球經濟》的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任何壓力,都會對全球經濟造成比以往更嚴重的衝擊,如果當前中國採取的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堅持到2月底,並從3月初開始逐步放開,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影響將集中在今年上半年。此外在貿易方面,因為疫情的停產將導致我國對石油、鐵礦石和大豆等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這不僅會對它們的出口國造成不利影響,更會直接打擊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的價格。

積極應對疫情對經濟發展產生的負面衝擊

就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疫情的經濟衝擊,福爾曼指出增長下降是經濟體正常發展的現象,中國不應該用短期刺激的手段應對長期問題。減少消費方面的稅費,可以彌補第一季度的損失,也能促進內需和消費,推動結構調整。

黃奇帆認為一方面要採取綜合措施穩定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在管住人流的同時,暢通物流;採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可突破財政赤字不超過GDP3%的常規限制,提請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增發1萬億特別國債,用於支持中小企業減稅降費和對疫情地區進行轉移支付;

採取適應財政擴張的貨幣政策,建議央行加大購買國債的力度,在二季度疫情緩和後進一步降準降息;對因此次疫情防控而延長的假期實行補工;動員各地區各部門因地制宜出臺針對中小企業的紓困措施。另一方面要採取積極政策推動製造業復工和復產,建議加快如下幾方面改革:儘快落實農民工在城市落戶的有關政策,快速解決製造業用工短缺問題;取消企業住房公積金制度;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實行年金制度,並疏通企業年金投資資本市場的渠道和機制;想方設法降低物流成本。

就如何在復工潮下做到確保“抗疫”與經濟兩不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新冠疫情經濟影響與對策”課題組認為,一是政府復工通知切不可變成“幸運大抽獎”,不能出現復工政策猶疑、反覆的狀況,以免打擊企業信心。二是關鍵民生物資採購切不可“手速秒殺”,穩物價、保供應也是重要戰場;三是權威信息切不可效仿“自媒體發佈”;四是中小企業債務切不可成“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五是中國進出口切不可出現斷貨、退貨,要考慮設置專區、專廠、專人、專線,復產推進出口;加大對進出口企業的財政、金融、就業、物流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出口退稅力度;加大對跨境電商的相關支持力度,增加網上貿易、電子商務,促進企業電子貿易;加強中美經貿合作與協調。六是居家隔離者切不可頻頻體驗退單、斷供。七是衛生防疫切不可成為“個人設置”。八是傳統飲食切不可變成病毒源頭“背鍋俠”。九是公司治理切不可變成公共治理的“接盤俠”。

就努力避免疫情影響從實體經濟蔓延到金融體系,李文龍和張國力建議:一要確保全國交通物流網暢通。嚴禁破壞式阻斷道路,為企業復工等提供物流保障,避免出現2003年因生活與生產資料結構性短缺所導致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快速上漲。二要定向降準100個基點。此舉不僅應有助於增強市場信心,還確保資金切實流到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與地區,避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資金鍊斷裂。三要幫助企業渡過當前難關。對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行業如交運、旅遊、餐飲和住宿,應從稅費、金融等各個方面予以支持,為其未來發展及轉型提供喘息機會及空間。四要幫助受衝擊員工轉型。此次疫情對技能複雜程度低且無力轉崗員工的衝擊最大。對於這些員工,應加強新形勢下的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儘快掌握新的技能及重新上崗。五要幫助傳統企業轉型。以此次疫情為契機,根據行業經濟發展方向,鼓勵傳統企業主動加速向數字化以及線上業務轉型。六要對有市場爆發需求的新行業應加大投資以及引導力度。

尤其是重視對5G、人工智能及數字經濟的投入與發展,進一步支持線上與智能無人服務業發展,並創造新的需求及就業崗位。七要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穩定民營經濟才能穩就業與穩經濟,因此須進一步增加對民營經濟的扶持力度,包括降低稅負、適當放寬融資條件、擴大應急資金救助。


更多閱讀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