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這首懷古詞,只輸蘇軾和王安石

縱覽歷代諸多豪放詞,大多離不開懷古傷今,感時傷世的路子。

在眾多此類詩詞中,最為耀眼的,當屬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其次便是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有這兩首詞在前,其他的懷古詞寫得再好,都會黯然失色。

但凡事都有例外。這首後人所作的《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雄渾有力,淒涼悲愴,竟有一種與前作試比高的氣勢。

這首詞的作者叫薩都剌,是一位少數民族詞人,被稱為“雁門才子”,出生於世代傳經的教士之家。他所作的這首詞,便是繼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之後,寫得最好的金陵懷古詞。

《念奴嬌》:這首懷古詞,只輸蘇軾和王安石

雁門才子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

(元)薩都剌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雲檣櫓,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

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冷,鬼火高低明滅。歌舞尊前,繁華鏡裡,暗換青青發。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在這片秦淮煙雨中,留下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懷古之情。而這首《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與歷代的金陵懷古名篇相比,也絲毫不遜色。

《念奴嬌》:這首懷古詞,只輸蘇軾和王安石

懷古佳作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石頭城即是金陵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吳、楚則是指今天的江浙一帶。

這三句,說自己登上金陵城,舉目四望,感到吳楚一帶的天空都低垂了。眼前只剩下空虛渺茫,和一片蒼莽。

起首的三句便從宏大處著眼、下筆,寫得非常雄渾有力。

接下來,薩都剌指點著曾經繁華的地方,感嘆現在還剩下些什麼呢?只有青山依舊壁立,繁華之跡早已無處可尋。

但在這青山壁立的地方,曾經爆發了劇烈的戰爭:戰旗之多之密,彷彿連太陽都要遮住;戰船之高之大,好像可以與雲相連。

可是一番爭戰,結果又如何呢?只不過是留下一片“白骨紛如雪”的慘狀,供人緬懷和憑弔罷了!何況還有那麼多的英雄豪傑,將他們的智慧、勇氣乃至生命,都消磨在這條江的兩岸。

《念奴嬌》:這首懷古詞,只輸蘇軾和王安石

下片專注描寫南朝繁華的消亡。

在金陵,這個帝王們曾經居住的避暑離宮,如今已是荒涼寂寞、衰敗不堪。離宮裡的路,以及年年新生的芳草,再也沒有被皇帝的車輦壓過。

落日離宮,小路無人,只看見鬼火忽高忽低,忽明忽滅。這幾句由觸目之景而生感慨,用芳草、鬼火來襯托離宮的荒涼寂寞。

“歌舞尊前,繁華鏡裡,暗換青青發”三句,略微轉折,說自己在歌舞酒宴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變老了,鏡中的青發,也已經悄悄變白。

蘇東坡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從懷古轉到感嘆自己: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薩都剌也是這樣,從對古人的嘆息轉為對自己的感嘆傷懷。在這種既悲古人又悲自己的深痛大哀中,薩都剌最後吐出兩句悽愴的悲語,對全詞的悲情作了一個總結: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念奴嬌》:這首懷古詞,只輸蘇軾和王安石

這首詞將山水描寫、登臨懷古、傷時感世以及自嘆身世相綰合,把眼前之景物、胸中之感慨,交匯於筆端。

雖然豪邁之氣稍遜於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但這首詞兼具深沉、淒涼、悲慨和豪壯,也是難得的佳作,亦是繼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之後,寫得最好的金陵懷古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