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明天就是二月十九

先給大家看看朋友圈的蒗菇粿

圖片來源@熊貓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寧化客家節慶多,從農曆正月至十二月,每月均有傳統節慶。

民間流傳的節令謠是:正月新年酒,吃過二十九;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三月清明節,醮地(掃墓)紙錢淋雞血:四月八,婦娘結伴朝菩薩;五月端午節,家家都把粽子扎;六月十一,迎神扛菩薩;七月十五中元節,做粿燒紙鬼來接;八月中秋節,雞、鴨、月餅閤家吃;九九重陽節,買把雪薯刮;十月十五做完冬,鄉間餈粑比豔

[yā][tiá](意為漂亮);十一月冬至買狗殺;十二月蒸糕釀酒把春接。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二月十九日,傳說是觀音菩薩生日,名為觀音九,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做蒗菇米粿,敬神後自吃。

蒗菇米粿做法頗為複雜。事先要上山下田採摘蒗菇。蒗菇是一種草本植物,學名鼠麴草,本地稱蒗菇,具有補脾去溼,清熱解毒之功能。該草喜陰愛潮溼,生長在田間地角。每到春季,生長旺盛,現蕾開小黃花。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做粿用的蒗菇,要採摘嫩莖葉及花朵,洗淨後切碎搗爛,選用上好白米,洗去糠塵後,隔前一夜用清水浸透,磨成米漿,再將米漿置於鍋中用文火,邊煮邊攪至熟透,剷起放簸箕中,加入搗爛的蒗菇,充分搓和後,即可做成各種形狀的米粿。如愛吃甜的,則摻進紅糖;愛吃鹹的,則摻進適量用硬雜木燒成的鹹灰泡瀝出來的鹹水;如求好吃,則可用瘦豬肉、春筍絲、韭菜等做成餡,包成蒗菇包子。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不論哪種做法,該均聞之有異香,吃之有奇味。既是美食,又是藥膳。一般人家少則做一、二十斤,多則做三、四十斤米的,可吃上五至七天。這無疑是寧化客家人巧用藥草製作食品的智慧結晶。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寧化客家人觀音九吃蒗菇粿的習俗緣起何時?無從查考。老人們都說,這是替長年辛勤為農業勞作的耕牛吃草。

據傳,有次天宮集會,觀音菩薩出班奏道:“人間勞動耕作辛苦,請玉皇大帝派神牛下凡助民耕作。”玉帝准奏,降旨派神牛下凡。但神牛死也不願下凡,玉帝問何原因?神牛說:“人間心情難測,我下凡辛勤勞作倒也罷了,他們會把我宰殺烹食,因此,我不敢去。”觀音菩薩立即出班勸說:“人間正在修善,不會食你,假如你在凡間真會被宰殺烹食,我就替你吃草。”東海龍王也出來擔保。由於觀音和東海龍王兩人極力勸說,神牛隻好遵旨下凡。

神牛到了凡間,讓牛子牛孫供人使役,豈知終年辛苦還照樣被人宰殺烹食。神牛於是上告玉皇。觀音為了履行諾言,於每年二月十九日自己生日那天,採集蒗菇野草做成米粿,以實踐吃草諾言,逐漸成為寧化客家習俗。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客家二月觀音九,蒗菇粿餈家家有

聽說寧化的蒗菇包子很好吃

你們喜歡哪種蒗菇粿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