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今天分享一個可能會顛覆你認知的觀點。

在我們的觀念裡,一個有見識的人通常談吐不凡,很容易在眾多人中脫穎而出,被人記住。

而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人見識的深度和廣度,往往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但在生活中,還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警惕,那就是:

一個人所謂的“見識”越多,可能會讓他在不知不覺中走向平庸。

為什麼這麼說?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會找到答案。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泛見識多,深見識少,是多數人的通病!

看了一集《非你莫屬》。

第一位女選手,本碩都讀供應鏈管理,有海外留學背景。

專業展示時,她說起宜家在物流方面的成功特色:

“引進把倉庫和商品相結合的傢俱市場,客戶覺得像在逛倉庫,其實更能把產品推銷給客戶。”

剛答完,一位嘉賓批評說:這屬於業餘愛好者的回答,和供應鏈不相關。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另一位嘉賓質問:你知道研究生和本科的區別嗎?本科打基礎,研究生對整個架構和體系,從研究到實踐,都要有深度作品。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第二位男選手,曾在地鐵系統工作,後來教雅思英語。

他這麼介紹自己:在英語專業裡,機械學得較好;在機械專業裡,英語學得最好,想找培訓工作。

嘉賓直接與選手英語對話後,發現他口語不夠流利。

對於培訓,有嘉賓認為選手有潛質,只需安排內容即可;有嘉賓反對,認為培訓師必須很專業、有經驗,才能調動所有人,瞭解企業生存的哲學和戰略。

我的理解是:做初級講師可以,但高級講師夠嗆。

在我看來,這些選手身上攜帶著多數人的通病——泛見識多,深見識少。

“泛見識”,就是缺乏由量變引起質變的理論和實踐,經不起細問,易露出馬腳,看東西浮光掠影,想問題點到即止,追求表面,忽略深層,曾經模糊地接觸過,就自認為有見識。

職場上,泛見識的員工好像肥皂——所見即所得,還滿是泡沫;

而深見識的員工好像冰山——除了可見部分,底下還有強大的知識儲備。

一般領域有泛見識就罷了,但連職業領域也充斥著泛見識挺可怕。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泛見識多,深見識少,有多麼坑人!

一是因泛見識而沾沾自喜、忽略行動。

作家蔡壘磊,前幾年碰到一個人,從小地方來,接收信息少,他看到幾篇雞湯文,覺得很有道理,就把這些內容摘抄下來,還剪下一部分時刻激勵自己行動,後來他比大部分人優秀。

為什麼很多比他有見識的人,反而在懷疑、猶豫、鄙視、嘲諷中一無所獲,源於他們有個現代年輕人的通病,泛見識多,深見識少。

因為泛見識多,所以對知識品質的要求變高,由於信息過載,停留在每個知識點上的時間變少,思考的時間和深度不足,導致欠缺底層邏輯的推演能力。

於是出現“沒有見過世面+認為道理正確+認真踐行的人成功了。而見過很多世面+從而對這些道理不屑一顧+無法引發行動的人卻一事無成”的現象。

二是因泛見識而變得狹隘、小看他人。

之前朋友做東,邀請留過美國和日本的海歸同學吃飯。

海歸同學全程指點江山,一下是國外某領域的研究領先十年,一下是把歐美和東南亞都旅遊個遍。

可論及專業,錯誤頻出的談吐讓人生疑;論及旅遊,談資僅限在網紅景點打卡。

後來他讓朋友介紹相親對象,朋友提到一位優秀姑娘,羅列姑娘的亮點時,被海歸同學對女方年齡的問題打斷,83年的海歸男一聽女方是87年,就直言歲數大。

泛見識可能比沒見識好。

但如果以為自己有見識,變得狹隘,看不起別人,簡直比沒見識更恐怖。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泛見識多,深見識少,區別很明顯!

在職場劇裡,我覺得美劇比國產劇領先,算是職場的仿生課堂。

律政劇《傲骨賢妻》,製作人兼編劇羅伯特·金和米歇爾·金夫婦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在法律界奮鬥半輩子,精準到位的法律儲備,使法律戲份極具看頭。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美國編劇多為專業素養深厚的大神,《律師本色》的編劇凱萊,本身是名律師;《急診室》的編劇麥克·克萊頓,畢業於哈佛醫學院。

據說美劇凡是涉及專業內容的劇本,會請專家補充,叫“劇本醫生”。

而國產職場劇,用男女的感情糾葛和戲劇的家長裡短,來推動劇情,鋪墊半天要展現角色的專業和厲害時,常常讓人失望。

有些編劇對所寫行業只有泛見識,想當然地寫劇情,隨所欲地編故事,經不住推敲。

有深見識的人,往往一句頂萬句。

有人問日本料理和法國料理的不同,有泛見識的人會羅列菜名,講冷知識,提供大量無關信息用以炫技。

而有深見識的山本徵治說,“日料是減法,法餐是加法“,這滿足了人們對專家回答的期待。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原研哉說:“白色不是一種顏色,而是一種感受,代表空的感覺。”

這話讓我瞬間體會到,設計師多年資歷和思考的化繁為簡。

泛見識的人滔滔不絕,用雜亂信息沖淡焦點,深見識的人一下點出關鍵,一語道破玄機。

具備相關學習或工作經驗,紮紮實實升級打怪,不辭辛勞掘井及泉,認真動腦舉一反三,擺脫表面相似性,透過現象看本質,深諳學而不思則罔,對規律和人性有深層次理解,對愛好或職業,真正投入熱愛和精力,才能產生深見識。

泛見識多,深見識少,如何去避免?

這個時代,很容易讓我們產生泛見識而不自知。

一篇文章就揭露了行業乾貨,一個帖子就告訴你人生體驗,小視頻上只有高潮歡樂的部分,專業化分工讓人只懂一環,跳槽頻繁讓人沉澱不足。

或許對於一般領域,泛見識就夠了,但自己得知道那只是泛見識;對於自己從事或愛好的領域,用好這三駕馬車,把泛見識轉化為深見識。

1.好奇心

我曾有個同學,在北京讀大學,當年大一開學,她的校內網上說北京地名怎麼都是XX屯、XX營。

過了一段時間,她寫了一篇很長的帖子,從北京各種地名,深挖命名由來和歷史演變。好奇心的發酵,讓人變得豐盈。

好奇心是正反饋,你學到的新鮮事,有各種各樣的聯繫,這讓你想學習更多,會對越來越多的事情感興趣。

2.執行力

有個北大的青年說,名校生都見過世面,見過世面不是說出國或去了高大上的場合,而是知道人可以拼命到什麼程度,優秀到什麼程度。

久而久之自己形成分母心態,覺得自己不夠聰明刻苦,自己去做可能也做不好,習慣了看著別人優秀。

這遠不及自己變優秀的過程吸引人,做好每天的計劃,像和今天簽了合同一樣,一整天去落實,睡前給自己交代。

3.洞察力

知乎上有個帖子,答主說她經常通過團購網站,參加活動,體驗服務,覺得花錢能增長見識。

我覺得她所謂的見識,可能只是站在消費者立場的泛見識,只接觸到行業終端,局部而片面,卻以為花錢就能買到見識。

其實洞察和深思,才是獲得深見識的最佳路徑,腦子裡辯證、邏輯、動態、對比、遞進、發散、聚焦、覆盤等思維工具用得門清。

我們每個人都聽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精華卻在後半段上:

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免責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轉載眾多,或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十分抱歉。如來源標註有誤,或涉及作品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及時予以更正/刪除。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2.如果喜歡更多股權和管理知識乾貨,請關注本號【一棵松商業資訊】。

3.關注後私信或評論區回覆“198”,可以為您提供股權諮詢服務,並且有機會獲得《股權結構設計方案》、《公司股東進入與退出機制》、《股權融資協議》和《股東合作協議書》等股權激勵落地工具表單,實用性超強!!!

你那麼平庸,是因為“見識”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