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柞水】柞水縣名的傳說

柞水縣得名於1914年6月,是1913年1月撤孝義廳設孝義縣後,因與山西省孝義縣同名,故取古柞水之名將孝義縣改為柞水縣。查《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柞”字為多音字。讀zuò時,表示櫟的統稱,如柞蠶、柞絲、柞櫟;讀zhà時,表示地名。柞水,在陝西省。《水經注》:柞水,水名。漢水支流旬水又東,南逕旬陽縣,與柞水合。水西出柞溪,南流徑重巖堡西,屈而東流,徑其堡南,東南注於旬水。

古柞水因何得名?說法不一。


【讀柞水】柞水縣名的傳說


一說,因“境內乾祐(人們便於書寫,將祐寫成佑)河水,兩岸盛產柞木,易名柞水”。


又說,縣城有個財主姓“魚”,富甲一方,很有號召力,沒有人能治得了他,朝廷派官員也管不了。後來又派了個叫管來的官員就任,他知道此事,在就任前找人算了一下,該怎麼辦?算命的說,要滅此人氣焰,就只有讓他家道中落才行。具體方法是給縣城改個名吧。此人不是姓“魚”嘛!魚,沒有水能活嗎?把水斷了,魚不就死了。於是,官員到任後立即把縣城改名“榨水”,後來慢慢演變為“柞水”。


【讀柞水】柞水縣名的傳說

柞水山溝坡嶺的小地名與陝南大多數地方一樣,具有濃厚的移民色彩。柞水商初始有人煙,古為中原流放地帶,人居稀疏,早期居民多隋朝南山伐木勞工隱居和唐代土地政策激勵移民墾荒而居,近代則以清順治、乾隆年間兩次大的移民為多,“插草為標”“佔山為王”是移民擇居的重要特徵,也是柞水乃至整個陝南地區小地名的重要源由。諸如王家山、張家坪、白家坡、張氏溝、郭家寨、黃家凸、趙家灣、方家嶺、顏家莊、李家砭、陳家院等,都以最先在這裡居住的人家姓氏而得名,至於後來因遷徒等原因,已無人居住或無此姓氏人家居住,但該地方仍叫原來的名字。


【讀柞水】柞水縣名的傳說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柞水的一些小地名在全國漸漸有了名氣,如小峪口的秦嶺長隧群、石甕的柞水溶洞、牛背梁的國家級動物保護區、下樑的柞水火車站、九天山森林公園等。隨著重大項目的建設,這些小地名蓬蓽增輝、聞名遐邇,它不僅記載了柞水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成就和前進的步伐,而且象徵著柞水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徐家道 楊傳安 吳學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