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1》

瓷質的蓋碗,是茶桌上必備的泡茶工具。

梁實秋曾在《喝好茶 往事如煙》中寫,當年有人從大陸返回臺灣,帶給他一隻舊瓷蓋碗。

洗得乾乾淨淨的,看上去嶄新如簇。

其實那是他三十年前,天天泡茶使用的舊物。

梁先生睹此舊物,勾起往日心事。

不禁黯然,又不禁感嘆——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這位現代文學大師對蓋碗情有獨鍾,想必,是因為蓋碗身上有著非凡的魅力。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白瓷蓋碗泡茶的好處,在此前的文章裡,已經反覆多次提及。

想來經常關注村姑陳文章的讀者們, 已經對蓋碗的特點,熟悉異常。

隨便的向他們提問,列舉白瓷蓋碗的二三好處,受訪者們肯定能輕鬆應答:

性價比高,不吸香氣,出水快,不留茶垢,任何茶都能泡……

更何況,在茶葉的專業品評比賽裡,一貫使用蓋碗。

因為蓋碗是最客觀的,就像鏡子一樣。

茶是什麼樣,泡出來就是什麼樣。

所以用蓋碗泡茶喝,可以喝到好茶本來的味道。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2》

然而這天,有茶友過來反饋了。

“聽了你的意見後,買了個蓋碗泡茶,一點也不好用。”

“很燙手,出水也有問題。”

咦,還有這等怪事?

於是,便請那位茶友發來那隻蓋碗的圖片。

無圖無真相,有圖才好找原因。

這一看,答案就立即明瞭。

原來,那個蓋碗泡茶燙手的問題,出在了器型上。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那位外省茶友買入手的蓋碗,屬於偏日式的。

瓷質的光澤看起來,倒是不錯。

不過,它的器型上,卻沒有設計碗沿。

這樣的“無沿”蓋碗,如同一座沒有屋簷的房子,構造比較怪異。

長年喝茶的福建人,一看到這隻蓋碗,就知道它肯定會燙手。

why?

因為實用性不高,器型設計不像用來泡茶的,更像是擺設在櫃子裡的觀賞品。

究竟,碗沿的存在對蓋碗而言,有什麼作用?

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一是防燙,一是確保順利出湯。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3》

有碗沿的蓋碗,為什麼不容易燙手?

這點,得從蓋碗泡茶的使用過程說起。

通常而言,在往蓋碗內注入沸水泡茶後,水的熱量會不斷的散開在周圍。

合上蓋子後,熱量不斷隨著碗壁往上爬升。

到最後,達到了 “頂峰”後,大量的熱聚集在蓋碗的邊沿,集體的等待散熱。

如果這時,買到的蓋碗沒有碗沿。

那麼在倒出茶湯,泡茶人的手難免要直接用大拇指和中指,握住蓋碗的散熱位置。

當指腹觸碰到滾燙的瓷壁時,炙手異常。

如同直接伸手去抓,燒烤爐裡放了半天的鐵板。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可見,在沒有佩戴專門的護手套,防燙裝備的情況下,如果直接用無碗沿蓋碗泡茶。

真可謂是,不怕燙的“真勇士”也。

玩笑歸玩笑,要說到實際的泡茶用途。

碗沿的存在對蓋碗來說,不可或缺。

至少,在符合人體工學的角度看。蓋碗的蓋碗越是寬,越不容易燙手。

因為有了碗沿的加入,泡茶人的手可以直接握在碗沿上。

不用直接觸碰被燻燙得極高溫的碗壁。

自然而然,就不會燙到手指了。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4》

有碗沿的蓋碗,為什麼茶湯倒出更順暢?

提到這茬,先來說點題外話。

由於南方多雨,所以在不少傳統民居的設計上,屋簷都是必不可少的。

最簡單基礎的——茅草屋。

它的屋頂設計就得是尖的,屋脊凸出。

這樣一來在下雨的時候,房頂才不容易積水。

古代的文人寫聽雨的詩句,少不了屋簷的出場。

閒時坐臥屋簷下,聽得雨打窗稜聲。

可見,“簷”的存在,可以讓由天而降的雨水,更及時的掉落在地面。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同理的是,蓋碗的“沿”作用也是如此。

碗沿,是茶湯倒出過程必經的橋樑。

有了沿的蓋碗,茶湯才能乖乖的倒進公道杯內。

不會亂灑,不易亂滴,更不會染髒桌布。

更重要的是,不容易燙到泡茶人的手。

要不然,在使用無沿蓋碗泡茶時,一旦傾斜它的身體出湯。

那麼蓋碗內部的茶湯,就會順著碗壁,滴流在桌面,甚至將滾燙的茶水倒流淌到泡茶人的手部。

這相當於,無沿的蓋碗只要一出湯,就會立刻變成燙手山芋。

又燙手,又容易將茶湯灑得滿地都是。

光是這一想,就覺得實在很惱人。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5》

無沿的蓋碗,泡茶不實用。

那麼,就實際的泡茶過程而言,如何挑一個既好用,又不容易燙手的蓋碗呢?

首先,挑材質。

一隻用於泡茶的蓋碗,以瓷質為佳。

至於粗陶、紫砂、玻璃等材質的蓋碗,一應不推薦使用。

粗陶和紫砂,沒有經過完全的燒結,內部的“氣孔”多,容易吸收茶香。

而玻璃材質導熱快,容易燙手。

更何況就質感而言,從古到今,茶具的材質素來推崇以瓷為貴。

瓷,本身經過了高溫度的燒結,質地緊密。

並且經過釉燒後,成品的陶瓷摸上去,手感更加的細膩。

瓷質的蓋碗,尤其是白瓷質的蓋碗,屬於茶具的主流。

白瓷蓋碗泡茶,既不容易吸香,也不易殘留茶漬,方便清洗。

每次泡茶使用完畢後,簡單的用清水搽拭,便能夠回覆光潔如新的狀態。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其次,挑器型。

不容易燙手的蓋碗,整體器型具備以下特點。

蓋碗的碗沿略寬,蓋鈕略高。

因為我們在泡茶出湯時,手指握住的位置,分別如下。

大拇指和中指,抓在碗沿。

而食指則摁在杯蓋的蓋鈕上,控制出湯開口,傾倒茶湯。

這樣一來,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作用力,能穩妥的拿起蓋碗出湯。

碗沿的防燙作用,上文已經詳細介紹。

而蓋鈕的防燙隔熱,作用相似,隔開蓋子上源源不斷聚集的熱量。

所以,在適量的範圍內,碗沿越款,蓋鈕越高,越有利於防燙。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再則,看容量。

泡茶的蓋碗,既不用選太大,也不用選太小。

容量過大的蓋碗,注水泡茶後,整體會變得很重手。

這時,對大部分女性泡茶人來說,就很不友好。

因太過重手,容易有拿不穩,摔破蓋碗的風險。

再加上,大蓋碗泡茶時,茶香散失速度更快,不好把握。

模樣略顯笨拙的大蓋碗,不論是從實用,還是從美觀層面,得分都不高。

而容量小巧的蓋碗,適合一人喝茶。

如果是和兩三好友一同喝茶,那麼茶桌上就會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每一衝的茶湯都不夠分。

由此可見,泡茶更適合選容量標準的100-110ml,不大不小的蓋碗沖泡,更加實用。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最後,看薄厚。

白瓷蓋碗泡茶,瓷壁建議選薄一些的。

泥料好的,瓷質薄的蓋碗,散熱效果更快,更好。

注入沸水泡茶後,能快速的將熱量散開。

於是,泡茶的時候,不容易燙手。

而瓷質胎壁過厚的蓋碗,不僅散熱偏慢,還略為重手。

從泡茶的手感而言,整體不夠輕盈。

故而,泡茶的蓋碗,不建議大家選瓷質太厚的。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蓋碗不好用,燙手,而且出水有問題?

《6》

舊式的房子裡,屋簷不可不少。

四方屋簷圍在當中的,屬於庭院。

庭院內,設水井,栽花草。

每當花開的季節,一枝鮮花探入,意趣盎然。

下雨的時候,坐在欄杆處,潺潺的雨腳從簷下過。

滴答的雨聲,點滴到雨歇。

屋簷斜入一枝低,欲為形容頗費思。

蕭灑花裁冰腦綴,橫斜幹倚鬥榴垂。

而至於泡茶的蓋碗,不能缺了碗沿。

無沿蓋碗泡茶,燙手,出湯不順利。

而有沿的蓋碗,才是茶桌上經典、實用的風景!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