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谁来关注因疫情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

子予虚实


疫情过后身心健康只能让时间这副良药慢慢冲淡心中那些惊恐与伤疤。


小朱说电动行业那些事


疫情过后,经历的每个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有所感悟,或者留下一点痕迹。

1、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要相信疫情过后自然的痊愈能力。

有调查表明,在911之后,接受集体哀伤辅导的一些人比没有接受的走出哀伤的时间要更长一点,所以在这个点上,我们都要相信自然强大的痊愈能力。

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做一点事情,就譬如,在疫情期间失去亲人来不及告别的,那按照中国的习俗,历来注重丧葬的仪式,可以把这些仪式补上,该宣泄情绪就宣泄,把哀伤的过程感受一遍,然后接纳,直至有一天会疗愈。

2、对于许多一线的亲历者,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等奋战在一线的亲历者,可能在疫情过后会有一些创伤,和上述哀伤无力自愈的,需要寻求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

3、在疫情过程中,可能不是疫情引发的,但在疫情爆发期间可能暴露出来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无法自愈的,也是建议寻求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

这次疫情期间,无论是官方还是行业、民间,都有大量的公益热线,这样的服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相信相关部门也会重视心理重建,会有一些专项项目给到相关人员。

另外,社会上的专业机构,也都会提供响应的服务。

因为心理健康问题,遵循“不求助,不帮忙”的原则,大众需要关爱到自己,如果发现需要帮助,去寻求相关的帮助。


倪倪说


岁末年初,国内爆发了新冠病毒的疫情,在全体人民的团结努力下,目前已控制住疫情并逐步开始了复工复产,这场灾难也迎来了春暖花开。然而国际卫生组织(WHO)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约20%-40%的人在灾难之后会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调,这些人不需要特别的心理援助,他们的症状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得到缓解。30%-50%的人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援助会使症状得到缓解。而在灾难一年之内,20%的人可能会出现严重心理疾病。因此心理重建也至关重要。

    由于每个人应对灾难的承受能力不同,所针对的心理建设也有所不同。针对个人来说,首先要评估自己是否受到了心理创伤,如果没有对自己赵成影响,那心理重建也无从说起了。倘若自己评估后确定受到了创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处理:

    首先是勤于自助, 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然后主动应对,借用自己过去熟悉的、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去应对。但自助强调的是自主性,并不是说遇到心理问题要一个人“死扛”。

    其次,“扛不住”了,一定要善于求助,家人、朋友、同事、老师,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支持系统,调查显示,这样的支持对很多人非常有效。当身边没有社会支持系统,或身边的人不方便讲、不理解自己时,就应该向专业心理帮助机构求助,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等,都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可以寻求他们的帮助。

    第三方面,就是乐于互助,主动伸手帮助自己身边的人,特别是发现个体面临严重危机时,更要主动关心、主动帮助。勤于自助、善于求助、乐于互助,这是我们认为的心理健康的理念、原则,也是策略。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生活中“灾难”无处不在,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良药。每个人的心理都健康了,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永飞刺客


心理创伤的正确评估是心理疏导和干预的基础。建议通过评估可以知道哪些人需要干预,哪些人需要重点干预,哪些人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和精神科治疗。评估范围要涉及疫情重灾区、重点辐射地区、重点人群(死者家属、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等)、不同健康纬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创伤对象等。评估的目的是实时把握不同群体的心理失调状态,有针对性地死者家属群体、患者家属群体、医务人员群体等进行危机心理预警和引导管理。


敖彬普


遭受疫情影响尤其是疫区的群众,往往会受到心理挫折,产生惶惑不安、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难以入睡,食欲和消化减弱,感觉迟钝等等,常常伴随焦虑不安、消沉抑郁等。专家估计,大约20%的受影响人群会在一年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此外,焦虑症、抑郁症、生理心理疾病的人数会增加。因此,疫情后的心理重建刻不容缓。

无论战争、饥荒、天灾、瘟疫还是人祸,都深深影响着一代人乃至数代人,在他们的心理、人格和此后对世界、国家、社会、环境、人际、家庭和生命的意义的看法和行为,对科技发展、财富拥有、道德价值、自然与人、权力暴力、善良自私等等的认识,都有着几乎终生的阴影与负面影响。

如果考虑到目前的疫情防控实际上是人类面临的四个主要威胁之一(人类面临的主要威胁分别是流行病、核战争、自然灾害和小行星撞击地球)。我们就没有理由忽视这次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心理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灾后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针对灾难中受影响的大多数人,基于灾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采用心理教育、心理援助、心理疏导与心理训练等手段帮助其整合内在资源,科学应对灾难带来的种种压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和生活的专业手段,就是灾后心理重建。

因此,疫情防控和社会秩序重建中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刻不容缓。

专家建议:应用科学测量工具进行心理创伤评估和预警、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心理重建社会政策和框架、分层分群体分阶段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强化大众心理教育避免“疾病歧视”和“区域歧视”。

第一,应用科学测量工具进行心理创伤评估和预警

心理创伤的正确评估是心理疏导和干预的基础。建议通过评估可以知道哪些人需要干预,哪些人需要重点干预,哪些人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和精神科治疗。

评估范围要涉及疫情重灾区、重点辐射地区、重点人群(死者家属、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等)、不同健康纬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创伤对象等。评估的目的是实时把握不同群体的心理失调状态,有针对性地死者家属群体、患者家属群体、医务人员群体等进行危机心理预警和引导管理。

第二,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心理重建社会政策和框架

如果说更多的时候,心理疏导和干预是行业性、专业性工作。在经历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的群体性心理重建急需上升到国家社会政策层面。

我们面临“两个滞后”:

一是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卫生健康需求;

二是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滞后于公共卫生体系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建议尽快将心理健康的服务内容正式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中。根据2017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直到2020年,心理健康服务才开始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明显短板。

利用总结此次疫情防控的契机,系统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心理重建的“十四五”和中长期规划与相关社会政策。明确与“健康中国”相适应的公共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第三,分层分群体分阶段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建议分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等不同层次实施分阶段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工作。

重点地区是指武汉、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重点地区,疫情突发、城市交通中段、创伤信息密集、创伤人员众多,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区域。建议要将心理干预工作前置、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模式,综合使用心理援助、团体辅导、药物治疗等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法。

重点人群包括死者家属、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等。 在危机干预时,最重要的是危机心理治疗师必须尽快获得当事人的信任,与当事人建立关系;其次是确定当事人的心理需求,了解问题的所在;随后再与当事人一起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创伤性应激反应,必须确保当事人能接受进一步的心理治疗。在干预过程中,要求心理治疗师能 “设身处地”从当事人的体验出发,充分尊重和理解当事人的情绪行为反应,了解当事人的心理需求,尽快将当事人的注意力从过去的体验转入当下的生活和对未来的预期。

第四,强化大众心理教育避免“疾病歧视”和“区域歧视”

心理疏导工作要覆盖“特殊人群”。“特殊人群”是指不幸染病的个人和家庭、来自武汉和湖北重点疫区的人员等。

如前文所述,由于此次疫情发生机理和病毒来源的暂时不清晰、免疫和治疗手段的或缺等原因,会加剧人们对病后康复人员、来自武汉和湖北重点疫区的人员的“心理排斥”。

预期在疫情结束后相当时间,对于“特殊人群”以及周边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都很必要。对于“特殊人群”产生“疫病歧视”或者“区域歧视”,不仅不利于疫情防控和正常工作生活秩序恢复,而且会加大实际上已经康复人员和来自疫区人员的“心理负担”,建议要有疫后相关群体的心理专项辅导工作,帮助“特殊人群”以及周边人员理性、客观、科学处理人际关系。

建议有步骤开展针对社会大众的公共心理卫生健康宣传、咨询工作


一剑雕龙


人们遭遇严重的公共危机事件、且如果加上时间较长、外在限制较多时,比如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人的心理也会经历类似的五个阶段。

1、否认期。

这怎么可能呢?我不信。不相信这个疫情的严重性。最典型的就是很多人刚开始时根本不带口罩。

2、愤怒期。

“吃蝙蝠的人太可恶了”、“怎么没有提前防控呢?”、“那些被感染还到处跑的人简直是辣鸡”一片骂声。

3、协商反抗期。

大家都在想办法买口罩、买酒精,互相督促在家隔离别乱跑,甚至连夜抢未经证实的双黄连口服液,希望预防自己及家人感染;同时还有很多人在想办法如何更好地度过这无聊的时光,以及如何早点出去赚钱等等。

4、抑郁期。

发现没有更好的方法了,问题一时也解决不了,就会变得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干什么事都没劲…

5、接受期。

算了吧,就这样吧,认命吧。

人的心理一旦进入后半阶段(第四第五期),会出现严重的身心问题。

甚至观念、人格都会改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疫情结束后,对以后的生活、工作负面影响非常大。

所以大家看好了,如果你符合以上的情况,就要开始注意自己的心理情况了,进入后阶段的身心状态包括以下几种:

❶心理上压抑、抑郁,变得抑郁、低落或者易激惹(容易脾气暴躁)…

❷生活规律受到严重影响,比如生活规律被破坏,没有胃口,睡不着觉…

❸行为退缩,兴趣降低,动作迟缓、防御性行为增加。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干劲,整天蔫蔫的,做事磨蹭,或者沉迷网络游戏、电视,强迫性洗手、刷手机等。

❹认知迟钝、麻木。脑袋没办法深度思考问题,一拿起书本就想睡觉,甚至对危险情境都会失去敏感性,比如车来了不知道躲避。

❺观念、人格改变,认为这世界太可怕了,自己太渺小了,能力太有限了,不仅自卑,甚至还会自罪---我们作恶太多,这是大自然的惩罚等等。

所以我们综合多个心理专家的观点,整理了一些心理调整方法:

1、保证生活规律,给自己定一个日常生活计划,从起床到睡眠,那怕只是干一些杂事。规律生活不仅可以保证身心健康,而且可以保持我们大脑的警觉性。

3、提高身体体质。身体不仅可以保证抵抗感染的免疫力,也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吃饭、睡眠、多运动,都是需要的。

4、给自己定一些小目标,读书、看剧、减肥、学做菜、修理家具、学乐器、练书法等等都可以。

5、找乐子,看经典笑话、喜剧、相声,或者玩游戏等等。

6、多跟朋友、亲人聊天,多到群里分享聊天。

7、挑战一下自己的小脑袋,脑筋急转弯,逻辑思考题、写一篇文章,或者做一份商业策划…总之,不要让自己的脑袋停下来。

8、每天留一点时间静心放松、自我觉察,及时排除情绪,调整不适行为,有需要时及时寻找专业帮助。

当各种支持、援助慢慢地撤回,应激状态消除,一些其他问题才会渐渐显现。例如对疫情的不断回想,对人群密集的地方恐惧等等。

那可能才是心理问题的真正高峰期。

在此,我们希望正在经历疫情的人们,能够积极关注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自我调节或寻求专业帮助,以健康的身心状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与此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护家人朋友,给身边人打气,让身边的人相信明天会更好。


影视快递送


首先有家庭人员介入心理疏导,有社区和政府牵头。帮助由于这次疫情造成的心理创伤人员心里治疗和疏导。

毕竟家庭的力量是有限的。社区可以联系一些专业的疏导机构,对有需要帮助的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

疫情对整个大众的心理来说也是有很大的阴影的。新闻媒体应该首先站出来,对公众在信息方面进行心理疏导。

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对销售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 消除大家对疫情的后顾之忧。

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我相信他们会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迎接自己未来的生活。





用户琪琪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

每一次大的灾难发生、以及过后,对人的人理造成的冲击与创伤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这次疫情,其来势凶猛、传播速度快、蔓延地域广;封城、隔离措施空前。无论是对大众生活影响、心理压力,特别是失去亲人(所有家人)的人们,真的难以想象……

心理干预,是专业、科学、系统、有规律的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艰巨性。宣传、引导、关注、干预、关心、关怀……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是一项全面、长期、细致的综合性工作。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基届工作措施落实,社会组织分工合作,心理专家、老师积极参与,广大群众热心配合,形成一个社会大家庭的氛围和温暖。

一一这项工作,准备益早不以迟!行动益快不以慢!实乃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本艾生活


首先,避免灾难化的认知加工,让理性回归。面对同样的威胁,有的人反应适度,有的人过分恐慌,就是认知加工的差异导致的不同情绪反应。

比如有的人有些咳嗽就想到“完蛋,我是不是被感染了”而惶恐不安。

正确做法是及时带上口罩,先留意观察自己的症状,必要时先上网络就诊平台进行咨询。用积极的行动代替消极的思维发展蔓延。为了在某些特殊时刻迅速地回归理性,你还可以试着跟身边更理智的人讨论你的想法或决定。 避免信息过载而带来更强的焦虑。如果自己对疫情信息比较焦虑敏感,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的频率,如每两小时关注一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要求自己回归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如运动、娱乐、家务。


天航植保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基届工作措施落实,社会组织分工合作,心理专家、老师积极参与,广大群众热心配合,形成一个社会大家庭的氛围和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