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笠洲的民間故事


浮笠洲的民間故事

“龍湖浮笠”官名浮笠洲,意思是龍湖裡漂浮著一頂斗笠的小洲。佐壩附近的人習慣稱之為“張仙墩”或者“二姑畈”。

道光年《宿松縣志》介紹了“龍湖浮笠”, 龍湖浮笠見“古蹟”。“浮笠洲,在龍湖中,汀圓如笠,隨水上下。昔有仙煉丹於此,夜嘗有笛聲,漁人彷彿聞之。”佩服古人!寥寥數語,既說明了它形狀的奇特——在煙波浩渺的龍湖中間,有一個形狀像圓圓的“斗笠”,並且隨著洶湧波濤而忽上忽下,這不奇特麼?同時,畫龍點睛地說明浮笠洲有神仙在此煉仙丹——這就足夠了!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既然龍湖裡有神仙在此煉仙丹,而且那麼有聲有色,夜裡經常有悠悠的笛聲,有打魚人聽見了,這不就是神仙島麼。倒退2000年秦始皇老人家會大駕光臨這裡的!

浮笠洲不大,但是景色秀麗。孟晉先生老家就在橫路,離浮笠洲不遠。青少年時期經常到浮笠洲。他描寫了浮笠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迷人景色。

“浮笠洲,位於龍湖中間,在縣南三十里。此洲面積雖小,圓如箬笠,盪漾在碧波清澄的龍南蓮箬湖水面,風景佳美。春來,芳草如茵,水清似鏡,踏青放牧,雜沓紛紜。夏秋季節,洲畔荷花盛開,蒲葉如劍,蓮子、菱角、蒿米,都結著芳香果實,供人採賞。冬來,雁集寒汀,漁舟款乃,進入鷗鷺之鄉。無論在朝霞滿天的早晨,或月明星稀的晚上,水鄉景物,更是激灩迷人。”

浮笠洲有一段神奇的民間故事。這故事龍湖兩岸《佐壩鄉志》有長篇《龍湖 浮笠》、《千嶺鄉志》上有《浮笠洲》,而1990年版《宿松縣志》520頁有《龍湖的傳說》。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龍湖是一座人煙稠密的龍門鎮,鎮裡住著幾百戶人家。

有一年,東海龍王澆雨救旱卻造成澇災,淹死黎民數十萬。玉帝處罰龍王橫陳龍門鎮示眾3年。

開始,鎮中居民對腰身鬥粗,體長數丈的怪物很害怕,後來有人見它並不兇殘,竟然在饑荒年月把它殺了,鎮中居民均以龍肉充飢。玉帝得知,龍門鎮人殺龍食肉,非常惱怒,決定懲罰龍門鎮居民。“命雨母娘娘率雷公電母、龍子龍孫,暴雨三天,陷地九尺,蕩平龍門鎮!”雨母娘娘回奏:屠龍吃肉者該死,沒吃龍肉者跟著喪命,豈不是善惡不分,冤枉了好人,不如先查訪明白,再行懲罰!”玉帝准奏。雨母娘娘化作一個窮苦的老奶奶,來到龍門鎮察訪,得知除鎮東母子二人(母人稱二姑,子名張仙)沒吃龍肉,其餘居民都曾吃過龍肉,雨母娘娘便告知這母子二人說:“天要降難於龍門鎮的人,你們母子要準備逃難,早逃活不成,晚逃不得生,城隍廟石獅兩眼發紅正是逃難之時”,並將一隻斗笠贈與他們母子二人說是急難時有用,同時叮囑他們說:“這是天機,萬萬不可洩露,否則,自身難保!”張家母子正待發問,可一眨眼,老奶奶不見了。母子二人大驚,堅信這是神仙點化,母子倆急切地磋商起來,母親說“兒呀,我們不能光顧自己逃難,到時要告訴大家,救下全鎮人,我母子二人縱死也值得!”兒子十分同意。母子倆每日去城隍廟暗暗觀察石獅的雙眼。

這一天,當母子二人來到城隍廟,抬頭一看,石獅兩眼血紅,母親把斗笠往兒子身上一掛,命兒子快去東街通知居民逃難,自己向西街跑去。龍門鎮頓時響起了他們母子的呼喊聲“要遭難了,快逃出去呀!”鎮上居民素知張家母子為人誠實,不會訛詐,一時鎮中居民互相傳遞,一傳十,十傳百,紛紛扶老攜幼向鎮外逃去。

全鎮居民盡逃走了,唯獨張家母子還在到處尋人。眨眼間,黑雲密佈,大雨傾盆,龍門鎮房塌地陷,一片汪洋,斗笠浮起張仙,張仙站在斗笠上,呼喚著母親,正搜索間,見母親在眼前不遠的洪水中翻滾了幾下,被吞沒了。他淚如雨下,失聲哀號,縱身波濤。

災難過後,人們到處尋找他母子二人,只是在河下游乎緩處找到了他母親的遺體,為紀念這位善良的母親,人們把此處稱為“二姑畈”,並把她安葬在那裡,張仙的屍體則沒有找到,人們只得把斗笠擱淺處長成的沙墩尊稱“張仙墩”。

真的是有仙則靈。因為有這些民間傳和神話故事,龍湖浮笠在歷史上頗有名氣。它是龍湖水上絕無僅有的遊覽勝地,唐代詩人李白、羅隱曾到那裡遊過。清初知縣胡永昌有詩描寫此洲景色:

芳汀如笠覆平湖,上下隨波碧影孤。

羅隱詩名浮一葉,閭邱道氣浴雙鳧。

洲通蠡澤分帆渡,漁集寒天聽雁呼。

為憶此中多釣隱,應須騎馬問菰蒲。

佐壩很小,人文歷史不很長,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不過千年左右。龍湖孕育了佐壩,龍湖的傳說載入了官方文獻。

《佐壩鄉志》介紹《龍湖》“長度基本於鄉陸地相等,總面積10萬餘畝,名曰十里龍湖。諺雲‘春有茭筍夏菱蓮,冬捕魚鴨賣大錢。’” 並且說 “龍門鎮四周有城牆和壕溝。其中有數條大街,住著幾百戶人家。後因發大水造成地陷而成湖,因此地原名龍門鎮,故亦稱龍湖。”

龍湖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佐壩鄉志》介紹說,1952年慄樹漁民打澇起一塊大城牆磚,得勝山居民虞火寶80年代在得勝山腳下挖了許多大青磚、瓷花碗和湯匙。我住龍湖邊的二姐夫說他們屋裡人曾在龍湖“張仙墩”附近打魚,網兜住了龍門鎮城隍廟的金鐘,結果再怎麼用力也拉不動,割斷網而作罷。

佐壩鄉對面是千嶺鄉,我們稱之為“上岸”。兩岸隔著一條龍湖。《千嶺鄉志》341頁有篇《浮笠洲》。介紹浮笠洲位於青龍村石大屋組距湖中300處,面積20餘畝。

這只是傳說,先民代代口口相傳。至於龍湖何年何月形成,無史料可查,但民間卻是有根有據。那就是 “抓尾龍做清明”的傳說。

每年清明節前後,只要發類似龍捲風的大風暴,佐壩人都會說那是“抓尾龍做清明”。 “抓尾龍”佐壩方言,即禿尾龍。

“抓尾龍做清明”是不是龍門鎮地陷為龍湖的縮影?

距張雨墩僅300米處的石大屋為什麼叫青龍村?莫非當年龍門鎮就在這裡?

佐壩鄉火星、白洋、松巒三村合併叫龍門村,莫非當年這裡的人民是龍門鎮人的後代?

太多的疑惑有待考證。

眾口鑠金,它最有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