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笠洲的民间故事


浮笠洲的民间故事

“龙湖浮笠”官名浮笠洲,意思是龙湖里漂浮着一顶斗笠的小洲。佐坝附近的人习惯称之为“张仙墩”或者“二姑畈”。

道光年《宿松县志》介绍了“龙湖浮笠”, 龙湖浮笠见“古迹”。“浮笠洲,在龙湖中,汀圆如笠,随水上下。昔有仙炼丹于此,夜尝有笛声,渔人仿佛闻之。”佩服古人!寥寥数语,既说明了它形状的奇特——在烟波浩渺的龙湖中间,有一个形状像圆圆的“斗笠”,并且随着汹涌波涛而忽上忽下,这不奇特么?同时,画龙点睛地说明浮笠洲有神仙在此炼仙丹——这就足够了!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既然龙湖里有神仙在此炼仙丹,而且那么有声有色,夜里经常有悠悠的笛声,有打鱼人听见了,这不就是神仙岛么。倒退2000年秦始皇老人家会大驾光临这里的!

浮笠洲不大,但是景色秀丽。孟晋先生老家就在横路,离浮笠洲不远。青少年时期经常到浮笠洲。他描写了浮笠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迷人景色。

“浮笠洲,位于龙湖中间,在县南三十里。此洲面积虽小,圆如箬笠,荡漾在碧波清澄的龙南莲箬湖水面,风景佳美。春来,芳草如茵,水清似镜,踏青放牧,杂沓纷纭。夏秋季节,洲畔荷花盛开,蒲叶如剑,莲子、菱角、蒿米,都结着芳香果实,供人采赏。冬来,雁集寒汀,渔舟款乃,进入鸥鹭之乡。无论在朝霞满天的早晨,或月明星稀的晚上,水乡景物,更是激滟迷人。”

浮笠洲有一段神奇的民间故事。这故事龙湖两岸《佐坝乡志》有长篇《龙湖 浮笠》、《千岭乡志》上有《浮笠洲》,而1990年版《宿松县志》520页有《龙湖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龙湖是一座人烟稠密的龙门镇,镇里住着几百户人家。

有一年,东海龙王浇雨救旱却造成涝灾,淹死黎民数十万。玉帝处罚龙王横陈龙门镇示众3年。

开始,镇中居民对腰身斗粗,体长数丈的怪物很害怕,后来有人见它并不凶残,竟然在饥荒年月把它杀了,镇中居民均以龙肉充饥。玉帝得知,龙门镇人杀龙食肉,非常恼怒,决定惩罚龙门镇居民。“命雨母娘娘率雷公电母、龙子龙孙,暴雨三天,陷地九尺,荡平龙门镇!”雨母娘娘回奏:屠龙吃肉者该死,没吃龙肉者跟着丧命,岂不是善恶不分,冤枉了好人,不如先查访明白,再行惩罚!”玉帝准奏。雨母娘娘化作一个穷苦的老奶奶,来到龙门镇察访,得知除镇东母子二人(母人称二姑,子名张仙)没吃龙肉,其余居民都曾吃过龙肉,雨母娘娘便告知这母子二人说:“天要降难于龙门镇的人,你们母子要准备逃难,早逃活不成,晚逃不得生,城隍庙石狮两眼发红正是逃难之时”,并将一只斗笠赠与他们母子二人说是急难时有用,同时叮嘱他们说:“这是天机,万万不可泄露,否则,自身难保!”张家母子正待发问,可一眨眼,老奶奶不见了。母子二人大惊,坚信这是神仙点化,母子俩急切地磋商起来,母亲说“儿呀,我们不能光顾自己逃难,到时要告诉大家,救下全镇人,我母子二人纵死也值得!”儿子十分同意。母子俩每日去城隍庙暗暗观察石狮的双眼。

这一天,当母子二人来到城隍庙,抬头一看,石狮两眼血红,母亲把斗笠往儿子身上一挂,命儿子快去东街通知居民逃难,自己向西街跑去。龙门镇顿时响起了他们母子的呼喊声“要遭难了,快逃出去呀!”镇上居民素知张家母子为人诚实,不会讹诈,一时镇中居民互相传递,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扶老携幼向镇外逃去。

全镇居民尽逃走了,唯独张家母子还在到处寻人。眨眼间,黑云密布,大雨倾盆,龙门镇房塌地陷,一片汪洋,斗笠浮起张仙,张仙站在斗笠上,呼唤着母亲,正搜索间,见母亲在眼前不远的洪水中翻滚了几下,被吞没了。他泪如雨下,失声哀号,纵身波涛。

灾难过后,人们到处寻找他母子二人,只是在河下游乎缓处找到了他母亲的遗体,为纪念这位善良的母亲,人们把此处称为“二姑畈”,并把她安葬在那里,张仙的尸体则没有找到,人们只得把斗笠搁浅处长成的沙墩尊称“张仙墩”。

真的是有仙则灵。因为有这些民间传和神话故事,龙湖浮笠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它是龙湖水上绝无仅有的游览胜地,唐代诗人李白、罗隐曾到那里游过。清初知县胡永昌有诗描写此洲景色:

芳汀如笠覆平湖,上下随波碧影孤。

罗隐诗名浮一叶,闾邱道气浴双凫。

洲通蠡泽分帆渡,渔集寒天听雁呼。

为忆此中多钓隐,应须骑马问菰蒲。

佐坝很小,人文历史不很长,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不过千年左右。龙湖孕育了佐坝,龙湖的传说载入了官方文献。

《佐坝乡志》介绍《龙湖》“长度基本于乡陆地相等,总面积10万余亩,名曰十里龙湖。谚云‘春有茭笋夏菱莲,冬捕鱼鸭卖大钱。’” 并且说 “龙门镇四周有城墙和壕沟。其中有数条大街,住着几百户人家。后因发大水造成地陷而成湖,因此地原名龙门镇,故亦称龙湖。”

龙湖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佐坝乡志》介绍说,1952年栗树渔民打涝起一块大城墙砖,得胜山居民虞火宝80年代在得胜山脚下挖了许多大青砖、瓷花碗和汤匙。我住龙湖边的二姐夫说他们屋里人曾在龙湖“张仙墩”附近打鱼,网兜住了龙门镇城隍庙的金钟,结果再怎么用力也拉不动,割断网而作罢。

佐坝乡对面是千岭乡,我们称之为“上岸”。两岸隔着一条龙湖。《千岭乡志》341页有篇《浮笠洲》。介绍浮笠洲位于青龙村石大屋组距湖中300处,面积20余亩。

这只是传说,先民代代口口相传。至于龙湖何年何月形成,无史料可查,但民间却是有根有据。那就是 “抓尾龙做清明”的传说。

每年清明节前后,只要发类似龙卷风的大风暴,佐坝人都会说那是“抓尾龙做清明”。 “抓尾龙”佐坝方言,即秃尾龙。

“抓尾龙做清明”是不是龙门镇地陷为龙湖的缩影?

距张雨墩仅300米处的石大屋为什么叫青龙村?莫非当年龙门镇就在这里?

佐坝乡火星、白洋、松峦三村合并叫龙门村,莫非当年这里的人民是龙门镇人的后代?

太多的疑惑有待考证。

众口铄金,它最有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