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瞭解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續)


深入瞭解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續)

三、確立皇權

秦朝以前,統治者最高的稱號是王。商、周時君主都稱為王。後來周王室衰微,群雄並起,各諸侯國君也相繼稱王。但是,經過十年左右的兼併,其他六國的國王都成了階下囚。秦王面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深感“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於是,秦王下令說:“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伐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於是王綰、馮劫、李斯等人與博古通今的博士們商議後,對秦王嬴政說:“以前五帝時,不過統治方圓千里之地,而且周邊的少數部落只是時向時離,但是天子也沒有辦法。現在,陛下興義兵,平定天下,這是自古以來沒有的功業,三皇五帝也沒法與陛下相比,所以請陛下尊稱秦皇,自稱為朕,命令稱為詔。”但嬴政認為應採用上古帝位號,稱“皇帝”,並立即制命天下。在制命中,嬴政決定自稱始皇帝,後世繼承皇帝者以數計,為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這樣,秦始皇就成為秦王嬴政的稱號,皇帝也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專稱。

為了神化皇權,秦始皇在議定帝號後。還規定了玉璽制度。由秦始皇下詔,李斯書寫,後由工匠製成的玉璽,上面勾交五條龍,方四寸,其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成為皇權的象徵。

在確定皇帝稱號後,秦始皇為了加強集權,對原來的中央和地方管理體制進行了變革,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官吏都由皇帝任命。

秦朝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長,它的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秦丞相多設左、右二人。秦朝建立之初,分別以隗狀、王綰為左、右丞相,後來則有右丞相馮去疾和左丞相李斯。在秦始皇統治時期,不但丞相的任免完全有皇帝決定,而且各項政事的處理,也完全取決於皇帝,丞相併無決斷之權。

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工作,同時還要幫助丞相處理政事。在秦朝以前就有御史一職,但只是很低微的一種官職,秦始皇為了牽制相權,加強監察,於是改設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太尉的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軍事事務,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軍事長官,太尉在戰時有領兵作戰的權力,但是沒有權利調兵,軍隊的調動權只屬於皇帝一人。

在三公下,秦朝還沒有九卿(但是數目不只是九),分掌朝廷和國家的不同行政事務,分別受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領導,並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朝的九卿主要有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輿馬的太僕、掌邢闢的廷尉、掌諸義蠻夷的典客、掌親屬的宗正、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的少府、掌列侯的中丞、掌皇后太子家的詹事。

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行政機構,是秦朝封建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核心,是絕對聽命於皇帝的最高權力機關。

秦始皇在地方上的統治方式是推行郡縣制,不再實行分封制。

在統一之初,秦朝曾經發生過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爭論,眾臣贊同以分封制度實行統治,惟有李斯持異議,他指出:“周文武所封弟子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之,甚是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根據李斯的建議,秦始皇決定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上郡、巴郡、漢中、蜀郡、河山、隴西等三十六郡,後又隨著邊疆的開拓,增設了南海、桂林、象郡等,至秦滅亡,秦共設置過四十八郡。

郡是秦朝在地方設置的最高行政機構,主要官吏有郡守、郡尉、監察史。郡守是一郡的行政長官,其職責是掌管一郡的民政、司法、監察乃至財政、軍事等,以及維護地方統治秩序。郡尉輔助郡守並分管一郡的軍事,監察史負責監察百姓及地方官吏。

縣是秦朝在郡之下設置的第二級行政機構。縣的官吏主要有縣令、縣丞、縣尉及戶“史”。縣令是一縣的行政長官,負責治理全縣。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縣設縣丞。縣丞主要負責司法,縣尉則負責軍事。在縣令、縣丞、縣尉下設的令史、丞史、尉史,則是其下屬的辦事小吏。

郡縣制的推行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郡守、縣令的任免仍須由皇帝決定。

四、焚書坑儒

為加強皇權,秦始皇加強了思想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中舉行盛大宴會,慶祝壽誕,參加宴會的有文武百官及博士七十人。

宴會上,博士們都向秦始皇祝壽,僕射周青臣首先祝頌道:“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對於周青臣這番歌功頌德之辭,秦始皇十分高興。這時博士齊人淳于越則奏道:“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這樣,淳于越就再次提出了分封制的問題。於是秦始皇命眾臣對淳于越的觀點進行討論。此時已擔任丞相的李斯說:“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認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統治方法,這些儒生借古非今,使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根據李斯的建議,下令全國“焚書”。第二年,秦始皇又進行了坑儒。

秦始皇坑儒是由幾個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隨著統一大業的完成,秦始皇祈求長生的慾望越來越強。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來到齊國故地,齊地的方士徐市投秦始皇所好,告訴秦始皇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並宣稱只要挑選數千名童男、童女,乘幾十艘大船,帶足禮物,便可入海求見仙人。秦始皇竟信以為真,隨即按徐市所說的去做,結果徐市率船東渡,卻一去不回。

後來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盧生去尋找仙人及長生不老的仙藥,但是盧生仍舊是空手而歸,盧生還以謊言矇騙秦始皇說:“臣等尋仙求藥,因為有妨礙的東西,所以常常不能遇到。只要皇帝時常秘密出行,居地無人知曉,真人就會到來,長生之藥便可求得。”秦始皇對盧生的話信以為真,並說:“朕十分仰慕真人!”還按照盧生的話去做。但是盧生等人還是沒有找到仙藥,他們知道不可能永遠隱瞞欺騙下去,於是便四處散佈謠言,說仙藥求不得是因為秦始皇獨斷專權,性格暴躁。然後盧生等帶著騙取到的錢財偷偷地逃離咸陽。

秦始皇見盧生等人尋求仙藥長久不得,心中生疑,但是因為尋求仙藥之事早已天下皆知,而且秦始皇也自稱“真人”,所以仍希望會找到仙藥。可是,盧生等的出逃使得咸陽百姓議論紛紛,秦始皇知道後,大怒,說:“朕先前收盡天下不用的書,盡毀去;然後召集天下方士儒生,優待他們,以求太平,煉尋仙藥,可是徐市等人竟一去不回,盧生等人還在背後誹謗朕,妖言惑眾,朕要一一查問盧生在咸陽的同夥。”於是秦始皇下令審訊儒生,這些人互相告發,共查得四百六十人,全部被活埋於咸陽城外的驪山溫谷。所以,驪山溫谷也叫坑儒谷,據說到現在這個地方的土全部都是紅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雖然加強了思想控制,但是,對於中國文化來說,則是一次嚴重的催殘,標誌著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的到來。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