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施:南征北战 守望生命

2020年1月28日,株洲市一名46岁的邓女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随即转入了株洲市定点医院进行救治。而在同一时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明施,正作为湖南省防控新冠肺炎高级专家组成员,在常德市定点医院与病毒鏖战,力图从生死线上夺回两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生命。

由于这两名患者都需要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这就要求定点医院即刻创建一个隔离ICU。面对病情加重的患者和现有救治条件的限制,杨明施果断决定从湘雅三医院增派技术骨干靳欣博士前往驰援。在杨明施不舍昼夜的坚守下,这两名重症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并于2月上旬康复出院。

而就在杨明施为此好消息展露笑颜时,株洲市的邓女士却突然病情急剧加重,一度出现血氧指数持续下降,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救治医院立即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眼看着病情持续恶化,普通的呼吸机支持难以维持患者的血氧,这就需要更强的支持手段ECMO。血氧指数只有正常值的四分之一的邓女士于2月10日晚间,被列为危重症并转入ICU。 尽管进入ICU,成功置入ECMO管道,并开始有效运转,但邓女士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此时,杨明施接到了省里通知,2月14日下午1时许,她又抵赴株洲定点医院。

杨明施:南征北战 守望生命

细心

“使用ECMO,相当于在患者体外安装一个新的‘肺’”,杨明施形容。

这虽然可以让患者的肺部得到短暂的休息,但也为患者带来其他的风险。杨明施解释道:“ECMO替代肺部功能时,将原本流经患者肺部进行氧合的血液转移到ECMO进行,然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以保证全身的氧气供应,需要科学、精准控制血液、空气流量、流速”。因此,血液流经体外循环,流速过快,患者受不了,流速过慢,极易产生凝血。而这些管道接口,容易出现感染。这任何一个细小的疏忽,都可能使ECMO“救命神器”成为“夺命凶器”。

在ECMO的辅助下,治疗需要更细致的推进。每天下午,杨明施和省市其他专家一同开展多学科会诊,及时修定治疗方案,开展“订单式”治疗。哪怕是一个仪器设备的参数、或是一种药品的剂量,都会力求精准。

耐心

“最危重时段,我们医疗专家将手机闹铃设在凌晨2时、4时、6时,每隔两小时会商一次”,杨明施和专家们在会诊上商议决定。


杨明施:南征北战 守望生命

这对年轻的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是体力和耐力上的重大考验,而如今近60岁的杨明施为了对患者实施更为精准的治疗,她几乎不存在规律的作息。早上四五点一醒来,头一件事便是打开手机查看ICU监控视频,了解患者最新的生命体征。而有时到了凌晨四点,还能看见她在群里向值班医生询问患者的最新情况,甚至细到一个体温复测,她都会反复叮嘱,并及时给出指导意见。

在医护人员悉心治疗下,2月23日开始邓女士病情逐步好转,并于3月2日凌晨,邓女士成功撤下ECMO。“医疗团队真是了不起,患者从置入ECMO管道到脱机的19天,都未出现院内感染,真心不易。”杨明施教授感概万千。

专心

“其实没那么可怕”。杨明施回顾邓女士的治疗过程分析道:“我自己也参与过非典时期的疫情工作。和非典相比,新冠肺炎病情总体来说偏轻,大部分是轻症和普通型,而非典的重症率比新冠肺炎高。”

杨明施:南征北战 守望生命

3月4日,已经转入普通病房的邓女士通过视频满面笑容地与记者聊天。经过治疗,邓女士病情恢复的特别好,整个人也显得很精神,再观察几天,她就可以出院了,她是湖南首位成功脱离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也是省内首个采用“血浆疗法”成功的患者。而在此时,在杨明施那干练的短发里,却似乎添了几丝银发。尽管经过多年来与大大小小病魔交锋,早已身经百战的她,无论在任何危机面前都能镇定自若。在这两个多月以来,全省接二连三频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她北上常德,又南下株洲,在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后,她忽然感到有些疲惫了。但一想到疫情还没有结束,冲了碗泡面,她又一头扎进了隔离病房。

杨明施作为湖南省重症医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从事急危重症医学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湖南省级科技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4项。在此次疫情中,又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迅速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在她看来,能够使每一位患者康复出院只是医疗前进的一小步,能够在每一次治疗中总结经验、得出结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面对疫情可能在全球发生大流行,她将继续带领她的团队奋战在抗疫第一战场,用细心、耐心,以及对待专业的赤诚之心与新冠病毒博弈,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科室:党委宣传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