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五千漢軍硬扛八萬匈奴。一生只為這一戰。

李陵是漢武帝時期“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最初李陵被選為建章監這個官職,後來因為他擅長騎射,愛護士族,漢武帝就把他當作李廣的後繼之人來培養,讓他帶領八百人的騎兵隊伍,並在酒泉和張掖兩地教習射箭。李陵少年勇敢機敏,常常帶著手下八百騎兵深入匈奴地界,查看地形,最遠時深入匈奴境內二千餘里。

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五千漢軍硬扛八萬匈奴。一生只為這一戰。

“飛將軍”李廣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命令二師將軍李廣利率軍三萬討伐匈奴,在祁連山與匈奴右賢王激戰。為了牽制匈奴右賢王主力,漢武帝命李陵率領正在酒泉操練的五千人出居庸關向北行一千餘里,主要目的是牽制匈奴,避免匈奴大軍圍殲李廣利部。戰馬在漢朝是個稀缺貨,漢朝一直飽受戰馬不足的困擾,無法組建有規模的騎兵隊伍。或許是李廣利的主力把戰馬都騎走了,李陵的五千人全是步兵,不過在按照計劃作疑兵的日子裡,李陵的運氣還算好,沒有遇上匈奴人。

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五千漢軍硬扛八萬匈奴。一生只為這一戰。

青年漢武帝和李陵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就在李陵按計劃帶著五千人往回撤的時候,匈奴人發現了李陵。匈奴單于聽到探馬來報,有漢軍在居庸關外運動,人馬才幾千人!單于是摩拳擦掌,立即召集八萬人馬衝殺出來,心想著一個衝鋒就將李陵的五千人全拿下。

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五千漢軍硬扛八萬匈奴。一生只為這一戰。

漢軍列陣拒敵

兩軍相遇,匈奴人多勢眾,殺氣騰騰,很快就包圍了李陵的五千人馬。五千人對八萬人,這無論如何都沒有一點勝算,如何是好?李陵不愧是將門之後,他立即命令士兵將運載輜重的車輛圍成一圈,軍士擺出方圓之陣,大盾長矛在前,弓弩手在圓心,標準的防禦陣型。單于也不囉嗦,十萬人馬直接衝殺過來,可就在單于的騎兵接近漢軍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出現了。李陵的漢軍陣中突然射出如飛蝗一般的箭弩,匈奴騎兵成片地中箭落馬。一陣廝殺之後,匈奴傷亡了幾千人,而李陵也傷亡千餘人。

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五千漢軍硬扛八萬匈奴。一生只為這一戰。

李陵大戰匈奴單于


這一個大虧吃的,差點沒把匈奴單于氣死。單于無論如何是不甘心的,自己的人馬數倍於李陵,不勝反敗,豈不丟人?於是,第二波衝鋒緊接著就來了。李陵的漢軍也不慌亂,匈奴騎兵衝過來就弩箭伺候,衝到陣前由於輜重車和大盾的阻擋,騎兵無法衝進陣中,紛紛被長矛刺中,或死或傷,強攻不下,匈奴人開始撤退了。就在這時,驚人的一幕出現了,李陵的漢軍居然衝出陣中發起了反衝鋒,將受傷落馬來不及撤退的匈奴人盡數斬殺。匈奴的單于被驚呆了,這還是漢朝那一衝就散的步兵嗎?難道是神兵天降?

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五千漢軍硬扛八萬匈奴。一生只為這一戰。

漢軍陣中射出飛蝗一般的箭弩

匈奴人馬上調整了戰法,不再採用大規模衝鋒,而是小股部隊輪番上陣,打車輪戰。就這樣且戰且退,李陵撤到了距離居庸關不足百里的地方。匈奴人見馬上要到居庸關了,擔心漢軍前來救援,立即大軍出動將李陵圍困在一個山坳裡,大舉進攻。李陵堅守待援,直到攜帶的五十萬只弩箭全部用完,彈盡糧絕,士氣潰散之時,才被匈奴擊破。匈奴招降李陵,李陵感嘆:“沒有面目回去見皇帝陛下!”於是就投降匈奴了。李陵用投降匈奴的方式換得剩餘四百漢軍被釋放,這四百人後來進入居庸關回到了漢朝。

匈奴單于敬重“飛將軍”李廣的名氣,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李陵。後來漢武帝知道李陵投降匈奴,並娶了單于的女兒,將李陵的三族全部夷滅。原來在李氏家族效力的門客,也以這件事為恥,不願再提及李氏一族。

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五千漢軍硬扛八萬匈奴。一生只為這一戰。

“太史公”司馬遷

“猿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廣的評價,或許多多少少也有為李陵感到惋惜的意思。也正是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李陵鳴冤叫屈,並堅持不改書稿,漢武帝一怒之下處之以“腐刑”(宮刑),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出悲劇。

【歷史燙個頭成了“嘿絲朵瑞”。本文為嘿絲朵瑞原創文章,圖片來源於互聯網,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收藏、評論、點贊、轉發、關注,都是對作者最好的鼓勵,嘿絲朵瑞將持續奉獻原創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