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全球價值鏈競爭?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通過機器替代人工,提高生產效率。

但是,從人類歷次工業革命的歷程來看,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從技術進步受益,甚至很多情況下,一領域的技術進步意味著另一個傳統領域甚至行業的消失。著名經濟學家熊比特將這種技術進步描述為“創造性破壞”。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全球價值鏈競爭?

因此,技術的進步既有“破”也有“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其中,“立”的成分往往比“破”的成分多一些。

對於技術進步如何影響社會經濟,馬克思爺爺早就得出了經典結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人工智能技術就是生產力,而機器和勞動是生產關係。

人工智能技術有兩個特點:1,技術通用性,作為一種通用技術,人工智能可以在各個行業使用,促進行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2,資本偏向性,即以資本替代勞動。

目前,全球貿易活動中,超過三分之二的貿易是中間產品貿易。以iphone的生產為例,美國提供設計,日韓提供電子元件,而中國負責最終的組裝,一部手機中,美國賺走了90%的利潤,而中國僅賺取1%的加工利潤。所有產品生產分工都在全球價值鏈範圍內進行,發達國家嵌入全球價值鏈生產的上游,而發展中國家嵌入全球價值鏈生產的下游。而決定分工的關鍵在於國家的技術水平和勞動成本,技術水平越高,在全球價值鏈越有利,因此發展中國家只能被動嵌入全球價值鏈下游階段。

而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利用可以使得機器大量替代人工,在此情形下,勞動成本顯得無關緊要,發達國家可以使用機器替代人工以節省勞動成本。這樣使得傳統貿易分工格局中,原本可以歸屬於發展中國家的製造加工可能重新迴流到發達國家。最終導致發達國家不僅在全球價值倆上游階段具有競爭優勢,在全球價值鏈下游階段也具備競爭優勢。而未來發展中國家僅有的廉價勞動力優勢也可能喪失。

所以,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全球價值鏈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