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凡是商業化了的藝術作品,就不是藝術了,這話對嗎?

從此一人在江湖


我是一人。這個問題有點像在繞口令,商業和藝術的關係是什麼?

一件藝術品是某一種審美的實體化,商業化和審美並不衝突。

每個物品(包括藝術作品)有一個價格,能夠流通交易在我們現代社會很正常。

每次說到藝術和藝術品,總是要說到最著名的畫家和奇人,“穿越神人”達芬奇。

國外一般教萊昂納多,我們國內更多的叫他達芬奇。

不少人對於藝術家,原始的印象就是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是整個地球上最知名的畫作,沒有之一。

《蒙娜麗莎的微笑》在很多人心中是藝術的具象,肯定是一件藝術品。不是因為《蒙娜麗莎的微笑》非賣品,達芬奇的另一畫作《救世主》。

2017年11月,達芬奇的《救世主》最終以4億美元的成交價(加上佣金約合29.58億人民幣)成交價達4.5億美元。

如果《蒙娜麗莎的微笑》盧浮宮能夠“忍痛割愛”,成交價一定比《救世主》的4.5億美元高。

一人有感

關於藝術品和工業化,或者藝術和商業的反思時時刻刻都存在,不管東方還是西方都有人討論,而且已經討論了至少幾百年。

我們當代科技發展迅速,信息傳播非常的快。

杜尚的《泉》近些年最深刻的思考,影響力直到現在。

當代的藝術品,正在和當代的科技結合,也和當代的商業結合。藝術品不僅僅是審美的延申,也可以是人智慧的結晶。

CPU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工業的結晶,每一塊CPU算不算一件藝術品。

商業化不是讓藝術有價,而是讓藝術品走進大眾。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商業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必要行為,主要方式是等價交換和流通,而藝術的發展也是隨商業發展而發展的。

現在博物館的大多數文物的產生,都是當時歷史時期的商業行為,比如青花瓷器,就是中國出口的商品。再比如,各種寺院或教堂的壁畫、西方的人物肖像油畫等,都是需求方付費來定製的。

因為古代沒有照相術和先進的印刷術,很多對圖像的需求都需要人工來完成,經過時間的淘汰,精品就會被記錄、傳播和保留而成為藝術品,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就是一個高級的工匠,所以他們精通解剖學、機械等,接受教會和團體的商業訂單。

上圖為米開朗基羅為西斯庭教堂所的天頂壁畫。

上圖為倫勃朗為一個衛隊全員做的定製肖像畫。

中國也不例外,很多寺院建造都是由人出資完成,很多名畫也是別人定製的。

這個至正元青花大瓶,上面文字記載,是個人定燒奉獻給廟宇供奉使用。

而當今商業和藝術更是密不可分,藝術創作雖然是藝術家的個體行為,但是衡量其地位和價值都是通過市場來完成。

現在的藝術品拍賣如火如荼,不斷的刷新成交記錄,也是證明藝術品在人類社會中所處的價值。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2.3億的拍賣價,重新改變世界對中國瓷器藝術品的價值認同,開始了全球的青花熱潮。

所以,藝術家不必羞於談錢,不必迴避商業合作,只是要靠實力獲取,不要一切向錢看。

最後付齊白石30年代潤格!


朱白8848


這個說法我不贊同。

商業化的藝術,並不是當今社會獨有的現象。在東西方藝術史中,商業化的藝術作品比比皆是,其中更是不乏精品。

先說東方藝術。

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聞名遐邇,其中的供養人像就是當時商業化的證明。雖然供養人是出於對宗教的信仰去出資,但是現在看來卻是實實在在的商業行為。換個角度說,沒有供養人的出資贊助,這些石窟藝術可能達不到現在的規模。

同屬於東方的日本,浮世繪藝術風行一時,繁榮昌盛達三百年之久,同樣是源於日本社會中町人階層的出現。

再看西方藝術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西方藝術的一座高峰,尤其是"三傑"一一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出現,使文藝復興達到盛期,但是這盛期的背後離不開美第奇家族的支持。毫不誇張的說,美第奇家族就是文藝復興背後的"金主"。尤其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部分是為美第奇家族所作比如«晝»、«夜»、«晨»、«暮»就是美第奇家族的墓地雕塑。

17世紀的荷蘭,最偉大的畫家當屬倫勃朗,代表作«杜普教授的解剖課»,是為醫生所作,«夜巡»是當時警察射擊公會的訂件,這些都是當時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的需要,同樣屬於商業化的藝術品。


Freedom20180214


商業化的藝術,其目的商業利益,而不再是藝術追求,為了達到商業目的,藝術就要成為符合消費者口味的產品,而不再是藝術作品,而從藝術角度來講,藝術被扭曲了,人們以為那是藝術,不!那是產品,而不是藝術品。真正的藝術本身是沒有商業目的的,她永遠存在於真正懂藝術的人的心中,談不上與誰脫離,因為他不是在為了迎合觀眾口味而創作。藝術商品化後,藝術不再是藝術,而是為商品而作的了,這對於藝術本身就不存在藝術價值了!2\\藝術商品化後,人們很容易忽略藝術的真正價值,而只在乎其價錢,把藝術當作充當面子的東西.3\\濫造的所謂藝術會更多,貶低了藝術的價值.4\\藝術是人的心靈的有感而發,是美麗而神聖的;商品是一種由於交換的東西,是死的個體的.所以藝術商品化是弊大於利的.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當藝術家創作時.是以金錢為導向,而不是以審美價值為目的,他已經背離了藝術本身,所創造出來的作品將變得扭曲.藝術價值極度降低.藝術的商品化會讓藝術家們為了利益,變得越來越浮躁,繼而影響藝術本身的質量。米蓋朗其羅曾長期為羅馬教皇朱理葉二世服務,但是,他反抗教皇的態度是連法蘭西國王也不敢採取的。當他創作西斯廷天頂組畫時,他根本不讓僱主教皇插手,甚至在長達數年的創作過程中不讓教皇參觀,真正獨立創造了這個“令世界驚喜”的人間繪畫奇蹟。當金錢變成藝術創作的目的.越來越多粗製濫造的作品充斥人們的生活.我們都知道四大名著,知道詩聖杜甫,但現在我們擁有什麼可以與其相媲美,拿博客王子韓寒的<>還是我們梨花教教主趙麗華的"梨花體"?諸如商業大潮把油畫推向市場。市場的需求,使油畫創作一度出現令人擔心的媚俗傾向,出現了不少迎合市場、帶有廉價趣味的作品。一些油畫家身上存在浮躁情緒,不能正確處理藝術與市場的關係,為了打入市場不得不降格以求。庸俗廉價的假古典寫實和滿足於浮光掠影的描繪風情的作品一度充斥市場。縱觀那看似熱鬧的拍賣市場,那些出價最高,關注度最高恰恰還是那些古代藝術作品,這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些用心創作,要將最好的作品展現給世人為目的藝術強於速成的快餐作品,, 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成就紅樓經典..現今低俗的港臺綜藝節目.越來越多的佔據孩子們的心靈.而對一些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卻是知之甚少,如果藝術一味的商業化,低俗的東西佔據原本屬於高雅藝術品的主流位置.,長此以往, 我們真正的藝術必將舉步為艱,發展遲緩,甚至走向在衰退.通過商品化而發展起來的是藝術市場,而不是藝術。藝術市場裡全是化肥催熟的紅草莓,大大的,紅紅的,可是沒味兒。商品化就是化肥!很簡單。商品化淘汰了缺乏買主的藝術品,扼殺了大批創作途徑,長此以往,藝術就要墮落!因為藝術家墮落了!很難想象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能從市場裡走向成熟。從前的藝術大師沒有走向市場,卻走向了藝術殿堂的顛峰。現在的某些藝術創作者向市場,結果始終跳不出“看不見的手”。藝術在墮落! 今後永遠不會有一個能與米開、羅丹比肩的雕塑家出現,也永遠不會有一個人畫油畫超過達芬奇和拉非爾。正如中國的書法、詩詞的衰落一樣。書法的衰微自晚唐,詩在唐代已被作盡(這不是我說的,是魯迅)。在下斗膽斷言,毛澤東是最後一位書法大家和大詞人。舊體詩和古典書法均在清代 迴光返照,現在已經一死一衰。 古典藝術已經消亡了,商品化是大方向,市場經濟的大潮必將淹沒藝術殿堂最後的一方淨土(是哪兒我也不知道)。改版藝術應運而生,這是歷史的必然,又何必口 口聲聲、惺惺作態,振振有辭地說什麼“利大於弊”喲! 藝術是渴望,藝術是好奇,藝術是激情,藝術是夢想,讓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譜出美妙的音符,當我們不在年輕的時候,我們會說這是我們年輕時走過的地方。所以說,我們對待藝術要抱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豁達和豪情,要抱以“一葉浮萍飄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的灑脫和浪漫。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里,我們無法阻止藝術被商品化的必然趨勢,但同時在我們正值青春的年華里,在我們滿懷著理想和壯志的季節裡,請你,請你們,為我,為我們,為當代的大學生留下一片藝術的心靈淨土!


聖域頌傳


藝術,包括範圍太廣闊,藝術也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熱門,幾乎家家都有藝術的影子。而藝術方面,只要你做的職業達到一定的境界,什麼工藝,音樂,或者繪畫……,到後來成為了藝術家。

藝術家做出來作品是藝術品,而普通人做出來的東西那是工藝品,也是現在市場所說的工藝商業品,二者區別很大。

關於有人說,凡是商業化的藝術品就不是藝術了嗎?這個我也不大懂,就像下圖,油畫純屬藝術,西方油畫繪畫。

我估計,藝術品有可能有藝術圈裡的商業化,有好多大佬在這裡參觀,欣賞,看中那個要那個,因為這些人都是有頭有臉的大咖,喜歡藝術,而他們也有這個實力。

而給普通的商業化大大有區別,普通的商業化應該屬於大眾系列,裡面都些普通的工藝什麼的,上不了大臺面,而有普通參觀欣賞的地方,就是下列的工藝品,這些就是普通工藝品,有普通人做的,沒有名分,沒有地位,沒有藝術的價值,哎,可惜啊!

這就是我分析的結果,是否對錯,就請你的高度評價,謝謝,請留言關注


石雕齊哥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也許在學藝術的人眼裡,每一個畫家眼裡,真正的藝術品,是單純崇高的藝術品,是不去沾染一絲世俗的氣息,不會沾染一絲金錢的氣息

凡是商業化的藝術品,比如商業化的繪畫作品,就不是藝術品嗎?

其實不然,不能一概而論,商業化的藝術品就是真正的藝術品,為什麼?



在西方美術史上,文藝復興時期,至新古典主義時期的畫家,多是宮廷畫家

宮廷畫家,是被當時宮廷貴族,上流社會所青睞重視的畫家

宮廷畫家,創作繪畫是為了宮廷貴族服務,為宮廷貴族創作肖像畫,或者為了裝飾皇宮而創作繪畫

宮廷畫家,被上流皇宮貴族青睞,皇宮貴族會給予畫家們豐厚的報酬和資金,滋養宮廷畫家們的繪畫創作

也許,我們會認為,宮廷畫家們創作的作品,是濃厚的商業繪畫,是為了迎合上流社會而創作的繪畫,難免沾染世俗的氣息

如布歇的洛可可油畫作品,畫中的豔情浮華氣息,特別迎合上流社會輕佻,浮華,挑逗的藝術審美情趣,但是卻被批評為低俗,膚淺的豔情藝術

但是,對於畫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大衛等畫家,都是宮廷畫家,照樣畫出千古流傳的繪畫作品

所以對於宮廷畫家而言,不僅僅是自己的藝術才華得到了肯定,同時又有貴族階層滋養自己的藝術創作,可謂是名利雙手,一舉兩得

但是,對於非宮廷畫家,如塞尚,德庫寧,梵高,高更的繪畫作品,不僅僅是展現了畫家的藝術特色和創意,成為傳世名畫,穿越百年依然不遜色,但是,同樣他們的作品也拍賣出了高價

所以,個人粗淺的理解,一個畫家最高的藝術成就和境界,是自己的藝術才華得到充分發揮,外界的肯定,同時又不用迎合大眾的審美眼光,拍賣出高價,是一舉兩得的事,作品被拍賣出高價,絲毫不影響藝術品的藝術境界,是最好不過的事。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藝術狂人2


關於藝術商業化後還是不是藝術的問題,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首先我不認為藝術跟錢有什麼對立衝突的關係,認為商業化的藝術不是藝術,就跟糾結於窮人變富了還是不是人的愚蠢問題一樣。

一、需要明確的是,金錢是我們的朋友,貧窮才是我們的敵人!對藝術而言也是這樣,經濟上的寬裕能讓藝術家少了許多現實的束縛,有了更多的創作條件和自由,畢竟,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往往不能直接解決生活問題。所以拜金主義固然是不可取的,但理性愛財卻是完全正當合理的。

二、在藝術領域,需要批評的是那些無底線炒作、不學無術卻以“大師”自居的人,這些人以欺騙大眾來為自己謀取本不該屬於他們的名利。這類人一旦高居廟堂,則藝術界就會被搞得烏煙瘴氣、亂象叢生。

三、在歷史上,我們有許多商業化促進藝術繁榮的例子,比如正是有了商業的發展,才有了中國瓷器技術和藝術的雙重發達;古代因為有畫像的需求,對肖像畫的要求越來越高,於是人物畫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

如果非要抬槓的話,那麼我們確實要反對過度商業化,而不是適度的商業化。這就跟人吃飯是好的,但沒飯吃和飯吃多了對人都會造成傷害一樣。如果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和看法,歡迎和我一起探討,謝謝!







小溫狗的文藝社


商業化的藝術作品

說高大上點,藝術就是人類的精神思想產物,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在極高思想精神境之下形成的,從這層面來講,藝術作品應該是無法用商業金錢來衡量的,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古人曾說,“精神價值遠遠高於物質價值”,事實上,本是如此,



經上段的簡單敘述,以精神和物質之間的關係而言,凡是商業化了的藝術作品,就不是藝術了,這觀點可以成立:因為商業化(物質化)的藝術作品,其藝術屬性就變質了,這變質的程度可或大或小,換句話說,如果變質的程度超出了一定範圍,藝術品就直接變成商品了,


可想而知,一件被商業完全同化的藝術作品,成為了商品,就不再是藝術了,我們都知道,商品的標準和藝術品的標準是有天壤之別的,比如,一幅繪畫藝術作品,要有構圖、線條、光影、色彩這些元素,而且畫面的“色彩對比”還要統一和諧,作品才會體現情感,這又關係到畫家的藝術學識認知、寫生功底等等,

然而,一幅商品的加工形成是可以很隨意的,其目的就是為了交易變現,靠的是營銷推廣,甚至就可以忽略商品的質量,在整個創作的過程中,不像藝術品有那麼多的講究;很簡單的道理,當一個藝術家或創作者的初衷是讓作品商業化,那麼就會以商業的標準進行創作,而不會以藝術的標準進行創作。當然了,藝術價值屬性越高的藝術作品,其商業價值也越高。



詩夜城主


說到這個話題,就要先了解一下商品和藝術的概念問題。

“商品”的屬性比較明確,作為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缺少任何一個都不成其為商品。但是,兩者又是矛盾的,對商品生產者來說,目的是獲得商品的價值,而要取得價值,必須讓出其使用價值;對購買者來說,目的是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而要獲得其使用價值,則必須付出商品的價值。對雙方當事人來說,對這一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都不能兼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這種矛盾對立,只有通過交換才能得到解決。

因此,我認為商品的本質應該是含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屬性並用於交換的東西。

藝術品的概念就不是那麼清晰了,因為藝術史的書寫並不是依循嚴格的藝術品定義進行篩選。當杜尚將男用小便池放進展覽館進行展出時,現成品(即傳統意義上的商品)也進入了藝術品的概念。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品”是包含“商品”的,但下這個結論顯然非常武斷,畢竟藝術品和商品在給人的感覺上還有一些些區別。

之所以只能從感覺上來說,是因為很多藝術品在創作之初就是為了否定藝術的定義,就是為了拒絕被定義。杜尚(沒錯,還是這位這老兄!)解釋道:“(現成品)是一種拒絕對藝術進行定義的方式,因為您也不會給“電”下定義。”(我覺得“電”的定義要比“藝術”清晰得多)因此,20世紀以後再試圖為“藝術”下定義完全是一種作死的行為。

我只能憑藉感覺,依循商品的定義方法,談談藝術品與商品的區別。兩者肯定都包含價值,因為都需要通過社會勞動產生。藝術同樣具有“使用價值”,即滿足某一部分人的需求,包括對“美”的需求,對知識的需求,對政治宗教宣傳的需求,對自我觀念表達的需求,對性的需求……

區別主要在“用於交換”的目的性上,藝術品的產生的動機並不一定是為了“交換”,即藝術家並不是為了獲得某物而從事藝術生產的。但我也不贊成認為藝術品是“無目的”的,按照康德美學思想中對“無目的性”下的定義,根本找不到歷史上有什麼藝術品是具有“無目的性”的。

所以,我只能認為,藝術品的目的並不一定是用於交換,而可以有更豐富的動機。


逸雲齋書畫


有人說凡是商業化了藝術品就不是藝術品了,這個題問我覺得的不對,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都有兩面性。就拿超寫實畫家冷軍先生的油畫作品《小姜》來說,在拍賣會上經過層層舉牌叫價,最後這件作品以6000萬成交。可以說,這個價格是中國油畫乃至冷軍自己的一次巔峰,在整個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幅畫作能賣這麼多錢?這幅畫又究竟好在哪?這兩個問題成為了後來人們議論的焦點,讓你說超寫實畫家冷軍這個作品就不是藝術品嗎?在市場經濟下,如果沒有資本的持續進入,之前的“藝術”積累就很難有效成體系的形成聚合效應,最終這個藝術門類還是很難形成產業。

商業化的藝術是從商業開始的,藝術僅僅是一個載體,這是生意,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行為,藝術主要是配合體現。這並不是說藝術不重要,而是起點決定了目的和手段。

而藝術商業化,在我看來更是藝術從業者應該認真考慮的。這裡是以藝術為起點,在不影響藝術表現力的情況下去整合商業,從古至今好多藝術家的藝術作品都是通過商業化了才能體現了他的藝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