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兒時的鄉村大戲

圖:來源網絡

小時候,一進冬閒,各個村裡便開始籌備寫戲。一般以小地方劇團居多,偶時也能請來名氣很大的劇院,這就看這個村子有沒有這個能力了。

寫好戲,定好日期,再訂搭戲臺、戲棚的班子,還要確定規劃唱戲期間的廟會。一切準備就緒,村子裡的人們開始走親訪友四下散播唱戲的好消息。在焦灼期盼中,終於迎來了要開戲的日程。先是搭戲臺的班子,二三十個壯漢子只用三四天的工夫就搭好戲臺、戲棚。這時那些趕廟會的小商小販們也著手準備他們要做得小生意。戲團進村後,村裡負責人把演員們安置在村民家,誰家要是住上了演員是件非常光榮的事。而此時的村子裡也熱鬧歡騰起來。


鄉情散文:兒時的鄉村大戲


要想博得頭彩,劇團必須拿出硬手戲。頭一天的夜戲特別精彩,人也特別多。四鄰八村的人們都湧過來,把整個戲園子圍得裡三層外三層。戲分白戲與夜戲,夜戲燈光舞美效果好,演員們的扮相也就光彩鮮亮,看戲的人就多。白天則重演昨天晚上的夜戲,看得人就少了。劇種以河北梆子居多,其次為京劇、評劇、豫劇。河北梆子以其高亢、激昂、悲忍的演唱風格,讓人聽起來熱耳酸心。特別是它高難度的唱腔,其它劇種是無法超越比擬的,深得我們這一帶老百姓的喜愛。我們地處冀中平原,河北梆子無疑就成為我們的家鄉戲。像《秦香蓮》、《蝴蝶杯》、《三孃教子》、《大登殿》、《竇娥冤》等,是必演的劇目。演到高潮時,臺下的老鄉們從不吝嗇自己的掌聲與叫好聲,演員們得到讚譽,演唱得更加賣力。老鄉們聽的忘乎所以,有的跟著哼唱,有的掉眼淚,有的入戲太深忘了自己是誰。


鄉情散文:兒時的鄉村大戲


那時的天兒很冷,夜晚也很長。一齣戲唱完已經半夜了,意猶未盡的老鄉們可不罷手。掌聲一次又一次地令角兒們返場,臺上臺下互動一片,直到月牙兒偏西才曲終人散。我們小孩子一半是看戲,一半是好奇,跑到後臺這邊瞧瞧那裡打探打探。看著人家演員在化妝間描眉畫目施粉勒頭打綁腿,一股股濃濃的油彩噴香味道撲面而來。趁人不備溜到侯場區,睜大了眼睛看著彩唱的演員們一個個從面前經過,冷不丁看到花哩胡哨的大花臉嚇得我趕緊逃了。


鄉情散文:兒時的鄉村大戲


唱戲時間一般都是七天,唱幾天戲就趕幾天廟會。甭看那個年代窮,可廟會上賣東西的卻五花八門。像變戲法兒的、說書的、賣狗皮膏藥打把式賣藝的、算卦的、剃頭的、吹糖人的等等民間技藝基本上都囊括了。整個廟會上飄蕩著炸果子、江米條、草子糕、吊爐燒餅與各色民間小吃相互混合的誘人味道。那滿滿的幸福感無不充斥著我幼小的心靈,再趕上好戲連臺,眾多親友的到訪,整個世界彷彿好得不能再好了。也就從那時起,小小年紀的我深深地愛上了戲,痴迷的逢戲必看。有時還跟在演員屁股後面跑,看他(她)們卸妝洗臉走路說話的樣子。當然了,家中沒人的時候,自己找來彩色粉筆對著鏡子在臉上塗色,頭上箍一條花圍巾,插上幾枝鮮豔的紙花,兩個袖口別上枕巾當做水袖,想象著戲曲人物中的一板一眼、一唱一念,美滋滋地過把癮。

最後一場是壓軸大戲。整個劇團一定派出最好的演員最強的陣容拿出最好的戲。那天的觀眾也是最多。那個沒有電極度缺少文化生活的年代,這一精彩時刻豈能錯過?男女老幼、本村鄰村都湧進戲園。戲棚裡擠不下,周圍的牆頭、屋頂、樹杈上都坐滿站滿了人。演員們賣力地演唱,觀眾們痴情地聽,此起彼伏的叫好聲一浪高過一浪,十幾裡外都聽得到呢!


鄉情散文:兒時的鄉村大戲


幾天的熱鬧勁兒眨眼就過去了。戲團走了,廟會也散了,只留下空蕩蕩的戲臺和戲棚。我依戀不捨地看著壯漢們解綁繩、卸竹蓆、拆戲臺,心裡那個留戀不捨啊!

待到戲園精光,我的心緒依舊停留在唱大戲的美好日子裡。

歡迎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接受鄉情、鄉愁、鄉憶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以及個人原創的聲明,帶圖片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