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儿时的乡村大戏

图:来源网络

小时候,一进冬闲,各个村里便开始筹备写戏。一般以小地方剧团居多,偶时也能请来名气很大的剧院,这就看这个村子有没有这个能力了。

写好戏,定好日期,再订搭戏台、戏棚的班子,还要确定规划唱戏期间的庙会。一切准备就绪,村子里的人们开始走亲访友四下散播唱戏的好消息。在焦灼期盼中,终于迎来了要开戏的日程。先是搭戏台的班子,二三十个壮汉子只用三四天的工夫就搭好戏台、戏棚。这时那些赶庙会的小商小贩们也着手准备他们要做得小生意。戏团进村后,村里负责人把演员们安置在村民家,谁家要是住上了演员是件非常光荣的事。而此时的村子里也热闹欢腾起来。


乡情散文:儿时的乡村大戏


要想博得头彩,剧团必须拿出硬手戏。头一天的夜戏特别精彩,人也特别多。四邻八村的人们都涌过来,把整个戏园子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戏分白戏与夜戏,夜戏灯光舞美效果好,演员们的扮相也就光彩鲜亮,看戏的人就多。白天则重演昨天晚上的夜戏,看得人就少了。剧种以河北梆子居多,其次为京剧、评剧、豫剧。河北梆子以其高亢、激昂、悲忍的演唱风格,让人听起来热耳酸心。特别是它高难度的唱腔,其它剧种是无法超越比拟的,深得我们这一带老百姓的喜爱。我们地处冀中平原,河北梆子无疑就成为我们的家乡戏。像《秦香莲》、《蝴蝶杯》、《三娘教子》、《大登殿》、《窦娥冤》等,是必演的剧目。演到高潮时,台下的老乡们从不吝啬自己的掌声与叫好声,演员们得到赞誉,演唱得更加卖力。老乡们听的忘乎所以,有的跟着哼唱,有的掉眼泪,有的入戏太深忘了自己是谁。


乡情散文:儿时的乡村大戏


那时的天儿很冷,夜晚也很长。一出戏唱完已经半夜了,意犹未尽的老乡们可不罢手。掌声一次又一次地令角儿们返场,台上台下互动一片,直到月牙儿偏西才曲终人散。我们小孩子一半是看戏,一半是好奇,跑到后台这边瞧瞧那里打探打探。看着人家演员在化妆间描眉画目施粉勒头打绑腿,一股股浓浓的油彩喷香味道扑面而来。趁人不备溜到侯场区,睁大了眼睛看着彩唱的演员们一个个从面前经过,冷不丁看到花哩胡哨的大花脸吓得我赶紧逃了。


乡情散文:儿时的乡村大戏


唱戏时间一般都是七天,唱几天戏就赶几天庙会。甭看那个年代穷,可庙会上卖东西的却五花八门。像变戏法儿的、说书的、卖狗皮膏药打把式卖艺的、算卦的、剃头的、吹糖人的等等民间技艺基本上都囊括了。整个庙会上飘荡着炸果子、江米条、草子糕、吊炉烧饼与各色民间小吃相互混合的诱人味道。那满满的幸福感无不充斥着我幼小的心灵,再赶上好戏连台,众多亲友的到访,整个世界仿佛好得不能再好了。也就从那时起,小小年纪的我深深地爱上了戏,痴迷的逢戏必看。有时还跟在演员屁股后面跑,看他(她)们卸妆洗脸走路说话的样子。当然了,家中没人的时候,自己找来彩色粉笔对着镜子在脸上涂色,头上箍一条花围巾,插上几枝鲜艳的纸花,两个袖口别上枕巾当做水袖,想象着戏曲人物中的一板一眼、一唱一念,美滋滋地过把瘾。

最后一场是压轴大戏。整个剧团一定派出最好的演员最强的阵容拿出最好的戏。那天的观众也是最多。那个没有电极度缺少文化生活的年代,这一精彩时刻岂能错过?男女老幼、本村邻村都涌进戏园。戏棚里挤不下,周围的墙头、屋顶、树杈上都坐满站满了人。演员们卖力地演唱,观众们痴情地听,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十几里外都听得到呢!


乡情散文:儿时的乡村大戏


几天的热闹劲儿眨眼就过去了。戏团走了,庙会也散了,只留下空荡荡的戏台和戏棚。我依恋不舍地看着壮汉们解绑绳、卸竹席、拆戏台,心里那个留恋不舍啊!

待到戏园精光,我的心绪依旧停留在唱大戏的美好日子里。

欢迎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接受乡情、乡愁、乡忆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以及个人原创的声明,带图片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