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冰箱,又是如何製冷的呢?

三言兩語壹世界


古代的平民百姓是沒有製冷的條件的,只有皇帝或者朝廷大官還有有錢人才有製冷條件,冬天的時候保存冰塊,夏天再用


廢4如你所願


中國古代宮廷中,冬季將冰貯藏在冰窖中,夏季放在室內,用於降溫,這實際上也是空調的雛形。據《詩經.七月》記載,3000年前的臘月,人們“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所謂凌陰就是冰窖。清朝時,北京城共分四處設冰窖18座,統由工部都水司掌管,共儲冰20.57萬塊,皇室就靠這些冰塊度過炎炎夏日把天然冰放進一個大木桶裡,加入運量的食鹽,這樣的木桶就成了一個“土冷凍室”。這是因為許多純淨物質一旦摻入雜質,它的凝固點就會降低。放在大木桶裡的天然冰,加入適當的食鹽,就會因凝固點降低而熔解;冰熔解時要從小鐵筒的水中吸熱,小鐵筒的水就會放熱凍結成冰。



小妮子搞笑


古代主要有兩種製冰方法

第一種是硝石製冰

硝石即硝酸鉀,溶於水時大量吸熱,戰果時期已經被發現,但用於製冰大致從唐朝開始

第二種是冰庫窖冰

無需多言,周朝就有專門負責藏冰的官員,叫做“凌人”

而到了十九世紀,有商船開始從北方湖泊託運冰塊,切成條狀,中間墊木屑以保溫

到了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冰逐漸成為了都市家庭的必需品

七十年代,冰開始大規模商用,幫助肉類保鮮等


是石蛙


古代一般是靠井水和地窖來製冷和保鮮的,現在像我們農村有的地方還是這樣,吃不完的菜,像白菜,紅薯這些都會放到地窖裡面,等到沒什麼菜吃的時候再拿出來吃,也有用罈子裝好放在井裡面,吃的健康又安全,還省電


小樣4792


為了炎熱的夏天能夠消暑解渴,會有人在頭年冬天就開始準備。

冬天裡在結冰到了一定厚度,已經能夠承受人體重量的河湖面上,用冰鑹將冰面切斷成為長方塊,尺寸約長一米、寬約0.7米。

這時候的冰的厚度是不夠的,切斷的冰塊下部繼續結冰加厚。

在幾天之內,將原來切開的斷口,再行切斷,冰塊就浮起一點,也就加厚一點。

就這樣週而復始的切斷並加厚,一直越過最寒冷的階段。

起冰時,用撓鉤將最後斷開的冰塊拉上岸坡,運至冰窖,碼放成垛。夏季到來時出售。

這種冰窖,大多數是極厚的草棚,只有皇家專用冰窖,才有固定的建築,至今北京還留有地名。

這樣的儲存冰,因為集中保存,冰窖的溫度很低,能夠堅持過夏天。

清代對皇宮使用的冰塊自有安排,對官僚用冰也有配額。民間用冰,就是一種商品了


生活話事人


古代人所處的時代,科學技術水平尚未達到能夠生產製冷設備;但是,古代人也是很聰明的,他們在冬季採集自然冰塊,存放在寬大房子、地窖、山洞等日照不到的陰涼地方,外復以皮棉織物及大量的厚厚的稻殼、柴草、草簾子等,形成保溫層,可以保存冰塊至夏日使用。

如無寬大房子、山洞、地窖等條件,在地上露天也可以,只是保溫層要加大厚度。


二十五頻道


這件青銅冰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三國時期的青銅酒器,它長76釐米寬76釐米高63.2釐米,青銅冰鑑的造型為方形,環繞冰鑑的四面和四個角共裝飾有八個龍形耳。除了八個龍形耳。青銅冰鑑的器身各處都是有漏雕或浮雕的勾連雲紋。整件器物看上去精美而奢華。令人驚歎的還有青銅冰鑑的精巧構造,冰鑑雖然看上去渾然一體實際上它的內部卻暗藏機關,具有令人稱奇的巧妙設計。


冰鑑是雙層設置,外部為方鑑,內部套有一方缶,缶的底部有三個長方形榫眼,榫眼與方鑑的三個彎鉤扣合,就可以把方缶固定在方鑑內而不會來回晃動,鑑和缶的套和設計十分巧妙。鑑是古代盛水或冰的大盆,缶是古代盛酒的器皿在青銅冰鑑的鑑和缶之間存在著大量空間這些空間與青銅冰鑑的製冷功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冰鑑和樽缶結合在一起,實現了一個雙層的器皿,外邊兒了是方鑑方鑑的正中又放置了這個尊缶,方鑑和樽缶之間有一個這很大空間。空間的可以放置冰塊,這樣就可以使這個樽缶裡的酒很快的這個變涼。

方鑑的功能實際上有點像現在的這個冰箱,也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一個這個保鮮的冰箱。青銅冰鑑的使用非常方便,打開冰鑑上方的鏤空蓋,就可以在鑑與缶之間填裝冰塊,與青銅冰鑑配套的還有一把長柄青銅勺,勺的長度足以探到缶的底部。從缶中取酒就非常方便。經過冰塊的降溫製冷。缶裡的酒很快就變得清涼起來,炎炎夏日喝起來非常涼爽。中國古人用鑑冷卻的原理既簡單又天然。


按照史書記載早在這件青銅冰鑑製作之前的西周時期,中國古人就找到了用冰製冷的原理,據西周政治家周公旦所著的周禮記載,春實質見,繁外內饔之禪休閒言,凡九江之九里亦如之。祭祀共零件。意思是說春天到了人們開始製作休整一種叫做冰鑑的器皿,這種器皿中間放食物或是美酒。周圍放冰名為冰鑑,祭祀的時候也是不可缺少的祭器之一。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中國古人已經發明瞭這種器皿。並廣泛應用於夏季食物的保鮮和冰鎮,使得人們在炎炎夏日也可以喝到冰涼解暑的冰鎮美酒,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詩人屈原就曾經在楚辭中大讚冰鎮美酒的妙處。

青銅冰鑑的主人是戰國時期曾國的國君曾侯乙,在中國歷史上曾國地處湖北地區,夏天酷熱難耐,食物不易儲藏。尤其是諸侯貴族們喜愛飲用的米酒,只要存放時間一長,就會因發酵過度而變味。青銅冰鑑正是夏天冰鎮米酒的最佳器皿。在當時的中國不僅曾國的曾侯乙可以在夏天享用青銅冰鑑帶來的冰爽美酒,地處中國東南地區的另一諸侯國越國的貴族們也享用著清涼解暑的冰鎮美酒。只不過為它們冰鎮美酒的不是青銅冰鑑,而是一套青瓷冰酒器。

這套青瓷冰酒器為青瓷質地,同樣是夏天用來冰酒的酒器,是繼青銅冰鑑之後在中國首次發現的青瓷冰酒器。青瓷冰酒器有盛盤和冰酒器兩件器物組成,盛盤和冰酒器都是灰白色胎施以黃釉。冰酒器的顏面及腹部都裝飾s形紋飾,冰酒器的構造雖然沒有青銅冰鑑那樣複雜,但同樣非常巧妙,盛盤的底部平坦。可以放置冰塊,冰酒器的內部中空,腹部微鼓便於承水,冰酒器的上部如同馬蜂窩一樣共有13個圓孔,用來放置酒杯使用時,先在盛的第一步放置冰塊,然後在位於盛盤之上的冰酒器內加水,再把酒杯放置在冰酒器的孔內。如此一來。冰降水溫水降酒溫,在越國炎熱的夏季一杯杯放置在圓孔裡的美酒,在冰和水的共同降溫作用下很快就變成了一杯杯清涼消暑的夏日冰酒。

無論是青銅冰鑑還是青瓷冰酒器都能在夏天冰鎮出清涼可口的冰酒。其智能保鮮的關鍵就是冰,你也許會覺得奇怪,大夏天裡中國古人從哪裡得來的冰呢,這就要講講中國古人儲藏冰的歷史。關於中國古人鑿冰儲冰的歷史,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曾經這樣記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意思是說在寒冷的農曆12月把冰塊從河面上鑿取切割下來,正月將冰塊儲存入冰窖,然後將冰窖密封起來避免空氣進去,這樣可以保證冰塊長時間不化,以備夏天使用,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儲冰用冰的歷史非常悠久。

冬天儲冰夏天用冰的古老方法從西周時期一直沿用,就連三國時期的魏王曹操也在公元214年建造的一座大冰窖,專門用來為自己儲藏夏天用的冰塊,宋朝時政府還專門設置了負責儲藏冰塊的部門,名為冰警務,隸屬皇城司管轄,使貯藏冰塊變成一件很重要的職務。市場上用冰製作的冷食花樣繁多,商人會在冰裡拌上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也有人會在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里加上果漿和牛奶。和現代的冰淇淋已經非常相似。直到明朝時夏天用冰的範圍更加廣泛,明代人把冰塊運用到生產運輸中,當時漁民常打白磷魚,用冰養殖,運到很遠的地方謂之冰鮮。

由於夏天冰塊的需求量巨大,當時的朝廷在北京修建了冰窖廠,冰窖儲冰量非常驚人,放一方五大的冰塊能夠存放幾萬塊,到了清代人們儲冰藏冰用冰的規律就空前得盛大。已經形成一個相當成熟的製冰鏈。清代冰窖分為官冰窖,私冰窖和聲明冰窖三種。據清會典記載清代紫禁城內設有冰窖五座,藏冰就三萬塊。

除了明代夏季用冰量的上升,清代皇宮裡的用冰量也非常可觀,從明朝開始北京城裡的王公貴族們就把冰箱視為消暑必備之物了。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代柏木冰箱,可以讓我們看到當年冰箱的模樣,這件冰箱用柏木製成長91釐米寬90釐米高82釐米,冰箱有三道銅條孤帶,兩側面安裝有銅體環。冰箱箱底是一個柏木坐面,面有束腰四角和鼓腿拱肩部,冰箱上有一對箱蓋,蓋上有四個銅錢紋開光,將箱蓋提起可以看到冰箱內的內飾,冰塊放入裡面並同時放入新鮮的瓜果或飲料就可以隨時取用冰涼消暑的美食了。

從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鑑,青瓷冰酒器再到清代的,柏木冰箱。這一件件精美實用的古代冰器,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人把製冷原理運用於生活中的具體實踐。從這些古代冰箱中可以看出來中國古人對於溫度的控制非常科學,他們順應自然的變化,取冬天的冰塊來為夏天降溫。利用不同季節的溫度變化實現製冷和保鮮的目的。


陸麒麒


冰在現代社會之種種用途,在中國古代無不齊備。古人充分利用各種自然條件,從冰的儲藏、銷售到使用,無不殫精竭慮。為此還發展出一整套用冰的管理制度和禮儀制度,其心思之縝密、規模之龐大,令後人歎為觀止。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由此可見一斑。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現代人坐在空調房內,常常感嘆古人如何度暑消夏。其實,今人大可不必為古人擔憂,古時不僅沒有溫室效應,氣候宜人,而且古人也有自己的辦法在夏天享受到天然冰塊帶來的清涼。

  冰庫與冰器

  我國古代儲藏冰塊的做法究竟始於何時,現在還不能定論。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事曆書《夏小正·三月》中就有“三月頒冰”的記載。“頒冰”,即分配冰塊。而夏曆(農曆)三月的中原大地已是春末,此時的冰一般只能是儲藏的冰。《詩經·豳風·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的詩句,描述的就是當時的藏冰習俗。

  那麼,古人將冰藏在什麼地方呢?古書中記載的冰庫類型可謂眾多:凌陰、凌室、冰室、冰窨、冰窖、冰井等等。

  迄今,我們可以見到的最早冰庫,是1976-1977年間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春秋凌陰遺址。此外,河南、河北等地都曾經發現過戰國時期的冰井。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史籍記載的挖井藏冰的事更多,規模也更大。晉人夏侯湛《大暑賦》中就有“寒泉潛沸,冰井騰沫”的句子。據《水經注》記載,公元210年曹操在河南鄴城大興土木,修建了銅雀、金虎和冰井三臺。“冰井臺高八丈……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隋唐時,人們又發明了深井貯冰法,使天然冰塊的貯存期大大延長。當時人們利用打井的技術,往地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八丈深以上,然後將冰塊倒入井內,封好井口。夏季啟用時,冰塊如新。唐人史宏《冰井賦》雲:“鑿之冰井,厥用可觀;井因厚地而深”。”由於唐代的冰庫多采用井藏法,所以唐人均稱冰庫為“冰井”。

  越往後世,冰庫的規模越大。到了清朝,冰庫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都遠遠超越前朝。據《大清會典》記載,北京城共設冰窖18座,藏冰20.57萬塊,每塊冰的大小為1.5立方尺,重約80公斤。以最大的正陽門外的冰窖來推測,1座冰窖就可藏冰30000塊,其體積至少在3600立方米以上,約相當於現代一幢5層4單元的住宅樓。

  冰庫規模如此之大,自然必須有專門的盛冰器具才能取出使用。最初,人們使用的是冰鑑。由於從凌陰中取冰比較麻煩,所以一次會取比較多的冰,放置在冰鑑中,然後用小器皿裝盛食物放在冰中。

  此外在皇宮中還要置冰祛暑。如今在故宮陳列品中還有一種古代“冰冷空調”供遊人參觀。這種器具木質,是一個方形的槽子裡面有金屬鑲裹。下端有個孔,用來排洩融冰。這種冰箱主要功能不為食品保鮮,而是用來吸熱以降低室溫。它大約可容冰1立方米,吸熱功效很好。

  另外還有一種“冰箱”,是供御膳房使用的。就是在容冰器具中做一個內膽,膽被冰包圍,膽內食品可經久保鮮而不發黴。乾隆帝曾作詩云:“廣廈無煩署,精盤貯碎冰”,說的就是這種方法。此外,宮中膳房常備冰鎮水果一種是木製內鑲錫片的冰箱,中置抽屜底部有孔和木塞,待水果用盡冰塊融化時,可放水重新置冰再貯水果。

  冰用與冰禮

  古人煞費苦心地藏存冰塊,其用途自然廣泛。早在春秋時代,《莊子》就曾載:葉公子高問孔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說明古人常於盛夏之時直接飲用冰水以解暑熱。此外古人還利用冰來配製冰凍食物,不僅藏存熟食、飲料等,也用冰藏存水果,以使其鮮美如初。

  其時降溫祛暑的方法也很簡單,即“用鑑盛冰,室一鑑以御溫氣、蠅納。”《左傳·襄公21年》載,申叔豫夏日以冰為床,穿皮衣躺在冰室的冰床之上。《吳越春秋》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

  古人還用冰鎮來幫助新鮮食品長途運輸。明代于慎行詩云:“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里路到長安”。鰣魚三千里路到長安用的是“冰船”,這是世界上早期的“冷藏船”。

  但也有人肆意揮霍。《開元天寶遺事》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他們又“以奸媚結識朝士,每至伏日,取堅冰令工人鏤為鳳獸之形,或飾以金環綵帶,置之雕盤中,送與王公大臣。”

  同時,古人還用冰來治病。《本草綱目》對冰的性味和醫療作用有專門的說明:“氣味甘冷無毒。主治:去熱煩,熨人乳石發熱腫,解煩渴、消暑毒。傷寒、陽毒熱盛昏迷者,以冰一塊置於擅中,良,亦解燒酒毒。”李時珍還引用了這樣一個病例:宋徽宗趙佶食冰過量,脾胃患病,久治無效。有醫生進獻“大理中丸”,此藥宋徽宗已服用多次,未見其效。該醫解釋道:“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藥,是治受病之原也。”於是用冰煎藥,徽宗服食之後果然痊癒。《本草綱目》還記載,熱昏迷者,以冰一塊置於膻中。

  在古人看來,夏日用冰是逆天時的,因此對冰的使用有專門的儀式。《詩經·豳風·七月》載:“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古人“獻羔祭韭”的對象並不是天子的祖先,而是“司寒神”,這是在啟冰時舉行的一種禮儀,祭品用黑色的公羊和黑色的黍米。因寒氣來自北方,司寒之神也是黑的,故稱“玄冥”。“玄冥”也就是水神。

  由於夏冰難得,就成為君王籠絡臣下的方法。《周禮》規定:“夏頒冰”,通過頒冰禮儀,冰塊成為“禮”中的一部分,冰塊成為最高統治者和部分大臣的特權,通過“禮”,進而形成一整套完備的禮儀制度。

  史載,農曆二月開冰之後,君王自可隨時取用,然而未及頒賜臣下。到農曆四月後,暑氣漸盛,遂由管理藏冰之官員將冰分賜臣下以御暑熱。凡享有祿位的命夫命婦以及老疾者,均可得到朝廷賜冰。

  冰官與冰商

  古代皇家用冰規模龐大,而且事務繁雜,因此需要專人管理。

  《周禮·天官·凌人》載:“凌人,掌冰。正歲,有十二月,令斬冰。”這裡提到的“凌人”,就是周王任命的專門掌管取冰、藏冰與用冰事務的官員。每年農曆十二月到正月(正歲),在凌人監管下,“冰者”(奴隸)被帶往深山溪谷或江河冰面上鑿取冰塊。當時,凌人還有數量不小的屬下,包括下士2人、府2人、吏2人、胥8人、徒80人,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管理機構。周代以後,各朝都有專職“掌冰”的官員,分別是“凌室長”、“凌室侯”、“冰井使”等;北宋甚至專門設置“藏冰署”,後改為“冰井務”。而採冰所役使的對象,西周是冰者,唐代則由專門的“採冰戶”負責。宋代採冰,則是“役兵”。

  夏日炎熱,冰的用途廣、用量大。國家藏冰常常不足,慢慢地就會出現私家藏冰的“冰商”。據宋人所作《迷樓記》,宮中“美人各市冰為盤,以望(隋煬帝)行幸。京師冰為之踴貴,藏冰之家皆獲千金。”《唐摭言》中也曾載:“昔蒯(洛陽西南)人為商而賣冰於市,客有苦熱者將買之。蒯人自以得時,欲邀客以數倍之利,客於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這說明唐代也能在市場上買到冰。不過,《雲仙雜記》稱:“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說明除了達官貴人,一般人無法享用。到了清代,《大清會典》明文規定:各級官府“如藏冰不敷用,從市採買”。

  冰商要想收藏冰雪,得有自己的冰窖。早在唐代,商業性的民間冰窖就形成了一個“特種經營”的行業。據記載,白居易詩名“動於閭閻”(打動普通老百姓),因此能夠“每需冰雪,論筐取之,不復償價,日日如是”。這說明當時經營冰雪生意的商家完全是民間背景,無論誰需要用冰,都可以到市場上買到。到了宋代,民間冰雪經營業十分發達。《東京夢華錄》載:“(六月)冰雪涼水……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

  到了清代,冰窖可分為3種,即官窖、府窖和民窖。其中民窖是由商民設立,專門用於商業經營。到了晚清,由於夏季賣冰獲利頗豐,每百斤冰價可達5兩銀子,有的商人又開始對府窖進行“承包”經營。再後來由於國庫入不敷出,官窖紛紛轉為“公私合營”或乾脆改為民辦了。

  此時在南方的寧波,甬江兩岸和沿海地區,冰廠林立,季節性從事天然冰貯藏、挑運的當地農民數以萬計。也帶動了販冰行業,成為冰販的活躍場所。民國《鎮海縣誌》記載:“嘉慶二年(1797年)新碑頭幫有冰鮮船60餘艘……甬江沿岸常有冰廠80餘座,容量2.6萬餘噸。”





西瓜七號


我們今天用到的製冷設備:冰箱和空調,無非兩個功用,保存或冰鎮食物飲品和消暑。

古代夏天可不比我們今天涼快,但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降溫的呢?

除了用扇子扇,古人的降溫設備人工風扇也較為常見,古代的達官貴族/大戶人家會在廳堂上方安裝拉拽式風扇,由丫鬟拉拽風扇的繩子來拉動扇葉給廳堂送風。還有手搖式的風扇,類似鼓風機的東西。

據說古代還有“空調風扇”,就是把風扇放在水池後面或是在風扇前擺上幾盆冰塊,這樣扇出來的風就是涼的。

在保存或冰鎮食物方面,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人工冰箱了,叫做“冰鑑”,其原理為:製作一個有夾層的容器,在夾層裡放入冰塊,然後在容器裡放入食物或飲品,就能達到冰鎮的目的。

冷飲是最好的消暑食品,宋代時冷飲已經很普遍,北宋的都城開封就暢銷一種叫做“冰團冷元子”的冷飲,類似今天奶茶裡的芋圓。元朝時,蒙古族鍾愛奶類食品,他們會在冷飲里加入奶製品調味,叫做“奶冰”。據說冰激凌就是在元朝冷飲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

至於冰是怎麼來的,大多數人熟悉的就是硝石製冰法。但古人取得冰塊並不是靠硝石製冰法,因為通過這種方法得到的冰太少,無法滿足需求。古人通常用存冰法,即將冬天自然結成的冰挖回去存在地窖裡,形成了“冰窖”(製作冰窖也是有技術要求的),到了夏天要用的時候取出即可。


相聚難得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雖然我們知道古人沒有造出現代“冰箱”的科學技術,但他們的智慧依舊能幫助他們做出比我們如今並不差甚至更好的選擇。

古人發明了冬季採冰放進冰窖,夏季儲存食物用的辦法。這當然要比用冰箱耗費更多的人力和時間,並且普通貧民不一定能夠享受這樣的待遇。但是作為達官貴人和皇帝貴妃,享受這樣的服務是十分輕鬆的。把冰從深深的冰窖中取出,放進冰鑑裡就可以輕鬆吃到冰鎮飲料和水果了。因為是冬天的冰更自然也更涼動的也更結實,所以冰鎮的效果也更好。這樣一來古代不少貴族的確享受了比我們還舒服的生活也是有可能的。(《周禮》中就提到過一種用來儲存食物的“冰鑑”,其實是一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裡面,然後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了。這可能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

除此之外古代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獨特保鮮食物的辦法,比如他們雖然挖不了特別深的冰窖,但是一口水井在底部的溫度就會低很多,所以他們把食物放到井底吃的時候再撈上來,也是有不錯的口感的。

所以雖然古時候的冰鎮飲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喝到,但不同的人群階級都有不同的食物保鮮方法,這也是古人的智慧結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