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0元“學費”險些打了水漂

案例描述:

疫情期間,一中年女士到某銀行櫃面辦理一筆金額為13000元的跨行轉賬業務。櫃面工作人員詢問客戶是否認識對方。客戶說是轉給學校,給孩子交學費用,並要求儘快。銀行人士謹慎提醒客戶,務必仔細核對對方身份真實性,謹防疫情期間不法分子冒充學校人員詐騙。客戶方才坦言,是收到短信,通知家長繳納學費。

得知此情況,銀行人士一邊勸阻客戶稍安勿躁,一邊建議其電話詢問一下孩子的老師及其他家長是否亦收到該通知。經過再三核實,學校繳費通知為假,銀行最終成功識破這起網絡金融詐騙,及時避免客戶經濟損失。

案例解析:

疫情打亂了市民的生活節奏,也打亂了家庭收入支出的節奏。不法分子盯上了疫情期間市民居家而缺乏往來的狀態,趁虛而入,通過手機、網絡發送虛假消息,誘騙其上當。

事實上,除了冒充學校,這段時間,冒充慈善機構、民政部門、醫院等向市民發送虛假募捐信息,利用同情心誘騙市民轉賬;謊稱家人、朋友患有新冠肺炎且正在醫院救治,騙取市民轉賬資金;虛假售賣防護物資,要求市民轉賬支付,後將其拉黑,或在釣魚鏈接中誘使購買者輸入個人信息,造成購買者財產損失;冒充平臺客服,謊稱受疫情影響,航班、車次取消、網購物品斷貨等,要求市民按照其指定方式(撥打虛假客服電話或點擊不明鏈接等)辦理“退改簽”業務,後通過獲取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敏感信息,將卡內餘額轉走者更不在少數。對於這些現象的匯款、轉賬,市民應予以警惕,多留個心。

風險提示:

針對諸類情形,寧波銀保監局提醒,市民在日常付款、匯款、轉賬等時,務必提高警惕,做到“四不”,防範風險,必要時,第一時間撥打110或到公安機關報案,維護自身金融消費權益。

一、不信。不輕信所謂的“醫院”“慈善機構”“防疫物品商家”等所提供的任何信息,走官方平臺、正規渠道進行轉賬、交易。

二、不露。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證、銀行卡等重要證件,不透露自己的證件號、卡號、密碼、手機動態驗證碼等關鍵信息。

三、不點。若遇到航班、車次取消等事項,及時應撥打航空公司、鐵路等官方電話核實,不直接撥打不知名電話、不點擊不明鏈接、不掃描他人提供的不明二維碼。

四、不轉。在轉賬匯款時,務必認真核實收款人身份及賬號等關鍵信息,不向身份不明者轉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