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屬於潘我源的角色《布加勒斯特的居民證》

本該屬於潘我源的角色《布加勒斯特的居民證》/ 摘錄自曹雷《遠去的回想》


本文節選自曹雷著作《遠去的回想》第二章《紅紅火火的八十年代》之:本該屬於潘我源的角色《布加勒斯特的居民證》。


本該屬於潘我源的角色《布加勒斯特的居民證》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有幾個國家的電影在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觀眾,這些國家就是朝鮮、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


所以當1983年我們配《布加勒斯特的居民證》時,對羅馬尼亞電影是不陌生的。當時,羅馬尼亞這個社會主義國家,跟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片中所說鄉村農民要到首都布加勒斯特來居住必須辦居民證,我們很容易理解,片中觸及的社會上的一些弊病,與我們也有共通之處。


戲裡有個農村大媽艾利奧諾拉,個性鮮明,要是在以前,這個角色一定會讓潘我源來配。她的聲音沙沙啞啞的,配起戲來又特別撒得開,有一些特定的角色,幾乎是非她莫屬的。五十年代有一部墨西哥影片《勇敢的胡安娜》,她配的胡安娜就給我留下挺深的印象,在《凡爾杜先生》裡,她為那個中了頭獎的女傭人安娜貝拉配音,一出場就用“鴨嗓”哈哈大笑,真叫人難忘。另外,《水晶鞋與玫瑰花》裡的繼母、《葉塞尼亞》裡的吉普賽外婆,都是她的傑作。可是,她在七十年代末就離開上譯廠去了香港她母親那裡,所以,每每遇到合她戲路的角色,大家就會很遺憾地提起她,懷念她。


潘我源不能來配,這個角色就落到我的頭上。對我來說,這也是個機會,艾利奧諾拉是個農村婦女,樸實、熱情,心直口快,當慣了一家之主,愛發號施令,說起話來十分自信,不容人插嘴,在農村粗聲大氣慣了,到什麼地方都沒有顧忌,她不大認真聽別人說什麼,再作回答,而是心裡有話就自顧自往下說,經常打斷別人的話,或是跟別人搶著說,疊著說。


我想,這是一部喜劇片,這個人物粗壯的體型,五十來歲年紀和主觀直爽的性格,決定了她的聲音不會含蓄、收斂、柔和。她讓我想起浦東農村來的阿媽,高門大嗓、咋咋呼呼應該是她的基調。說話氣要足,聲音處理上寧可誇張一些,冒一些,聲音到高處不要尖,可以寬一些、“咧”一些,抓住“一家之主”的自我感覺,那種自信的語氣就會出來,和城裡人的反差也就出得來了。


雖然很多對話與對手搶著說,但這是她說話的習慣,她不是跟人吵架,她是個善良的人,語氣要讓人感到是“直腸子”而不是兇,不是厲害,這個分寸如果把握不好,就把這個角色配歪了。



還有,就是要抓住語言的戲劇節奏,快而有彈性,這一點要學習《屏開雀選》中林彬和邱嶽峰的功夫,有些段落對話接近相聲,所以也要琢磨相聲的語言節奏和“抖包袱”的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