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42天被满清赶走,表面是吴三桂,实际原因李自成无法改变

1644年三月十七日,随着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城门,李自成大军进到北京城,三月十九日,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前往景山自缢,明朝灭亡。李自成由此接掌北京,然而,没多久就被吴三桂放进来的清军赶出了北京。表面是吴三桂的行为让大顺军兵败,实则还另有原因,而且李自成无法改变。

李自成42天被满清赶走,表面是吴三桂,实际原因李自成无法改变

攻入北京城后的“新朝景象”

李自成42天被满清赶走,表面是吴三桂,实际原因李自成无法改变

其实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还是有很大的机会能够一直赢下去的,尤其在当时北方地区各地地主百姓官员都望风而降,一片新朝景象,

在1644年春夏之际,大顺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了包括明朝都城北京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由于李自成采纳手下建议,整顿军纪和策略,喊下“闯王来是不纳粮”等口号,这一广袤地区的百姓,尤其在得知李自成进军北京之后可以说是欣喜若狂的,争先恐后要迎接李自成。“晋民倡乱者皆传贼不杀不淫,所过不征税,于是引领西望”。

李自成42天被满清赶走,表面是吴三桂,实际原因李自成无法改变

连官绅地主在内,除死心塌地效忠朱明的极少数人外,自从大明精锐陕西三军总督孙传庭部于1643 年十月被李自成歼灭以后,大多数人都已经认为明朝气数已尽,“而期盼大顺王朝的到来”。

长期以来,人们受“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观念影响,对国家的概念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什么国家,那只是皇族一家之事,对于百姓来说谁管你皇位坐着的是谁,能保证自己的生活不受影响就行,反正都一样,对百姓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这些事上在各地官绅看来也是一样的,明朝官绅看到明朝的大势去后,态度立马发生了改变。

官绅对大顺态度的变化

李自成42天被满清赶走,表面是吴三桂,实际原因李自成无法改变

古代都是皇帝是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也有赖于地方乡绅的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统治到地方,所以,要想在马上得天下后,下马治天下,那么就不能忽视这些人的影响力。

而且由于大顺军进城之后,鉴于明朝军队停止了抵抗,立即变得不杀人了。义军战士经过,百姓也不怕,“有行走者,避于道旁,亦不相诘”,李自成的军队好像对百姓也丝毫不加以侵犯。

于是,当时在李自成灭掉崇祯后,这些官绅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也都只是把明亡顺兴,视作一种普通的改朝换代,于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能够在 “大顺朝”得到继承,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纷纷归附。甚至其中有人是争先投靠,希望自己能够跻身新兴大顺朝拥立功臣之列的。

李自成42天被满清赶走,表面是吴三桂,实际原因李自成无法改变

比如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之后,就有大量北京的明朝官员争先恐后地报名请求大顺录用他们的,一位少詹事就“大言于众曰:大丈夫名节既不全,当立盖世功名如管仲、魏征可也”

所以在当时很多人都把投靠李自成为自己的唯一出路。

但是很快这种心态就由于李自成的一个做法开始转变。那就是李自成“助饷追脏”的政策,就是说抄一些明朝官员的家,用酷刑把一些宗室,官员揪出来,逼迫他们交出自身家底,用来当作李自成农民军的军费。

李自成血淋淋的行为,就这点让官绅阶层看清楚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本质,他们是反地主阶级的。于是,随着大顺军其后的战事不利,大量官绅阶级脱离李自成大顺政权,也让其他地区对大顺军的痛恨和抵抗愈加激烈。

打江山靠农民,守江山却忘记拉拢地主

可以说李自成的起义只是具备破坏性,却缺乏建设性,这个建设性就体现在他没有拉拢当时的地主阶级一起治理地方,在明朝那个时代,地主阶级的力量在地方上是非常 强大的。而不团结相关阶层成为了李自成败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得人心。李自成在京城以残酷手段打击地主阶层,从而遭致士绅阶层的集体抵制。

李自成42天被满清赶走,表面是吴三桂,实际原因李自成无法改变

古代我国最大的两个阶层,一个是农民,另一个就是地主阶层,前期李自成靠农民阶层,所以能屡败屡战,把明朝耗死,而后期由于不能拉拢地主阶层,从而导致自己无法成功统治守住自己攻下的地方。

这是由于那时候足智多谋人才和社会财富绝大部分都来自地主阶层,李自成不利用好地主阶层,那就是在当时给自己树立了强大的敌对阵营,南明政权选择优先绞杀李自成再对付满清,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将地主阶层抛向自己统治的对立面,就是在将人才推向敌对方,李自成的失败就成了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