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率先見底 暫成全球資產“避風港”

“長牛”變成“快熊”,這是本週全球主要股市確認的新格局,股指觸發熔斷式跌停此起彼伏。相比之下,自2015年6月以來一直籠罩在熊市陰霾中的滬綜指則步履從容,在3000點關口強勢震盪,暫時呈現“避風港”之勢。筆者認為,A股未來走勢需密切關注中國經濟加槓桿週期何時啟動。從全球競爭比較優勢來看,當下的中國比2008年政策迴旋餘地更大,以新基建的名義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以賦予流動性的名義收購全球科技資產,或許是中國更為有利的危機對策。後市走勢上考慮到政策面或為穩字優先,大概率將以“弱而不崩’式震盪市甚至抵抗式弱熊市為主。

A股率先見底 暫成全球資產“避風港”

新冠疫情衝擊成全球股市暴跌導火索

日益惡化的新冠疫情全球化以及由此觸發的“俄美OPEC”三方油價大戰,是結束過去11年美股乃至全球牛市的導火索。二者皆易偏向極高的不可確定性和以鄰為壑的利己導向,迅速抬高了國際市場的避險情緒。本週,無論是油價單日一度暴跌31%,還是大國股指頻繁觸發熔斷式跌停,都是流動性枯竭引發的踩踏現象。

從股災演變來看,道指從2月12日的29568點歷史峰值,跌到本週四失守21300點,僅用了20個交易日,熊市格局已確立。要知道,2月3日滬綜指單日暴跌7.72%,早已敲響全球股災的警鐘。是什麼讓全球資本從過度樂觀轉為恐慌踩踏呢?答案是過度的戰“疫”信心缺失帶來投資者信心崩潰。

德國總理默克爾週二警告說,“最多60%至70%的德國人將感染致命的新冠病毒”。德股應聲墜落,至本週四最多跌逾三成。當經濟效益優先和國民健康優先兩大選項擺在面前時,部分大國存在僥倖心理。可是,“你所恐懼的最壞結果常發生”的墨菲定律顯效,結果是錯過最佳防疫時間。最可怕的是,類似美國對歐洲的通航禁令無疑是以鄰為壑,會引發骨牌效應。

中國式戰“疫”代價沉重。2月份中國官方製造業PMI下降至35.7%,為歷史新低,慘過2008年11月的38.8%。胡潤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55%的企業表示現金流緊張。類似經濟速凍的現象,可能在多國重演。

海外市場救市政策空間極為逼仄

2011年來美股牛市漲過頭,熊市到來往往跌過頭。“里根經濟學之父”斯托克曼的預測是,美國長達三十年的虛假繁榮時代即將壽終正寢,“動盪的20年代”大幕徐徐拉開。理由是“廉價貨幣、廉價債務、徹底金融化和無節制的投機等等已經嚴重扭曲了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

美國崩潰論或言過其實,“特朗普繁榮”崩塌卻在眼前:減稅鼓勵企業回購股份、大打貿易戰轉嫁危機、逼迫美聯儲放水託市……類似政策人為地延長繁榮週期,卻讓明斯基時刻(編者注:資產價格崩潰的時刻)到來時更加兇險。

類似寅吃卯糧吹大資產泡沫的政策基石,是期待下一輪經濟復甦週期的來臨。但是,“黑天鵝”式的新冠疫情衝擊,導致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直接梗阻,這是壓垮“低負債成本 高負債規模”推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的最後一根稻草。

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相比,新冠疫情衝擊大且有非同步性,令全球經濟和貿易暫時變相去全球化。最關鍵的是,美歐日都經歷超長週期的央行量化寬鬆和財政舉債刺激經濟,啟動新一輪救市的政策空間極為逼仄。

週四,歐洲央行維持基準利率在0.000%不變,將存款利率維持在-0.500%不變,僅是企業提供即時流動性支持。這似乎在警告投資者:央行武器庫空虛,僅能派發安慰劑。如果降息無力或者失靈,則意味著1991至2003年日本式流動性陷阱漸現,現金窖藏成上選,資產負債表式的長衰退週期隨之到來。週四,歐股自救無力,歐洲斯托克50指數一度跌超12%。

當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美股熊市是短衝擊還是長週期?如果是前者,分批擇股入市的時機已到來;如果不是,短期現金為王。

低估銀行股成A股“定海神針”

上月高高在上的全球資產週四普跌,股市、黃金、原油集體下挫,連比特幣也一度下跌逾26%。這驗證了“價值投資鼻祖”格雷厄姆的推論:收益曲線最為令人心動之時,或許經濟正臨懸崖峭壁。

全球股市告急,拯救者是中國股市嗎?截至週四,道指年內跌約三成,A股龍頭指數創業板指仍有13.78%的漲幅。樂觀者由此推斷:A股將是全球資金的避風港。

歷史或會重演。2008年10月28日,滬綜指探底1664點成功,然後反身向上。道指要到次年的3月9日才見到6440點谷底。和2008年A股率先見底的背景相似,當下A股配置優勢如下:一是滬綜指相當於2007年年初水平,估值更在歷史低位。二是國家穩經濟態度堅決。三是市場參與方執行力強大有效(兩市春節後成交放量,流動性充沛)。

但是,歷史未必照搬。從2015年起,全國定調經濟金融去槓桿,戰略目標就是提前錯峰,早擠泡沫,因為未雨綢繆才能有備而戰。在1998年和亞洲金融危機擦肩而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成為世界經濟增量的最大引擎。如今,美股暴跌是A股久盼的“第一隻靴子落地”,另一隻利好靴子落地則是中國經濟加槓桿週期啟動。

從全球競爭比較優勢來看,當下的中國比2008年政策迴旋餘地更大,更需要強調戰略定力。一是疫情最艱難的恐慌期已度過,甚至有能力支援他國。二是金融經濟去槓桿已持續五年,政策鬆綁空間大。三是內需市場已是全球最大。

以新基建的名義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以賦予流動性的名義收購全球科技資產,或許是中國更為有利的危機對策,只是需要長週期才能兌現紅利。以此出發,過早助推結束全球經濟衰退週期,或讓中國重遇2009年後“農夫與蛇”式戰局(如貿易和科技戰)。由此推論,A股政策面或為穩字優先,不會上演大水漫灌下的逆轉市牛市,更多是以“弱而不崩’式震盪市甚至抵抗式弱熊市為主。畢竟,5.58倍市盈率的銀行股已是全球最廉價資產,可為A股“定海神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