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进行时,我是班主任!”

“战‘疫’进行时,我是班主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有一群人,像一位位不可缺少的“临床”大夫在后方忙碌着:定时统计学生体温、出行轨迹、在家隔离情况并及时上报,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健康运动、居家劳动、自己的教学安排……他们就是教师,是班主任。

“每一个数据都好似捍卫健康新长城上的一块砖石,仔仔细细筑上去,踏踏实实得心安。”老师们说。

记者日前采访两位班主任,听他们讲述自己在这个超长假期里的工作故事。

邢超: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四年级3班班主任

感言:“手中的电话成了我战斗的武器,微信群、班级群就是我坚守的岗位。”

通知、统计、汇总、上传这是每日必须做的工作。9:33,我给学校2019年四年级班主任群发了6日的班级学生的健康状况。

现在,各项数字基本都是“0”, 心里越来越踏实了。这场全民参与的战“疫”中,手中的电话成了我战斗的武器,微信群、班级群就是我坚守的岗位。

班中有孩子家长是医务工作者,他们加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第一时间和他们取得联系后,我尽可能地帮助他们的孩子度过一个健康、有意义的寒假,特别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维护,让孩子的医生父母能够安心的在一线战斗。

“今天你戴口罩了吗?这一定是短暂的外出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和家人反复确认的问题。‘N95口罩’已成为一个热词。人人追捧的‘N95口罩’到底是什么?一起科普一下!” 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也是我和孩子们交流的渠道。假期,我发布自己录制的《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口罩》《面对疫情不恐慌》两个短视频, 用通俗易懂方式告诉孩子们正确戴好口罩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消除恐惧心理。

相比上午的紧张,下午的时间更充足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面对“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要求,我在史家小学开通的“和谐学堂”中进行“每日一课”,帮助每一个孩子稳定心态,调整学习状态,做好假期与正式开学的衔接。制定计划,撰写教案,进行新学期的备课,着手准备开始录制微课, “开学”后,为孩子们进行线上课程的讲授和答疑解惑都是要同步进行。我的心里只有一股劲儿:一定要保证孩子们的学习不受影响,一定要把精心准备的最好的课程献给可爱的孩子们!

在疫情防护的日子里,我们和祖国心连心。班中有一个孩子叫小琪,几天前,她拿出自己所有的压岁钱,和家长一起购买了口罩等医疗物资,捐献给武汉疫区,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孩子们还拍抖音、发语音、写书信、绘制宣传画,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向英勇奋战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表达自己的敬意。经历这次疫情,对孩子来说,是一次成长。待疫情消除,回到学校后,我要为孩子们上好这“特殊”一课。肆虐的病毒终将远离,我们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綦欣: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高三1班班主任

感言:“我的学生需要更明确地指导,更有温度的关怀,更有力量的引导。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也将成为历练学生去正确认知生命、生活、生长、生成的教育契机。”

每日晨检在家长群开启。在每天早晨九点前,全班所有家长都非常配合,将孩子及家人的健康情况如实在班群里上报接龙。

2月6日,是进行学生健康情况统计的第15天,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家长出现异常,我的内心又踏实了许多。特别是过年分别回河北、唐山等地探亲回来的孩子,我在心里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数着日子、祈祷平安。

身为一名高三班主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不禁回想起17年前面对非典的情形。当时我任教的第一届学生也面临毕业,一切应对的流程有些遥远的熟悉感。1月20日,从学校到年级,逐级进行了防控疫情精神的传达,我的内心还是有些紧张的,在不能见面接触的日子里,我将如何保护我的学生,确保高三复习备考不受太大影响呢?

稳住!科学防控、具体落实是此时我们最需要做的,这也是最有用的。

这届高三的孩子大多是2002、2003出生的,当年抗击非典的情形,他们太小无从感知。眼前严峻的疫情发展事态,难免让他们心生恐慌,更何况身在高三。

我的学生需要更明确的指导,更有温度的关怀,更有力量的引导,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将成为历练学生去正确认知生命、生活、生长、生成的教育契机。这也是学校从整体领导到具体年级、班级给予的明确指导——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生动的实践中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思政课的核心素养落小落细落实。面对疫情,教育跟孩子们在一起。

不再是在家独自焦虑不安,从每天1-2次推送学校或教育公众号中,对疫情防控进行的科学解读文章入手,引导学生从正规渠道正确认知疫情,科学防控,不信谣、不传谣。学校话剧团、管乐团、舞蹈团的孩子们创编了很多鲜活的文艺作品,汇集师生们的绘画、诗文、修改整理的健康手册、心理手册等,为学生疏导情绪、鼓舞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了解到班里乔楚原同学的父亲在鼓楼中医院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后,我特别邀请乔楚原用文字写一写“战役中的父亲”。孩子开始有些不好意思,并不认为父亲的坚守是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

我犹记对他说的这几句话:“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和平的生活,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来爱国?轰轰烈烈的壮举总是为人所称道的,我们致敬英雄,但其实为国家尽自己绵薄之力,任何时刻都不退缩、勇担当的普通人更是国家、社会、民族的脊梁。这样的奉献往往是默默无闻的,我们书写它也并非只为了讴歌,老师更多的是希望让这样的普通人引导你们真正感悟到爱国主义、担当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甚至是信仰。我们不希望出现疫情,但是疫情也给了我们学习成长的机会。每个人都有了责任担当,都会尽力的爱国,那么这场疫情就不会成为灾难,只会是我们必赢的考验!”孩子听了很是动容,一篇发自内心的文字从心里流畅到纸上,也打动了班里其他孩子,很快《防疫抗疫 吾辈自强》《群众力量 共渡难关》《疫情不失真情 同行而同在》等十多篇学生自创文章陆续发来。这些没有经历过硝烟、没有感知过SARS的新时代新青年们,开始尽一己之力,发出爱国、责任担当之声。抗击疫情,家校、师生在一起。

有了正确的思想教育作保证,孩子的心理、体力有了正确的使用路径,内心就少了很多空虚和慌乱,与高三学业相关的教育指导更加得以顺利开展:每天时时对学生进行学业答疑解惑,督导学生合理安排居家时间;就每日出现的有关高考政策发布的问题进行解读,让家长和孩子获得理性提问渠道;作为高三备考者,师生一起探寻有效可行的远程网络学习方式,在不能见面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扎实备考,为梦想负责……无惧疫情,我们在一起。

加油!这是最近我们对彼此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抗击疫情之战仍在继续,我们坚信:拥有爱国担当、蓬勃朝气、科学理性、同舟共济的中国人,一定会夺取这次疫情防控战的全面胜利!抗击疫情,我们始终在一起!

疫情,阻断了老师和学生们空间上的距离,约定开课的日子向后延期,但老师和学生心心相印,始终在一起。面对疫情,为了孩子,班主任的工作范围也超出一个“班”,他们将班中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心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彼此温暖,照亮前行。

本报记者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李娟

光明微教育 · 解读教育中国

统筹:唐芊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