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川不军”——守护民族大义的川军

抗日战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下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英勇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300万川军出川抗战,64万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川军同全国同胞一起以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国防长城!四川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必将成为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无川不军”——守护民族大义的川军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在重庆主持川军整军会议的何应钦将这一惊天消息通报给在场的300多位参会的川军团以上军官。在这一刻之前,以刘湘为代表的各路川军将领都怀揣着各自的利益维护着各自的地盘,当“七七事变”这一现实骤然眼前的时候,第一个站起来请缨出战的是第41军军长孙震他表示:“愿率本部官兵,出川抗战”,10日,从南京回川的刘湘立即电呈中央表达出川抗战的决心,14日,刘湘又通电全国“日军侵略决非一省一部之问题”,主张“全国总动员,与敌一拼”,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7战区司令长官,兼任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

“无川不军”——守护民族大义的川军


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在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四川省各界在此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刘湘、邓锡侯等将领莅会讲话,表示抗战决心,副总司令唐式遵此时一把推开麦克风,朗诵了才写不久的一首诗以明其志:“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无川不军”——守护民族大义的川军

刘湘


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官兵必同声诵读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无川不军”——守护民族大义的川军


川军于1937年初夏步行出川北上抗日,很多军人只有两件单衣,一双草鞋,一路上没有任何补给,对于装备简陋、缺乏训练的川军而言,用“千里赴死”四个字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川军将士在抗日前线用一次次硬仗中所付出的热血铸就了他们慷慨赴死之名,以邓锡侯为总司令的第22集团军,从北道出川后,官兵们说:“今 天的抗战,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上所无的,如果战胜,则是国家之福,如果战而不胜,将国亡家破,子子孙孙,都要做人家的奴隶牛马!”所以“由成都至宝鸡1800多里路,跋山涉水,要走一个多月。沿途除了少数患病士兵过后赶到外,竟没有一个逃亡的!”

“无川不军”——守护民族大义的川军


在淞沪战场的血战中,川军第43军26师官兵英勇顽强鏖战七昼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被誉为参加淞沪抗战的70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该师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全师4000多人,这场仗打完后仅剩下600多人!20军杨森所内陈地。团长向文彬率部当夜恶战,夺回了阵地。但全团官兵,营长只剩彭焕文一人,连排长非伤即死,无一幸免,排长剩下4个,士兵只剩120余人!川军将士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抗击精锐的日军,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作战、吃苦耐劳以及流血牺牲精神,不仅在众多杂牌军中引人注目,就是和装备精良的蒋介石中央军相比也毫不逊色,给全国军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滕县保卫战,在抗战的历史上,开了守城将士与城池共存亡的先河,也直接促成了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同时,也因滕县保卫战全由川军担负,而一举让川军的顽强英勇名扬天下。为这一战,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同所部5000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4000余人完成了此次战役中他们所担负的任务。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出:“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结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又说:“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为血战死守滕县城的122师师长王铭章写下了“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挽联。

“无川不军”——守护民族大义的川军


为了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广大川军将士发扬了四川人民吃苦耐劳、机智勇敢和有敌无我”的英勇牺牲精神,在抗战第一线与日寇浴血奋战,先后参加了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为挽救国家危亡,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1941年1月中旬,日军发动冬季扫荡,猛攻太湖,川军第88军前锋不支,放弃阵地后退,军长范绍增阻住去路高吼:“王铭章师长固守滕县以身殉国,何其壮烈!我们如果丢城失地,有何面目回四川见父老乡亲?

在8年抗战中,四川基本没有受到鬼子的蹂躏,但是有300万川军出川为国抗战,64万人伤亡,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冠!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有两个军一个独立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是除国民党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以致当时前线有“无川不成军”之说。

“无川不军”——守护民族大义的川军


8年抗战岁月漫漫,整个中国的钱粮支撑,就主要靠“陪都”所在地的四川这个“大后方”来负担了。抗战最困难时期,估计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这么多粮食,是四川百姓勒紧裤腰带奉献出来的!

一个老农说的好:“军队去前方打仗,没粮食就吃不饱,就是有条命也不能拼啊,只要能打胜仗,赶走日本鬼子,能过太平日子,我们老百姓暂时吃苕藤树叶,也有想头,比起日本人来抢我们好多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英勇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8年抗战中,作为抗日战争大后方,四川军民同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出人、出钱、出粮、出力,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特殊贡献。

“无川不军”——守护民族大义的川军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了!这成为四川抗战史上最后一个难忘之夜!

当年300万川军,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着川中父亲的嘱托,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前线,他们为四川赢得了荣耀。1944年7月7日,成都东门城门洞立了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铜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欲出征冲锋状,形态威武,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